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 我来答
懂啦APP
高粉答主

2019-11-1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9万
采纳率:44%
帮助的人:5496万
展开全部

一分钟了解姓的来源

万晓生
2019-04-29 · 晓生知晓天下事
个人认证用户
万晓生
采纳数:45 获赞数:124269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冰点橙
推荐于2018-02-02 · TA获得超过9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聊聊社会
高粉答主

2020-09-18 · 知识全面的吐槽小公举
无聊聊社会
采纳数:4637 获赞数:5850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的姓氏由来跟日本不差啥。


日本人住在山下,姓山下,住在山上姓山上·····


中国最早的姓氏也同样是这样产生的,原始社会的人逐水而居在,而中国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因为是女的说了算,为了彰显女性的地方,这些姓都是女字旁。


住在姜水旁边的姓了姜,住在姬水边的姓了姬,这两个算是很早的了。


代表人物有炎帝姓姜,黄帝姓姬。


中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男的没地位,给你口饭吃,你来让我白睡两天,我怀孕了,男的就得滚蛋了,孩子跟她妈的姓。


苦难造就人才啊,这些男的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慢慢的就厉害起来了,随着捕猎技术的提高,男人们发现去打猎比那些会挖根茎煮煮吃的女人们日子过的还好了。


女人也发现,我次奥,还是肉好吃,我不挖根了。跟去男人说,合伙吧,你打猎,我煮肉。


男人们一想,我呸啊,煮肉谁不会,打猎你行吗。


就跟女人说,合伙也行,以后我得说了算。


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女人们就说,那行吧,只有给肉吃,我认了。


于是就从母系到了父系。


那孩子理所当然的随了父姓了。


自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以后,女性的寿命就普遍高于男性,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女生直面危险的概率和死于非命的机会肯定比男人小。


东汉的时候,全国人均寿命才22岁。


男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广为传播,于是非常没有贞操观念的,你们懂的。


XXOO多,孩子就肯定多,人口多要更多的生活资源社会资源,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也不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啥的,于是


那就抢地盘吧,这地方好,有水,我占了,你不同意,咱们就打吧,我赢了,这地归我,这部落的女人也归我。


再后来人还是很多啊,于是,大家开始出去自寻活路,找到新地盘住下来,根据自己所在的地方或者其他定义模式,设定了自己的姓。


别看你们都姓着不同的姓,其实你们真的是一家,看图。

姓和氏是不同的,这点需要重点说明。


比如黄帝,姓姬,轩辕氏。炎帝,姓姜,神农氏。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后来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所以,氏要比姓晚出现得多。姓属于母系,氏属于父系。


秦灭六国之后,那时候古人还是很有气节的,很有点国家在我心中永存的意思,六国遗民以国为姓者甚多,特别是原六国贵族被灭国后沦为庶民的人。这些以国为姓的人基本都成为现在我们中国社会的大姓。


其实我还能叨叨叨一千字。


我就是累了


先这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霍云德银雀
2019-03-15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863万
展开全部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太昊氏,后照后代。据《姓氏考略》所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孙子后照的后代,以后为姓。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此为後氏起源。②出自共工氏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句龙,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其后代以官名为姓,称后氏。《姓纂》:“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③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邑郈,谥号郈惠伯。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省去邑旁为后氏。③出自太史氏。齐国太史敫,其女为齐襄公皇后,襄公赐为后姓。以上三种为后氏起源。
  始祖:公子巩。
迁徙:
  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汉唐时期在黄淮地区扩展,以东海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山东、安徽等地有后氏踪迹。目前后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以下为后姓比较有名的人物:
后苍,西汉经学家、图书馆官员。一作后仓,字近君。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治《诗》、《礼》、武帝时为博士官,从事于夏侯始昌门下,官至少府。汉高祖九年(前198),在未央宫建“曲台”,将先秦旧书移于宫内,他在“曲台”校书数年,与刘向、扬雄等博学之士,商讨古今,雠校古书,并掌管三阁所藏图书。因在“曲台”校书,著《曲台记》(一名《后氏曲台记》)。对《礼》有深刻研究,所说论记数万言。教授弟子甚众,其著名者,《诗》学弟子有翼奉、萧望之、匡衡等。后匡衡又教授师丹、伏理、满君,故《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礼》学弟子有戴德、戴圣、庆普等。
  后敏,明臣。均宝子。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行人。迁工部员外郎,升陕西布政司参议。后遭诬陷,被征仓卒,死于途。
  后祺,清书法家。字咸吉。喜吟咏,工染翰。书法高出一时,擘窠大字尤妙。其弟后礼,号铁峰,以兰竹著名,笔力健劲.画竹幅愈大愈妙,观者如在竹林。
  其他后姓名人有春秋孔子弟子后处;唐大臣后胤;明大臣后能;清画家后礼等。近当代后姓名人有图书馆学家后允泰,考古学家后德俊、后晓荣,作家后希铠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