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展开
 我来答
昭约
推荐于2018-04-01 · TA获得超过26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6万
展开全部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和这是一种使命。
  一 这是一种挑战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知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承认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只管放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那么就不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况的发生。英语里有一句谚语:自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用姚明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二 这是一种精神
  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又譬如孔圣人明知“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三 这是一种使命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圣贤君子做事,所重视的是道义,事功的实现体现在道义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义之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有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患。依据道义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暂时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你必须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必须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时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败,不怕风险,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事例:远古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唐朝的韩愈谏迎佛骨;南宋的岳飞抗金;明朝的海瑞罢官,文天祥兴师救亡、以死报国、宁死不降,一身浩然正气、铁血丹心;史可法抗清:“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还有清朝末年的谭嗣同鼓动光绪帝开展戊戌变法,失败后慨然赴死,其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近代秋瑾、李大钊 为革命奉献一切最后慨然赴死的铮铮铁骨。总之,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曲赞歌。这种精神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儒家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一般的解释是:“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或者“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达,即为显达、发达。”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有失偏颇,其正确的解释应该如此:
  1.何谓“穷”?何谓“达”?
  “人生坐标”:如果将“人生坐标”用数学坐标来表示(图4所示由图可知)。
  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不同,所以不谈绝对数值,只谈相对趋势,即只作纵向比较,不作横向比较。在人生道路上,其变化状态则只有三种:上升、下降、水平不变。
  笔者认为:“穷”就是指这种“下降”状态;“达”则指这种“上升”状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能维持不变也不容易,因此,这种“水平不变”状态可归属于“达”。故“穷”和“达”足以表达人的一生。
  “穷”/“达”是一种“下降”/“上升”的状态,绝不仅仅是人生的最低点——“穷困潦倒”,或者最高点——“发达”。“穷”“达”贯穿于人的一生。具体言之,“穷”表现为“向低处移动;程度、数量的降低、减少”,如“走下坡路”、“不得志”、“情绪低迷”、“穷困潦倒”、“无助”等,为“下降”状态;“达”表现为“由低处向高处移动;等级、程度、数量等升高或增加”,如“走上坡路”、“得志”、“情绪高昂”、“发达”、“快乐”等,为“上升”状态,也包括“水平不变”状态。
  我们知道,人生需求/追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是包括“德”“物”两个方面,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此,有精神生活上的“穷”与“达”,也有物质生活上的“穷”与“达”。
  人生就由这两个“穷”和这两个“达”组成,不过,这两个“穷”和这两个“达”不一定同步,即精神生活呈上升状态,物质生活可能是下降状态,也可是上升状态,也可是水平不变。叫化子扭秧歌——穷快活(歇后语),物质文明丰富了却衍生出“富贵病”,这就说明两种生活不一定同步。两种生活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生,总的表现就是“达-穷-达-穷-达-达-穷-达……”这种锯齿状态。因此,人常言道:人生多坎坷。即“穷”“达”贯穿于人的一生。
  2.“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关系
  “独善其身”是“兼善天下”的基础,“独善其身”在一定意义上又等于“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对“独善其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3.“穷”、“达”、“独善其身”、“兼善天下”之间的关系
  “穷”时“独善其身”则能“达”;
  “达”时“独善其身”则能更“达”;
  如果不“独善其身”则不可能“达”,只会“穷”;
  “达”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转为“达”,“达”则更“达”。
  即“达(德)”(表示精神生活之达)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物)”(物质生活之穷)转为“达(物)”(物质生活之达),“达(物/德)”(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之达)则更“达(物/德)”;或者“达(物)”时“兼善天下”则能使“穷(德)”转为“达(德)”,“达(物/德)”则更“达(物/德)”。
  我们已经知道人生是呈“达-穷-达-穷-达-达-穷-达……”这种锯齿状态的。
  因此,要想“达”就须时时刻刻“独善其身”,“穷”时、“达”时;而要追求更“达”则需要“兼善天下”。这与杨建祥[3]的观点一致,即“穷与达,会相互变化。由穷变达,由达变穷,不在命而在人的作为。”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自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皆“兼善天下”则“达”之写照。
  因此,“兼善天下”不需待到自己达到人生的最高点,“独善其身”也无需等到自己穷困潦倒时才想起。“达则兼善(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说法应该不可取。
  “穷”时“独善其身”,“达”时“兼善天下”,唯遵此道,人生道路才会正直,一路高歌,向前迈进。即时时刻刻、随时随地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一言以蔽之: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非常具有现代借鉴意义。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作么天真
2011-04-15 · TA获得超过1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与其说是两种处世态度或处世哲学,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对现实的宣战,孟子所言只是对孔子理想的进一步解释,二者并无矛盾之处,要知道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都是不可为之事,穷达之分也决非意在随机和妥协。试图用现代的眼光理解古人的理想是很难的,在我们当代的文化中,自弗罗伊德以降,只是“承认偶然性值得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无力把理想至于崇高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所谓孟子更现实的怪论,可不察之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独孤九剑无语
2013-03-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万
展开全部
孔孟二圣同传儒道之精髓却不尽统一,于改天下之无道至有道的方面,二人阐发了不同的观点。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堪称“飞蛾扑火”,似偏执而本质上来说应为执着。古人认为“才命相属”,孔子一生目标明确,在动荡混乱的年代里传教“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显然不现实,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终生追求无疑是其性格中的倔强与无论“穷、达”均要兼济天下的大胸怀的必然产物,最终不被人理解而困厄一生的命运也在所难免。但无论后代的我们怎样替夫子惋惜长叹,但“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仍坚定地晓谕后人——无怨、无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亦非趋利避害。孟子的理论与“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何尝不是以己之全力无可改变这滔滔浊世的浓重悲凉?虽触碰不到那权力的巅峰改变千万人之命运,但“养吾浩然之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莫不是孟子践行其为“亚圣”的责任,若是人人皆能独善其身,何愁世风日下?孟子用身体力行感染世人、教化世人,在如今看来也是一种大智慧。
管窥蠡测,不敢妄下断言,只是凭着现代人惟有目光穿越千年的优势点评一句:孟夫子退隐讲学,从苦中能汲取生活之乐;孔夫子一生困厄,却能在弥留之际坦然作结,这一生,为理想生、为理想死、为理想奋斗、为理想超越世俗,先秦诸子,因理想的光芒名垂不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时髦又深湛的彩霞5903
2011-04-15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6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8万
展开全部
夫子是,不要求他人是。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才是主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