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吃饭的故事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代有一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还有专门缕葱丝的人。由此足见蔡京饮食生活的奢靡以及厨房分工的细密。宋代的经济非常发达,官员们工资很高,饮食自然也很讲究。即便是吕蒙正这样清廉正派的宰相,生活也极度奢靡,吕蒙正喜欢吃鸡舌羹,几乎每天都吃。这种羹用鸡的舌头烹制而成,一顿往往要宰杀几十只鸡。有一天吕蒙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散步,看到墙角多了一座假山,于是询问左右,园中何时建成了这座假山。仆人回答说,这不是什么假山,而是做鸡舌羹时拔下的鸡毛。吕蒙正大惊,从此再也不吃鸡舌羹了。
魏晋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历代王朝中算是比较落后的,和宋代更是没法比,但是两晋士族的生活水平却丝毫不减于宋代。这是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财富比较均衡比较分散,从官员到百姓都比较富足,所谓贩夫走卒,皆蹑丝履。普通百姓都穿得起名牌。而魏晋则不同,虽然GDP总量很少,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庞大的庄园和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说宋代的官员只是高级白领,晋代的士族则是超级土豪,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宋代的士大夫,而在生活的排场奢靡上甚至远远超过宋代。
土豪石崇是西晋吃货的代表,《晋书》上说他“庖膳穷水陆之珍。”就是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进了他们家的厨房,可见食材之丰富。石崇还肯花心思研究烹饪的技巧,当时豆粥制作时间很慢,因为豆子很难煮熟,但是石崇家却可以随时喝到新鲜的豆粥,原来他预先把豆子磨成豆粉,客人来到时,随时可以煮出香喷喷的豆粥。那时候没有大棚技术,冬天很难吃到新鲜的韭菜。但石崇家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青葱鲜嫩的韭菜羹,原来石崇先把陈年的韭菜根捣碎,再用冬麦苗加以搅拌。这样一道新鲜爽口的韭菜羹就新鲜出炉了。正是凭着这道反季节的美食让他在与王恺的斗富中常常胜出。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也十分奢侈。有一次他宴请武帝,其中有烤乳猪这道菜,武帝尝过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就问王济烹制的秘诀,原来这只小猪竟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显然被雷到了,没有吃完就匆匆离去。就这道菜而言绝对是好菜,人奶作为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全程有机可追溯。但在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西晋时代,王济竟然用人奶来养猪,真是奢华到了脑残,怪不的武帝吃不下去,这份排场,连他老人家也消受不起。
司徒何曾的奢靡更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 “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就是说他每天的伙食消费在一万钱以上,却仍然抱怨菜不好,根本没法下筷子,可见何曾不仅生活奢侈,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他吃蒸饼,要求蒸饼必须开裂成标准的十字纹,否则就弃而不食,因为具有这样的十字纹说明蒸饼的发酵恰到好处,口感才最佳。何曾到皇宫上朝议事,从来不吃皇宫中的饭菜,而是自带饭菜。因为他嫌宫中的饭菜太难吃,要知道这可是皇宫御厨烹制的饭菜啊。《晋书》上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看来何曾家的饭菜确实比皇宫里的好吃,所以晋武帝也只好允许他自带盒饭。没办法,谁让自家的厨子技不如人呢。看来西晋的皇宫,压力最大的工作是做厨子。何曾之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大有乃父之风,他一天的伙食标准在两万钱以上,是何曾的两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对父子吃货。
晋武帝执政期间,西晋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司马炎对士族们的奢靡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有了这些贵族们的排场。傻瓜惠帝上台,天下大乱,瘟疫横行,饥荒遍野。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连皇帝都常常挨饿。八王之乱中惠帝四处逃亡。有一次饿的实在不行了,将军石超给他弄来一碗凉水和几个野桃子,凑合了一顿。还有一次在逃亡洛阳的途中,队伍被冲散,随从都没钱,一个比一个穷,只有侍中黄门还剩下藏在行李中的三千私房钱。这可是救命钱,惠帝立马下诏,借钱。区区三千钱,居然弄到要下一道诏书这么隆重,皇帝就是皇帝,借钱都这么摆谱。不知道这诏书怎么写的,我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一张欠条。拿着借来的这点钱,惠帝一路上靠买吃为生,而左右随从只好到百姓家蹭饭吃。这哪儿还像一支皇家的队伍,看起来更像丐帮。不久,这点钱也用完了,眼看着又要挨饿,于是派人四处找吃的,最后有个随从弄来一碗糙米饭,就着大蒜,再放点盐和霉豆粉实在是一顿难得的美味,惠帝吃得满口生香,津津有味。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一位老人送来一只鸡,随从弄来一些粗米饭,盛在瓦罐里,惠帝狼吞虎咽连续吃了两盆,把鸡也吃个干净,这是惠帝逃亡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
