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24帧每秒的影像才感觉像电影是因为“人眼视觉残留”,具体说法有以下两种:
说法1:是因为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元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说法2: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1/2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1/24秒左右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扩展资料:
帧率和人类视觉
人类视觉的时间敏感度和分辨率根据视觉刺激的类型和特征而变化,并且在个体之间不同。人类视觉系统每秒可处理10到12个图像并单独感知它们,而较高的速率则被视为运动。当速率高于50 Hz至90 Hz时,大多数研究参与者认为调制光(如计算机显示器)稳定。
这种调制光的稳定感被称为闪烁融合阈值。然而,当调制光是不均匀的并且包含图像时,闪烁融合阈值可以高得多,数百赫兹。关于图像识别,已经发现人们在不间断的一系列不同图像中识别特定图像,每个图像持续少至13毫秒。
视力的持久性有时会导致非常短的单毫秒视觉刺激,其感知持续时间在100毫秒到400毫秒之间。非常短的多个刺激有时被认为是单个刺激,例如10毫秒的绿色闪光,紧接着是10毫秒的红色闪光,被感知为单个黄色闪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帧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帧数
推荐于2017-11-26
对于电视剧、数字电影这样的影视作品之所以没有电影味,我觉得主要还是这类作品相对于电影来说属于极低成本的制作,在人员、设备和后期上投入可以说都很低。据我所知,电影特殊的画面感主要是通过镜头的景深,构图以及后期的调色产生的。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望电影专业人士继续补充。
由于24P的存在,画面细微的卡顿感,以及胶片带来的色彩效果,已经成为对所谓“电影感”的一种感官,所以现在,我们才说24帧每秒看起来像电影。
PS:其实现在的视频早就达到了每秒50帧以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