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关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张瑞敏,海尔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海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1949年出1月5日生,山东莱州人,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张瑞敏1984年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以"名牌战略"为指导,将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现在的海尔集团。
张瑞敏同志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OEC管理理念"、"斜坡球体理论"、"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市场链"等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成功运用到实践中。1995年张瑞敏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1997年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 张瑞敏是中国大陆唯一得主;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将"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理论成功搬上哈佛课堂,成为登上哈佛课堂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第26位。
2000年6月,海尔集团对组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张瑞敏由集团总裁改任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CEO。
张瑞敏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人称"儒商"。他对待成就的哲学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民非常注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企业,并且身体力行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他曾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担任多家科技管理协会的理事长。在他的带领下,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形成58个系列、9200多个规格型号的庞大产品群,99年共开发新产品287项,申报专利582项,平均每天开发1项新产品,每天申报2项专利。
作为一个热爱企业的企业家,张瑞敏此行仍离不开"海尔"。他把题为《新经济时代的网络化海尔》的演讲搬上"高交会论坛",称一个涉及家电、信息、通讯等领域,网络遍及全世界,与全球用户共享新经济时代的海尔世界已经形成。张瑞敏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将海尔带入了世界500强的殿堂。
张瑞敏同志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OEC管理理念"、"斜坡球体理论"、"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市场链"等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成功运用到实践中。1995年张瑞敏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1997年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 张瑞敏是中国大陆唯一得主;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将"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理论成功搬上哈佛课堂,成为登上哈佛课堂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第26位。
2000年6月,海尔集团对组织体系做出重大调整,张瑞敏由集团总裁改任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CEO。
张瑞敏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人称"儒商"。他对待成就的哲学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张瑞民非常注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企业,并且身体力行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他曾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担任多家科技管理协会的理事长。在他的带领下,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形成58个系列、9200多个规格型号的庞大产品群,99年共开发新产品287项,申报专利582项,平均每天开发1项新产品,每天申报2项专利。
作为一个热爱企业的企业家,张瑞敏此行仍离不开"海尔"。他把题为《新经济时代的网络化海尔》的演讲搬上"高交会论坛",称一个涉及家电、信息、通讯等领域,网络遍及全世界,与全球用户共享新经济时代的海尔世界已经形成。张瑞敏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将海尔带入了世界500强的殿堂。
展开全部
现在,海尔的管理经验在中国企业界广为传播,如果我们从张瑞敏先生的回答来寻访海尔的管理经验,我们想知道十几年或二十年前,张瑞敏先生作为一个被管理者,当时您究竟总结了什么样的经验?
张瑞敏:我到海尔以前(1984年前)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工作,再往前是在工厂。我是老三届,毕业之后就进入工厂,从工人开始做起(1968年进厂)。
我当时对管理根本就没什么认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体验最深的就是上下级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种信任。
其实在我自己做了管理者之后,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被管理者最需要管理者对他的信任,反过来说,管理者其实也非常需要被管理者对他的信任”。
当时,有一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而且感触也很深,那时全国在搞一个“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运动。
全国搞这么一个运动,宣传推广、办学习班,之后又要贯彻、学习,还要有成果。工人那时(“文革”期间)对“推广”感到很新鲜,有的也想在实践中搞一些,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东西。
由于当时上级要求“必须马上出成果”,结果贯彻没几天就开始统计“成果”了,后来还组成了一个锣鼓队到车间里去宣传有多少多少项成果。当时工人就感到(上级)像演戏、开玩笑一样。
从这件事联想到其他事上,结论就是:“所有干的事都可能是假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建立不起信任,所以就是一级糊弄一级。在我到冰箱厂之后,在这点上我就非常注意了。
我要求“你管理的、吩咐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说;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你就说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你说到什么程度就必须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到了冰箱厂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先放到一边去,重新制定了一个十三条;例如“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紧俏物资……”现在看来这些已没什么意义,可对当时来讲却是有效的。
既然规定“不准在车间大小便”,如果找到一个在车间大小便的,找到之后就要公布、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工人的一种信心,也是建立工人对你一种信任。
冰箱厂刚开始起步时,这一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不是因为你处理了一个不按你规章制度办的人,而是下面的工人会感到今年一年之中换了四位厂长(我是这一年中的第四位,他们已经没有信心了),只有这个厂长是“言必行,行必果”。
张瑞敏:我到海尔以前(1984年前)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工作,再往前是在工厂。我是老三届,毕业之后就进入工厂,从工人开始做起(1968年进厂)。
我当时对管理根本就没什么认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体验最深的就是上下级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种信任。
其实在我自己做了管理者之后,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被管理者最需要管理者对他的信任,反过来说,管理者其实也非常需要被管理者对他的信任”。
当时,有一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而且感触也很深,那时全国在搞一个“推广华罗庚的优选法”运动。
全国搞这么一个运动,宣传推广、办学习班,之后又要贯彻、学习,还要有成果。工人那时(“文革”期间)对“推广”感到很新鲜,有的也想在实践中搞一些,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东西。
由于当时上级要求“必须马上出成果”,结果贯彻没几天就开始统计“成果”了,后来还组成了一个锣鼓队到车间里去宣传有多少多少项成果。当时工人就感到(上级)像演戏、开玩笑一样。
从这件事联想到其他事上,结论就是:“所有干的事都可能是假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建立不起信任,所以就是一级糊弄一级。在我到冰箱厂之后,在这点上我就非常注意了。
我要求“你管理的、吩咐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说;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你就说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你说到什么程度就必须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到了冰箱厂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先放到一边去,重新制定了一个十三条;例如“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紧俏物资……”现在看来这些已没什么意义,可对当时来讲却是有效的。
既然规定“不准在车间大小便”,如果找到一个在车间大小便的,找到之后就要公布、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工人的一种信心,也是建立工人对你一种信任。
冰箱厂刚开始起步时,这一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不是因为你处理了一个不按你规章制度办的人,而是下面的工人会感到今年一年之中换了四位厂长(我是这一年中的第四位,他们已经没有信心了),只有这个厂长是“言必行,行必果”。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