这位傻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却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一神语录一举让他登上史上最傻皇帝的宝座,现在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喝得起肉粥的。
晋愍帝也很惨,长安城被刘曜包围,粮食断绝。皇宫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好把十张酿酒用的曲饼拿来充饥,所谓曲饼,就是酿酒用的粗粮渣子,压成饼的形状。这玩意可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现在对于晋愍帝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不亚于御膳房中任何一道佳肴。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晋惠帝元康七年,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饥荒,一斛米涨到一万钱。惠帝下令,可以买卖儿女,你看,连卖儿卖女都能合法化,可见老百姓饿到什么地步。晋愍帝建兴四年,长安被围,城中无粮,一斗米涨到二两黄金,那时候一两相当于现在的25克,二两就是50克,按照现在黄金的市场价一克350元计算,二两黄金就是17500人民币。一斗米要一万多块,老百姓哪能吃得起。只好人吃人。
魏晋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历代王朝中算是比较落后的,和宋代更是没法比,但是两晋士族的生活水平却丝毫不减于宋代。这是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财富比较均衡比较分散,从官员到百姓都比较富足,所谓贩夫走卒,皆蹑丝履。普通百姓都穿得起名牌。而魏晋则不同,虽然GDP总量很少,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庞大的庄园和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说宋代的官员只是高级白领,晋代的士族则是超级土豪,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宋代的士大夫,而在生活的排场奢靡上甚至远远超过宋代。
土豪石崇是西晋吃货的代表,《晋书》上说他“庖膳穷水陆之珍。”就是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进了他们家的厨房,可见食材之丰富。石崇还肯花心思研究烹饪的技巧,当时豆粥制作时间很慢,因为豆子很难煮熟,但是石崇家却可以随时喝到新鲜的豆粥,原来他预先把豆子磨成豆粉,客人来到时,随时可以煮出香喷喷的豆粥。那时候没有大棚技术,冬天很难吃到新鲜的韭菜。但石崇家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青葱鲜嫩的韭菜羹,原来石崇先把陈年的韭菜根捣碎,再用冬麦苗加以搅拌。这样一道新鲜爽口的韭菜羹就新鲜出炉了。正是凭着这道反季节的美食让他在与王恺的斗富中常常胜出。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也十分奢侈。有一次他宴请武帝,其中有烤乳猪这道菜,武帝尝过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就问王济烹制的秘诀,原来这只小猪竟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显然被雷到了,没有吃完就匆匆离去。就这道菜而言绝对是好菜,人奶作为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全程有机可追溯。但在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西晋时代,王济竟然用人奶来养猪,真是奢华到了脑残,怪不的武帝吃不下去,这份排场,连他老人家也消受不起。
司徒何曾的奢靡更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 “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就是说他每天的伙食消费在一万钱以上,却仍然抱怨菜不好,根本没法下筷子,可见何曾不仅生活奢侈,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他吃蒸饼,要求蒸饼必须开裂成标准的十字纹,否则就弃而不食,因为具有这样的十字纹说明蒸饼的发酵恰到好处,口感才最佳。何曾到皇宫上朝议事,从来不吃皇宫中的饭菜,而是自带饭菜。因为他嫌宫中的饭菜太难吃,要知道这可是皇宫御厨烹制的饭菜啊。《晋书》上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看来何曾家的饭菜确实比皇宫里的好吃,所以晋武帝也只好允许他自带盒饭。没办法,谁让自家的厨子技不如人呢。看来西晋的皇宫,压力最大的工作是做厨子。何曾之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大有乃父之风,他一天的伙食标准在两万钱以上,是何曾的两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对父子吃货。
