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如何让中职学生愉悦学习语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今天,构建幸福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幸福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中职教育的追求。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身上存在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自卑心理强等问题,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扰乱课堂纪律、打架等违纪现象,课堂教学难度大,学生学得苦闷,教育教学效果低,造成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未能达到中职的培养目标。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没有成就感,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枯竭感,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中职课堂,构建“幸福课堂”,让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让师生在教学过程共同成长、体验幸福,享受幸福是十分必要的。
一、变观念
1. 正确认识中职学生。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挫折感和自卑感较重,他们自认为是被学校抛弃的“孩子”。他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因此想让课堂成为“幸福”的,教师首先要改变“儒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不同。只有教师真正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可能引导学生摆脱“失败者”的阴影,树立起信心,让学生愿学进而乐学。
2. 正确理解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近几年中职教材进行了大变革,教师应真正领悟新教材的精神,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能力的点滴提高,要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重视知识、理论与技能的多元评价。
3. 正确定位中职教师身份。
绝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在中职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作为文化课的语文来说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他们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很重要。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做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朋友。较之教师的身份,朋友的身份更能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之则亲之”,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朋友般的关心与爱,便会更喜欢这个教师的课。
二、变教材
许多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是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思维、组织能力及情感因素等基本素质,其次,用人单位还比较重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近几年的中职教材都较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符合中职语文真正的教学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可以更灵活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创新。
1. 教师修正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联系社会,选择一些有关社会分析和职业思考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如选择《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进行“职业与理想”教育;选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责任与义务”教育;选择《人生即燃烧》,进行“人生与创造”教育;选择《致加西亚的信》,进行“敬业与乐业”教育……还可增设一些口语和书写训练,多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满足学生在工作时的实际需要;在学习课文诗词的基础上再增设古诗词赏析及美文佳作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进行基础训练,弥补中职生字词功底不扎实的弱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学生参与重整教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有兴趣才会乐学,而若能让学生参与重整教材,选编教学内容,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会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
对此,笔者是这样做的:刚开学的几节语文课,让学生看语文书,把它当小说一样地去看,把语文书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要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觉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说明选择的原因。在学生整理教材时向他们提出“你们认为工作中需要具备哪些语文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整理意见提交之后,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重整,从而确定本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生为本、以实用为目的、师生合作重整的教材,必是师乐教生乐学的。
三、变教法
长期以来,
一、变观念
1. 正确认识中职学生。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挫折感和自卑感较重,他们自认为是被学校抛弃的“孩子”。他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因此想让课堂成为“幸福”的,教师首先要改变“儒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不同。只有教师真正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可能引导学生摆脱“失败者”的阴影,树立起信心,让学生愿学进而乐学。
2. 正确理解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近几年中职教材进行了大变革,教师应真正领悟新教材的精神,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能力的点滴提高,要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重视知识、理论与技能的多元评价。
3. 正确定位中职教师身份。
绝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在中职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作为文化课的语文来说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他们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很重要。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接近学生,做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朋友。较之教师的身份,朋友的身份更能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之则亲之”,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朋友般的关心与爱,便会更喜欢这个教师的课。
二、变教材
许多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是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思维、组织能力及情感因素等基本素质,其次,用人单位还比较重视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近几年的中职教材都较符合中职生的实际,符合中职语文真正的教学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可以更灵活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创新。
1. 教师修正教学内容。
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增删,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联系社会,选择一些有关社会分析和职业思考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如选择《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进行“职业与理想”教育;选择《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责任与义务”教育;选择《人生即燃烧》,进行“人生与创造”教育;选择《致加西亚的信》,进行“敬业与乐业”教育……还可增设一些口语和书写训练,多进行一些应用文写作,满足学生在工作时的实际需要;在学习课文诗词的基础上再增设古诗词赏析及美文佳作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世界观;结合每个单元后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进行基础训练,弥补中职生字词功底不扎实的弱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学生参与重整教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有兴趣才会乐学,而若能让学生参与重整教材,选编教学内容,变“要他学”为“他要学”,会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
对此,笔者是这样做的:刚开学的几节语文课,让学生看语文书,把它当小说一样地去看,把语文书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要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或觉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说明选择的原因。在学生整理教材时向他们提出“你们认为工作中需要具备哪些语文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整理意见提交之后,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次重整,从而确定本学期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生为本、以实用为目的、师生合作重整的教材,必是师乐教生乐学的。
三、变教法
长期以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