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不要总是和屈原有关的) 5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1-05-09
展开全部
在很久很久以前,赵家浜有个赵土根,给地主做长工,一家老小五口难以养活,他听说跑码头能多赚些钱,于是就跟着人去了码头。

赵土根一去就是三年,没有音信。妻子赵氏在家里带着孩子抚养老人,挖野菜、做零工,勉强度日。

然而,有一天,年迈的婆婆却病倒了。老人家一连几日茶饭不思,清醒的时候看着饭菜说不饿,而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却叨咕着要吃粽子。这一家子日常生活都十分艰难,哪有余钱买米裹粽子。媳妇赵氏除了偷偷抹泪,就是每天天刚蒙蒙亮去一座破庙里,给婆婆祈祷。

端午节这天早上,赵氏从庙里回来,正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一条黑狗向她吠叫着扑了过来,赵氏连忙躲闪,不小心绊倒了,那狗见赵氏摔倒在路边草丛中,抖了抖毛摇摇尾巴。这时候,赵氏看到有许多米粒从狗身上掉下来,可不知为什么,那狗在地上的米粒上来回踏了三圈,然后摇摇尾巴远去了。

赵氏待到那狗离开后,才站起来,走近一看,看见地上的米粒竟然是糯米。她的眼睛一亮,伸手就要去捡那米粒,又迟疑地停住了手,毕竟那米粒是从狗身上掉下来的,何况又被狗踩踏了那么多次。

赵氏没有捡米粒就往回走,可是走了几步她又停下了,反反复复来去了好几回,最后她还是一粒一粒地把米粒捡起来,拿回了家里。

回到家后,赵氏一个人悄悄地反复地冲洗那把米,糯米非常洁净了,然而赵氏还是觉得不干净。赵氏把淘洗好的糯米一口一口用嘴含了一遍,然后又继续清洗。

时近中午,赵氏把亮晶晶的糯米用芦苇叶子包成了两个粽子,煮熟后剥好端到婆婆的床前,昏睡的婆婆闻到粽子的香味睁开了眼睛。

赵氏喂婆婆吃好粽子,不一会的时间,婆婆坐了起来,精神非常好。赵氏却有些害怕,怕婆婆是回光返照。

就在这个时候,晴朗的天突然雷声大作,一个个炸雷围着茅草房炸个不停。

赵氏的脸顿时变得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婆婆床前哭着说:“婆婆,对不起!儿媳再不能伺候您了,这雷公是来抓我的。”

婆婆见状,急忙下床搀扶儿媳起来说:“快别瞎说,雷公怎么会抓你这么贤惠又孝道的人呢,快起来!”

赵氏的三个孩子也吓得大哭起来。

赵氏哭着把粽子的来历向婆婆说了,婆婆听后非常感动,跪在地上对着屋外哀求着说:“雷公爷爷,我的媳妇非常孝敬老人,您千万别抓她走啊!”

雷声还是不停,而且一声比一声响,大地都颤抖了。这时婆婆哭着说:“雷公爷爷,您一定要劈,就劈掉我儿媳一只手吧!”

说着,老人攥住儿媳的胳膊,把赵氏的一只手从窗口伸到了外面。

一个响雷刚过,婆婆赶紧拉回赵氏的胳膊。赵氏只觉得手心刷地一凉,以为是手被雷劈掉了。

就在婆婆拉回赵氏的同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也随之进了屋子,天空顿时又晴朗了起来。

婆婆发现赵氏的手掌没有劈掉,只是她的手攥成了拳头伸不开。婆婆哭着帮赵氏把手掰开,过了好一阵子,赵氏的拳头终于掰开了,只见她的手中有一只金灿灿的元宝。

这时,赵氏的三个孩子惊叫起来:“娘、奶奶,我们有很多的粽子!”

婆婆与赵氏一看,地上果真有一大袋粽子。

赵氏一家每人吃了只粽子,然后把剩下的粽子分给了左邻右舍的穷苦人家。说来也怪,赵氏的三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吃了粽子后,身体强壮了很多,有好几个正在生病的人吃了这粽子,竟然都神奇地痊愈了。

乡亲们都认为,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治病,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包上几个粽子吃。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一个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百度网友d8e495b
2011-05-08 · TA获得超过24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4万
展开全部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iangxixuezi
2011-05-09 · TA获得超过67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2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56万
展开全部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做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张扬跋YI胆小鬼
2011-05-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死人呆在一定的风水区域引起的一系列质变形成了粽子= =
【你没看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5c71dd
2011-05-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4万
展开全部
伍子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