晋武帝执政期间,西晋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司马炎对士族们的奢靡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有了这些贵族们的排场。傻瓜惠帝上台,天下大乱,瘟疫横行,饥荒遍野。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连皇帝都常常挨饿。八王之乱中惠帝四处逃亡。有一次饿的实在不行了,将军石超给他弄来一碗凉水和几个野桃子,凑合了一顿。还有一次在逃亡洛阳的途中,队伍被冲散,随从都没钱,一个比一个穷,只有侍中黄门还剩下藏在行李中的三千私房钱。这可是救命钱,惠帝立马下诏,借钱。区区三千钱,居然弄到要下一道诏书这么隆重,皇帝就是皇帝,借钱都这么摆谱。不知道这诏书怎么写的,我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一张欠条。拿着借来的这点钱,惠帝一路上靠买吃为生,而左右随从只好到百姓家蹭饭吃。这哪儿还像一支皇家的队伍,看起来更像丐帮。不久,这点钱也用完了,眼看着又要挨饿,于是派人四处找吃的,最后有个随从弄来一碗糙米饭,就着大蒜,再放点盐和霉豆粉实在是一顿难得的美味,惠帝吃得满口生香,津津有味。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一位老人送来一只鸡,随从弄来一些粗米饭,盛在瓦罐里,惠帝狼吞虎咽连续吃了两盆,把鸡也吃个干净,这是惠帝逃亡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
这位傻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却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一神语录一举让他登上史上最傻皇帝的宝座,现在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喝得起肉粥的。
晋愍帝也很惨,长安城被刘曜包围,粮食断绝。皇宫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好把十张酿酒用的曲饼拿来充饥,所谓曲饼,就是酿酒用的粗粮渣子,压成饼的形状。这玩意可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现在对于晋愍帝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不亚于御膳房中任何一道佳肴。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晋惠帝元康七年,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饥荒,一斛米涨到一万钱。惠帝下令,可以买卖儿女,你看,连卖儿卖女都能合法化,可见老百姓饿到什么地步。晋愍帝建兴四年,长安被围,城中无粮,一斗米涨到二两黄金,那时候一两相当于现在的25克,二两就是50克,按照现在黄金的市场价一克350元计算,二两黄金就是17500人民币。一斗米要一万多块,老百姓哪能吃得起。只好人吃人。
展开全部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代有一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还有专门缕葱丝的人。由此足见蔡京饮食生活的奢靡以及厨房分工的细密。宋代的经济非常发达,官员们工资很高,饮食自然也很讲究。即便是吕蒙正这样清廉正派的宰相,生活也极度奢靡,吕蒙正喜欢吃鸡舌羹,几乎每天都吃。这种羹用鸡的舌头烹制而成,一顿往往要宰杀几十只鸡。有一天吕蒙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散步,看到墙角多了一座假山,于是询问左右,园中何时建成了这座假山。仆人回答说,这不是什么假山,而是做鸡舌羹时拔下的鸡毛。吕蒙正大惊,从此再也不吃鸡舌羹了。
魏晋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历代王朝中算是比较落后的,和宋代更是没法比,但是两晋士族的生活水平却丝毫不减于宋代。这是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财富比较均衡比较分散,从官员到百姓都比较富足,所谓贩夫走卒,皆蹑丝履。普通百姓都穿得起名牌。而魏晋则不同,虽然GDP总量很少,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庞大的庄园和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说宋代的官员只是高级白领,晋代的士族则是超级土豪,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宋代的士大夫,而在生活的排场奢靡上甚至远远超过宋代。
