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用32p标记的噬菌物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放射...
用32p标记的噬菌物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有误差的来源呢?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有误差的来源呢?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
展开全部
(1) 32P标记的是病毒噬菌体的核酸,理论上这部分核酸只会存在于病毒内,离心后只会在沉淀中,因此上清液中为0
(2) 如果时间过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增高,原因是病毒有可能裂解其核酸降解,因此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就会释放到上清液中
(3) 不会。即便病毒未进入细胞,只要病毒未裂解,就会被离心沉淀
(2) 如果时间过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增高,原因是病毒有可能裂解其核酸降解,因此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就会释放到上清液中
(3) 不会。即便病毒未进入细胞,只要病毒未裂解,就会被离心沉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