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展开全部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侣)
天宝十二载(753),阿倍仲麻侣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挖掘教材 比较教学——从“开元通宝”与“和同开珎”的比较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图学习历史,在内容上,是对教材的深挖,可加强了对相关史实的领悟;在思维训练上,有利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为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创造条件。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已》,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珎》,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设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唐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比较的前提是要对这两幅图有科学地、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比较点。“开元通宝”钱,许多人对它的铸造时期有误解,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铸造的,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是对中国古币史不了解。鉴别古币是哪一朝的,光看年号是不准确的,应了解铸币历史发展背景、看钱文、字体书法等特点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锈色来判断,这样对古币的时间断定过程,也是对它的全面了解。开元通宝钱是在我国陕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发现,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当时分铜、铁、铅、金、银等币质,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它结束了铢两钱制(秦时半两钱,重8克;汉五铢钱,铢为重量单位),开始进入通宝、元宝时代(仍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现无孔铜币),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开元意为武德四年始铸;以后各代所铸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开元通宝终唐世289年,一直铸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钱币,绝大多数是铜质(唐也另有过乾封泉宝、会昌开元等钱),元代也铸过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轻重不一,标准币是8克,故十钱为一两重。开元通宝的字体是由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字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结构精严,笔法凝重端正,对后世钱文化有深远影响。不同时期铸形有一定区别,初唐开元通宝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外轮不一圈,铸工书文比初唐逊色,后期开元边缘较阔,铸工草率,书上图可见是为初唐书,结构严谨匀称,方圆兼济,隶书中带有楷意。
和同开珎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圆廓方孔,名曰和同开珎,据考定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禄山之乱于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窑藏。据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珎”是“宝”字的简化,日本人曾经误认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铜年号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银币”是铸于和铜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银铸钱,中宗时代已有之。日本以银铸钱,无疑出于仿效(但唐代的金银钱是吉祥钱,不曾于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铜,故曾以银钱作为流通的货币,但不久就废了。)据郭沫若考证,这枚发现的和同银币是日本遣唐使所献的“贡品”,由朝廷颁赐的,这一点与在日本发现成千上万枚的开元通宝意义不同,后者显然更多的贸易作用,从本币字体上看日本使用汉字,而且字体明显受欧阳询字体影响。
基于对两种古币的了解,可从中比较看出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广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一,从两种货币发现的地点来看,说明当时中日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唐对日本贸易影响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国货币。
第二,从两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影响。
第三,从钱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国文字影响,日本文字在五世纪开始使用汉字来表达交流思想,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汉字,如“留学生”一词即由日本人创造于隋唐时期,专指那些留居国外学习或做研究的人。从唐朝开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简化汉字的楷字和草书,在9世纪形成了表达日本语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书字体汉字称平假名,取自楷书体汉字偏旁者称片假名。日本人称汉字为真名,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汉字一起,成为日本人民表达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从钱文的书写来看,可以说明日本人深爱中国书法艺术,且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例如现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报社叫《朝日新闻》,这四个报头就是日本人精心从中国传统的欧阳询书写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从钱的制造看,开元通宝是采用的范铸法,和同开珎的外轮与开元通宝相同,铸法一致,说明日本手工铸造业受中国影响。
通过两货币比较,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从中可见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经济政策商贸、手工业等方面深受中国唐朝影响,当时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学习。
这种有益的比较方式,着眼于挖掘了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引起学生对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图一表的重视,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同时,由于老师对知识的纵深把握、详细讲述,配合具体的插图或实物展示,创设了形象、鲜活的历史情景,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历史想象,拓展积极地发散性思维,能集趣味性、生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为一体,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它也带给学生一种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为范例,还可以对比日本平城京与唐朝长安城,继续比较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师: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现在的奈良城)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它与唐朝的长安城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并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方。
师: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后师共同总结、补充、延伸: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
天宝十二载(753),阿倍仲麻侣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挖掘教材 比较教学——从“开元通宝”与“和同开珎”的比较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图学习历史,在内容上,是对教材的深挖,可加强了对相关史实的领悟;在思维训练上,有利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为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创造条件。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已》,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珎》,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设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唐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比较的前提是要对这两幅图有科学地、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比较点。“开元通宝”钱,许多人对它的铸造时期有误解,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铸造的,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是对中国古币史不了解。鉴别古币是哪一朝的,光看年号是不准确的,应了解铸币历史发展背景、看钱文、字体书法等特点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锈色来判断,这样对古币的时间断定过程,也是对它的全面了解。开元通宝钱是在我国陕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发现,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当时分铜、铁、铅、金、银等币质,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它结束了铢两钱制(秦时半两钱,重8克;汉五铢钱,铢为重量单位),开始进入通宝、元宝时代(仍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现无孔铜币),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开元意为武德四年始铸;以后各代所铸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开元通宝终唐世289年,一直铸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钱币,绝大多数是铜质(唐也另有过乾封泉宝、会昌开元等钱),元代也铸过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轻重不一,标准币是8克,故十钱为一两重。开元通宝的字体是由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字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结构精严,笔法凝重端正,对后世钱文化有深远影响。不同时期铸形有一定区别,初唐开元通宝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外轮不一圈,铸工书文比初唐逊色,后期开元边缘较阔,铸工草率,书上图可见是为初唐书,结构严谨匀称,方圆兼济,隶书中带有楷意。
和同开珎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圆廓方孔,名曰和同开珎,据考定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禄山之乱于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窑藏。据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珎”是“宝”字的简化,日本人曾经误认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铜年号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银币”是铸于和铜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银铸钱,中宗时代已有之。日本以银铸钱,无疑出于仿效(但唐代的金银钱是吉祥钱,不曾于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铜,故曾以银钱作为流通的货币,但不久就废了。)据郭沫若考证,这枚发现的和同银币是日本遣唐使所献的“贡品”,由朝廷颁赐的,这一点与在日本发现成千上万枚的开元通宝意义不同,后者显然更多的贸易作用,从本币字体上看日本使用汉字,而且字体明显受欧阳询字体影响。
基于对两种古币的了解,可从中比较看出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广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一,从两种货币发现的地点来看,说明当时中日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唐对日本贸易影响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国货币。
第二,从两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影响。
第三,从钱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国文字影响,日本文字在五世纪开始使用汉字来表达交流思想,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汉字,如“留学生”一词即由日本人创造于隋唐时期,专指那些留居国外学习或做研究的人。从唐朝开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简化汉字的楷字和草书,在9世纪形成了表达日本语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书字体汉字称平假名,取自楷书体汉字偏旁者称片假名。日本人称汉字为真名,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汉字一起,成为日本人民表达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从钱文的书写来看,可以说明日本人深爱中国书法艺术,且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例如现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报社叫《朝日新闻》,这四个报头就是日本人精心从中国传统的欧阳询书写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从钱的制造看,开元通宝是采用的范铸法,和同开珎的外轮与开元通宝相同,铸法一致,说明日本手工铸造业受中国影响。
通过两货币比较,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从中可见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经济政策商贸、手工业等方面深受中国唐朝影响,当时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学习。
这种有益的比较方式,着眼于挖掘了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引起学生对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图一表的重视,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同时,由于老师对知识的纵深把握、详细讲述,配合具体的插图或实物展示,创设了形象、鲜活的历史情景,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历史想象,拓展积极地发散性思维,能集趣味性、生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为一体,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它也带给学生一种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为范例,还可以对比日本平城京与唐朝长安城,继续比较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师: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现在的奈良城)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它与唐朝的长安城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并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方。
师: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后师共同总结、补充、延伸: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