土豪石崇是西晋吃货的代表,《晋书》上说他“庖膳穷水陆之珍。”就是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进了他们家的厨房,可见食材之丰富。石崇还肯花心思研究烹饪的技巧,当时豆粥制作时间很慢,因为豆子很难煮熟,但是石崇家却可以随时喝到新鲜的豆粥,原来他预先把豆子磨成豆粉,客人来到时,随时可以煮出香喷喷的豆粥。那时候没有大棚技术,冬天很难吃到新鲜的韭菜。但石崇家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青葱鲜嫩的韭菜羹,原来石崇先把陈年的韭菜根捣碎,再用冬麦苗加以搅拌。这样一道新鲜爽口的韭菜羹就新鲜出炉了。正是凭着这道反季节的美食让他在与王恺的斗富中常常胜出。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也十分奢侈。有一次他宴请武帝,其中有烤乳猪这道菜,武帝尝过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就问王济烹制的秘诀,原来这只小猪竟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显然被雷到了,没有吃完就匆匆离去。就这道菜而言绝对是好菜,人奶作为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全程有机可追溯。但在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西晋时代,王济竟然用人奶来养猪,真是奢华到了脑残,怪不的武帝吃不下去,这份排场,连他老人家也消受不起。
司徒何曾的奢靡更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 “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就是说他每天的伙食消费在一万钱以上,却仍然抱怨菜不好,根本没法下筷子,可见何曾不仅生活奢侈,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他吃蒸饼,要求蒸饼必须开裂成标准的十字纹,否则就弃而不食,因为具有这样的十字纹说明蒸饼的发酵恰到好处,口感才最佳。何曾到皇宫上朝议事,从来不吃皇宫中的饭菜,而是自带饭菜。因为他嫌宫中的饭菜太难吃,要知道这可是皇宫御厨烹制的饭菜啊。《晋书》上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看来何曾家的饭菜确实比皇宫里的好吃,所以晋武帝也只好允许他自带盒饭。没办法,谁让自家的厨子技不如人呢。看来西晋的皇宫,压力最大的工作是做厨子。何曾之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大有乃父之风,他一天的伙食标准在两万钱以上,是何曾的两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对父子吃货。
晋武帝执政期间,西晋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司马炎对士族们的奢靡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有了这些贵族们的排场。傻瓜惠帝上台,天下大乱,瘟疫横行,饥荒遍野。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连皇帝都常常挨饿。八王之乱中惠帝四处逃亡。有一次饿的实在不行了,将军石超给他弄来一碗凉水和几个野桃子,凑合了一顿。还有一次在逃亡洛阳的途中,队伍被冲散,随从都没钱,一个比一个穷,只有侍中黄门还剩下藏在行李中的三千私房钱。这可是救命钱,惠帝立马下诏,借钱。区区三千钱,居然弄到要下一道诏书这么隆重,皇帝就是皇帝,借钱都这么摆谱。不知道这诏书怎么写的,我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一张欠条。拿着借来的这点钱,惠帝一路上靠买吃为生,而左右随从只好到百姓家蹭饭吃。这哪儿还像一支皇家的队伍,看起来更像丐帮。不久,这点钱也用完了,眼看着又要挨饿,于是派人四处找吃的,最后有个随从弄来一碗糙米饭,就着大蒜,再放点盐和霉豆粉实在是一顿难得的美味,惠帝吃得满口生香,津津有味。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一位老人送来一只鸡,随从弄来一些粗米饭,盛在瓦罐里,惠帝狼吞虎咽连续吃了两盆,把鸡也吃个干净,这是惠帝逃亡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
这位傻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却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一神语录一举让他登上史上最傻皇帝的宝座,现在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喝得起肉粥的。
晋愍帝也很惨,长安城被刘曜包围,粮食断绝。皇宫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好把十张酿酒用的曲饼拿来充饥,所谓曲饼,就是酿酒用的粗粮渣子,压成饼的形状。这玩意可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现在对于晋愍帝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不亚于御膳房中任何一道佳肴。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晋惠帝元康七年,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饥荒,一斛米涨到一万钱。惠帝下令,可以买卖儿女,你看,连卖儿卖女都能合法化,可见老百姓饿到什么地步。晋愍帝建兴四年,长安被围,城中无粮,一斗米涨到二两黄金,那时候一两相当于现在的25克,二两就是50克,按照现在黄金的市场价一克350元计算,二两黄金就是17500人民币。一斗米要一万多块,老百姓哪能吃得起。只好人吃人。
魏晋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历代王朝中算是比较落后的,和宋代更是没法比,但是两晋士族的生活水平却丝毫不减于宋代。这是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财富比较均衡比较分散,从官员到百姓都比较富足,所谓贩夫走卒,皆蹑丝履。普通百姓都穿得起名牌。而魏晋则不同,虽然GDP总量很少,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庞大的庄园和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说宋代的官员只是高级白领,晋代的士族则是超级土豪,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宋代的士大夫,而在生活的排场奢靡上甚至远远超过宋代。
