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的中有谁获得诺贝尔奖

 我来答
happy脑洞菌
2020-09-24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2
采纳率:88%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kwijiuwv36112
2019-04-26 · TA获得超过26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总共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和屠呦呦。

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止至2018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2019-10-1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万
展开全部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和屠呦呦。

1、杨振宁、李政道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被誉为物理学界“双子星”。

2、丁肇中

丁肇中是华裔美国籍,汉族,祖籍山东日照市涛雒镇。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李远哲

李远哲是中国台湾人,但在1974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1986年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胖胖鱼5678
2011-05-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4万
展开全部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ue_meyi
2011-05-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