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佛教致力于讲授什么是苦?世间苦,为什么苦?你现在觉得很乐,那是满足你的欲望,你以为你是乐,不知道欲望是苦,欲望将来招来苦果,报应,你行善将来生天堂,你造恶将来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这个三途进去很容易,出来非常困难,交给人民怎么去去除苦痛。
恶中最严重的最大的叫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果五逆十恶你都造,无间地狱去了。造作罪业太多。虽满足你的欲望,但是你心不能安,你跟人不和,你的妄念、你的杂念多,你不专不诚,这个问题就严重,这个人生真苦。交给人不能作恶多端,要多从善事。
扩展资料:
学佛不仅讲“放下”,也讲“提起”。提起宗旨、提起智慧、提起慈悲,放下烦恼、放下执著、放下痛苦,我们“放不下”,恰恰是因为该“提起”的还不够。初学者还没有提起就谈放下,未立正见、颠倒次第,故而迷茫空虚、矛盾纠结。
“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则,时时返观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去帮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则,学佛之人要学习佛菩萨,放下自我,广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
学佛的最终宗旨是成佛,然后再结合自身设立阶段性目标。宗旨的建立以及对整个修行道路的了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修行的过程,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与同行善友的陪伴下,持久而行。佛法分为悲、智两个部分,慈悲与智慧圆满,才是学佛的宗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推荐于2017-09-27
根据百度百科对“宗旨”的定义,宗旨,指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引证解释为佛教的教义。
1、心:这里说的心,就是真如实相的本体。佛教认为万法唯心,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学佛其实就是在修“心”,心是根本,心善才会行善口善,将心恢复到纯净纯善的境界,就是佛教的宗旨;
2、放下:佛教中有无数修行的方法,但任何方法都需要人“放下”。放下世间的自私自利,放下世间的名闻利养,放下世间的五欲六尘,放下世间的贪嗔痴慢。只有放下假的,真的才能现前。这里说的放下,还是从心上来说,事相上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随缘修善,而不执著任何相。将一切烦恼障碍放的干干净净,就是佛教修行的宗旨。
3、毕竟空:世间的一切万象都是一种假象,都是虚幻的,都是生灭的,追根朔源,没有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一切皆空,如《心经》言:“照见五蕴皆空”,又如般若经典言:“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的本体毕竟为空,就是佛教的宗旨;
4、回归自性: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开门见山,指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的自性与佛完全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有修行方法的最终目标,无非就是恢复自己本有的佛性而已,回归到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自性,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5、一切皆成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要度脱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在世间自在王佛及天人大众之中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又用偈颂重宣此义,其中两句就是“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不仅有情众生能成佛,无情众生也能成佛。其无量功德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能演畅妙法,确实是“一切皆成佛”。而佛佛道同,诸佛菩萨无不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能快速圆满成佛,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个字虽然简短,却道尽了佛教的教义,前两句是修行的基础,一切佛弟子都应该按此标准修行,虽然断恶修善,但心中却清清净净,不留丝毫断恶修善之相,这就是佛教修行的宗旨;
7、离苦得乐,圆满成佛:佛所说的种种法门,都是告诉我们怎样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是诸佛菩萨之心,也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人们一说起佛教,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而大慈大悲的本体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圆满成佛,即使出离了三界的阿罗汉,其所得之乐也不究竟,只有像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那样圆满成佛,才是佛教的宗旨。
诸行无常:
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诸法无我:
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盘寂静:
是说涅盘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盘是寂静的。
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是与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