土豪石崇是西晋吃货的代表,《晋书》上说他“庖膳穷水陆之珍。”就是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进了他们家的厨房,可见食材之丰富。石崇还肯花心思研究烹饪的技巧,当时豆粥制作时间很慢,因为豆子很难煮熟,但是石崇家却可以随时喝到新鲜的豆粥,原来他预先把豆子磨成豆粉,客人来到时,随时可以煮出香喷喷的豆粥。那时候没有大棚技术,冬天很难吃到新鲜的韭菜。但石崇家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青葱鲜嫩的韭菜羹,原来石崇先把陈年的韭菜根捣碎,再用冬麦苗加以搅拌。这样一道新鲜爽口的韭菜羹就新鲜出炉了。正是凭着这道反季节的美食让他在与王恺的斗富中常常胜出。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也十分奢侈。有一次他宴请武帝,其中有烤乳猪这道菜,武帝尝过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就问王济烹制的秘诀,原来这只小猪竟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显然被雷到了,没有吃完就匆匆离去。就这道菜而言绝对是好菜,人奶作为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全程有机可追溯。但在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西晋时代,王济竟然用人奶来养猪,真是奢华到了脑残,怪不的武帝吃不下去,这份排场,连他老人家也消受不起。
司徒何曾的奢靡更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 “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就是说他每天的伙食消费在一万钱以上,却仍然抱怨菜不好,根本没法下筷子,可见何曾不仅生活奢侈,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他吃蒸饼,要求蒸饼必须开裂成标准的十字纹,否则就弃而不食,因为具有这样的十字纹说明蒸饼的发酵恰到好处,口感才最佳。何曾到皇宫上朝议事,从来不吃皇宫中的饭菜,而是自带饭菜。因为他嫌宫中的饭菜太难吃,要知道这可是皇宫御厨烹制的饭菜啊。《晋书》上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看来何曾家的饭菜确实比皇宫里的好吃,所以晋武帝也只好允许他自带盒饭。没办法,谁让自家的厨子技不如人呢。看来西晋的皇宫,压力最大的工作是做厨子。何曾之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大有乃父之风,他一天的伙食标准在两万钱以上,是何曾的两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对父子吃货。
晋武帝执政期间,西晋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司马炎对士族们的奢靡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有了这些贵族们的排场。傻瓜惠帝上台,天下大乱,瘟疫横行,饥荒遍野。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连皇帝都常常挨饿。八王之乱中惠帝四处逃亡。有一次饿的实在不行了,将军石超给他弄来一碗凉水和几个野桃子,凑合了一顿。还有一次在逃亡洛阳的途中,队伍被冲散,随从都没钱,一个比一个穷,只有侍中黄门还剩下藏在行李中的三千私房钱。这可是救命钱,惠帝立马下诏,借钱。区区三千钱,居然弄到要下一道诏书这么隆重,皇帝就是皇帝,借钱都这么摆谱。不知道这诏书怎么写的,我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一张欠条。拿着借来的这点钱,惠帝一路上靠买吃为生,而左右随从只好到百姓家蹭饭吃。这哪儿还像一支皇家的队伍,看起来更像丐帮。不久,这点钱也用完了,眼看着又要挨饿,于是派人四处找吃的,最后有个随从弄来一碗糙米饭,就着大蒜,再放点盐和霉豆粉实在是一顿难得的美味,惠帝吃得满口生香,津津有味。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一位老人送来一只鸡,随从弄来一些粗米饭,盛在瓦罐里,惠帝狼吞虎咽连续吃了两盆,把鸡也吃个干净,这是惠帝逃亡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
这位傻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却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一神语录一举让他登上史上最傻皇帝的宝座,现在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喝得起肉粥的。
晋愍帝也很惨,长安城被刘曜包围,粮食断绝。皇宫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好把十张酿酒用的曲饼拿来充饥,所谓曲饼,就是酿酒用的粗粮渣子,压成饼的形状。这玩意可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现在对于晋愍帝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不亚于御膳房中任何一道佳肴。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晋惠帝元康七年,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饥荒,一斛米涨到一万钱。惠帝下令,可以买卖儿女,你看,连卖儿卖女都能合法化,可见老百姓饿到什么地步。晋愍帝建兴四年,长安被围,城中无粮,一斗米涨到二两黄金,那时候一两相当于现在的25克,二两就是50克,按照现在黄金的市场价一克350元计算,二两黄金就是17500人民币。一斗米要一万多块,老百姓哪能吃得起。只好人吃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桑下饿人的故事
赵盾谥号“宣”,世人尊称其为赵宣子,他是晋文公之后晋国的第一位权臣。有一次,赵宣子在去绛邑的途中,看见一棵枯桑树下躺着一个饿得半死的人,赵宣子就停车去喂他食物,等到饿人能说话了,赵宣子问他“为何会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说:我是绛城的一个小吏,外出归来的途中断了粮,向人乞讨,我感到很羞愧,用偷取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又是我一向所憎恶的,所以就到了这个境地。赵宣子给了他一些干粮还有几束干肉,又给了他几百钱,也没再问什么,就让他走了。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要杀掉赵宣子,就请赵宣子来宫中喝酒。酒过三巡,赵宣子觉察到了杀机,就借机逃离了酒宴,晋灵公下令让埋伏的杀手出动追杀赵宣子。有一个杀手跑得很快,他到了赵宣子面前说:您快上车跑,我为你挡住后面的杀手。赵宣子问他是谁,他说你不用知道我的名字,我就是三年前枯桑下快要饿死的那个人。
饿人为赵宣子赢得了逃走的时间,自己死在了乱刀之下。这件事汉代刘向的《说苑 复恩》中有详细记载,对此事,刘向评论说:德无细,怨无小。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一饭千金的故事
韩信是淮阴人,早年落魄不得志,常在下乡南昌亭长家蹭饭,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就讨厌韩信来蹭饭了。一天早上,她准备了丰盛的早餐,韩信前去蹭饭,她在桌子上没有摆放韩信的食具,韩信明白了她的意思,很生气的离开了。
饿着肚子的韩信去城下的水边钓鱼,水边有不少给人家漂洗色丝、色布的漂母,她们每天从早到晚在水边漂洗。有一位漂母见韩信饿得不成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团分给韩信吃。在此后的几十天中,这位漂母每天多带一点食物,到了中午,分给韩信一些吃的。韩信很感动地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报答你。”漂母听了生气地说:“你一个大男人,自己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我是可怜你而给你食物,哪里希望你来报答!”
汉五年正月,韩信由齐王改迁楚王,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城中,就派人找到了当年的那个漂母和下乡南昌亭长,他给了漂母一千两黄金,赐给亭长一百钱,对他说:“你真是个小人,做善事有始无终。”
上面的故事见于《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最后被吕后所杀,救命的是女人,要命的也是女人。韩信的一生真可谓:功成一丈夫,生死两妇人。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顾荣施炙的故事
顾荣字彦先,出身江南大姓“吴郡顾氏”,祖父顾雍曾为孙吴丞相,顾荣二十岁就做了吴国的黄门侍郎,西晋灭吴后,他与陆机、陆云一同到了洛阳,时人称为“洛阳三俊”,西晋按惯例授予他郎官之职,很快升到太子中舍人。顾荣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对东晋的建立有很多大功。
当年,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有人请他赴宴。在宴席上,顾荣看见有个端盘子送烤肉的人,吃烤肉的表情很强烈,顾荣就把拿起的烤肉放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一份送给了端盘子的人。同席的士大夫都笑他,顾荣说:“哪有一整天端送烤肉的人,不知道烤肉味道的道理?”
后来发生了“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了,士大夫纷纷渡南渡。顾荣渡江避乱的时候,每次遇到危险,就有一个人来帮他,顾荣问他为何要帮自己,原来这个人就是当年他送给烤肉的人。此事《世说新语 德行》有记录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顾荣施炙
这种一饭之恩,以身相报的佳话,在历史上有多。但因吃饭问题而引发出来的不愉快,甚至灾祸也是有不少。
汉高祖羹颉侯的故事
早年,刘邦没有发迹的时候,闯了祸,避事在他大哥家,他常常招来一些闲人,一起在他大哥家蹭饭,他大嫂很讨厌他们,就假装锅里的羹完了,用锅铲使劲的铲锅,刘邦的闲客听到声音,就知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刘邦到厨房看到锅里还有不少羹,由此对他大嫂心怀怨恨。
刘邦得了天下,大肆分封同姓王,就是给他大哥的儿子刘信不封。老太爷坐不住了,就去礼问刘邦。刘邦说“我并不是忘记了要给大侄子封王的事,只是因为他母亲太不厚道了”,然后就封刘信为“羹颉侯”。颉的意思有减克,减少,其音与“竭”相同,刘邦这不是打人脸吗?
祸起羊肉汤
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要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迎战。
战前,华元杀羊宴请各级军官,他的车夫羊斟没有被邀请入席。等到战斗打响了的时候,羊斟说:“前天,吃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羊斟就把主帅华元的战车驶到了郑国的军中,让华元做了俘虏,郑国很快战败了。
后来宋国用一百辆战车和四百匹文马要赎回华元,使臣走到半道华元却逃了回来,他一进城就遇到了车夫羊斟,他问羊斟:“那天,是你的马要那样吗?”羊斟回答:“不干马的事,是马的主人的意思。”说完羊斟就逃到了鲁国去了。
后世评论大都指责羊斟因个人恩怨遗祸国家,简直就不是人;也有批评华元处事不当,因小失大。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食指大动的故事
宣公四年(605年),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一种体型较大的鳖,公子归生和公子家一起入朝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归生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公子归生给公子家看,并说:以前只要我出现这种食指大动的情况,必然会有美味要吃了。
等到他们到了宫里,看见厨师正在宰杀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就问笑什么?公子家就把经过讲给郑灵公听。等到鼋羹炖好了,郑灵公给大夫分尝鼋羹,竟然下令不给公子归生鼋羹。公子归生一听就火了,直接上前,把自己的食指伸到鼎中,“染指于鼎,尝而出之。”这下,郑灵公大怒,想要杀了公子归生。公子归生先下手,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弑杀了郑灵公。事见《左传 宣公四年》,因为一碗鳖汤而弑杀了国君,真是千古奇闻。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上面的几则事故都是因为吃饭而起,其实质是吃饭背后的面子问题。近几十年来,历史上几千年的吃饭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是一个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但在中国,面子问题从古到今都在讲,吃饭问题过去、现在、将来依然还会在生活中表现的很重要。
赵盾谥号“宣”,世人尊称其为赵宣子,他是晋文公之后晋国的第一位权臣。有一次,赵宣子在去绛邑的途中,看见一棵枯桑树下躺着一个饿得半死的人,赵宣子就停车去喂他食物,等到饿人能说话了,赵宣子问他“为何会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说:我是绛城的一个小吏,外出归来的途中断了粮,向人乞讨,我感到很羞愧,用偷取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又是我一向所憎恶的,所以就到了这个境地。赵宣子给了他一些干粮还有几束干肉,又给了他几百钱,也没再问什么,就让他走了。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要杀掉赵宣子,就请赵宣子来宫中喝酒。酒过三巡,赵宣子觉察到了杀机,就借机逃离了酒宴,晋灵公下令让埋伏的杀手出动追杀赵宣子。有一个杀手跑得很快,他到了赵宣子面前说:您快上车跑,我为你挡住后面的杀手。赵宣子问他是谁,他说你不用知道我的名字,我就是三年前枯桑下快要饿死的那个人。
饿人为赵宣子赢得了逃走的时间,自己死在了乱刀之下。这件事汉代刘向的《说苑 复恩》中有详细记载,对此事,刘向评论说:德无细,怨无小。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一饭千金的故事
韩信是淮阴人,早年落魄不得志,常在下乡南昌亭长家蹭饭,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就讨厌韩信来蹭饭了。一天早上,她准备了丰盛的早餐,韩信前去蹭饭,她在桌子上没有摆放韩信的食具,韩信明白了她的意思,很生气的离开了。
饿着肚子的韩信去城下的水边钓鱼,水边有不少给人家漂洗色丝、色布的漂母,她们每天从早到晚在水边漂洗。有一位漂母见韩信饿得不成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团分给韩信吃。在此后的几十天中,这位漂母每天多带一点食物,到了中午,分给韩信一些吃的。韩信很感动地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报答你。”漂母听了生气地说:“你一个大男人,自己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我是可怜你而给你食物,哪里希望你来报答!”
汉五年正月,韩信由齐王改迁楚王,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城中,就派人找到了当年的那个漂母和下乡南昌亭长,他给了漂母一千两黄金,赐给亭长一百钱,对他说:“你真是个小人,做善事有始无终。”
上面的故事见于《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最后被吕后所杀,救命的是女人,要命的也是女人。韩信的一生真可谓:功成一丈夫,生死两妇人。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顾荣施炙的故事
顾荣字彦先,出身江南大姓“吴郡顾氏”,祖父顾雍曾为孙吴丞相,顾荣二十岁就做了吴国的黄门侍郎,西晋灭吴后,他与陆机、陆云一同到了洛阳,时人称为“洛阳三俊”,西晋按惯例授予他郎官之职,很快升到太子中舍人。顾荣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对东晋的建立有很多大功。
当年,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有人请他赴宴。在宴席上,顾荣看见有个端盘子送烤肉的人,吃烤肉的表情很强烈,顾荣就把拿起的烤肉放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一份送给了端盘子的人。同席的士大夫都笑他,顾荣说:“哪有一整天端送烤肉的人,不知道烤肉味道的道理?”
后来发生了“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了,士大夫纷纷渡南渡。顾荣渡江避乱的时候,每次遇到危险,就有一个人来帮他,顾荣问他为何要帮自己,原来这个人就是当年他送给烤肉的人。此事《世说新语 德行》有记录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顾荣施炙
这种一饭之恩,以身相报的佳话,在历史上有多。但因吃饭问题而引发出来的不愉快,甚至灾祸也是有不少。
汉高祖羹颉侯的故事
早年,刘邦没有发迹的时候,闯了祸,避事在他大哥家,他常常招来一些闲人,一起在他大哥家蹭饭,他大嫂很讨厌他们,就假装锅里的羹完了,用锅铲使劲的铲锅,刘邦的闲客听到声音,就知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刘邦到厨房看到锅里还有不少羹,由此对他大嫂心怀怨恨。
刘邦得了天下,大肆分封同姓王,就是给他大哥的儿子刘信不封。老太爷坐不住了,就去礼问刘邦。刘邦说“我并不是忘记了要给大侄子封王的事,只是因为他母亲太不厚道了”,然后就封刘信为“羹颉侯”。颉的意思有减克,减少,其音与“竭”相同,刘邦这不是打人脸吗?
祸起羊肉汤
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要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迎战。
战前,华元杀羊宴请各级军官,他的车夫羊斟没有被邀请入席。等到战斗打响了的时候,羊斟说:“前天,吃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羊斟就把主帅华元的战车驶到了郑国的军中,让华元做了俘虏,郑国很快战败了。
后来宋国用一百辆战车和四百匹文马要赎回华元,使臣走到半道华元却逃了回来,他一进城就遇到了车夫羊斟,他问羊斟:“那天,是你的马要那样吗?”羊斟回答:“不干马的事,是马的主人的意思。”说完羊斟就逃到了鲁国去了。
后世评论大都指责羊斟因个人恩怨遗祸国家,简直就不是人;也有批评华元处事不当,因小失大。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食指大动的故事
宣公四年(605年),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一种体型较大的鳖,公子归生和公子家一起入朝见郑灵公。路上公子归生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公子归生给公子家看,并说:以前只要我出现这种食指大动的情况,必然会有美味要吃了。
等到他们到了宫里,看见厨师正在宰杀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就问笑什么?公子家就把经过讲给郑灵公听。等到鼋羹炖好了,郑灵公给大夫分尝鼋羹,竟然下令不给公子归生鼋羹。公子归生一听就火了,直接上前,把自己的食指伸到鼎中,“染指于鼎,尝而出之。”这下,郑灵公大怒,想要杀了公子归生。公子归生先下手,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弑杀了郑灵公。事见《左传 宣公四年》,因为一碗鳖汤而弑杀了国君,真是千古奇闻。
历史上的吃饭趣事你知道多少?
上面的几则事故都是因为吃饭而起,其实质是吃饭背后的面子问题。近几十年来,历史上几千年的吃饭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是一个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但在中国,面子问题从古到今都在讲,吃饭问题过去、现在、将来依然还会在生活中表现的很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到底是如何吃饭的?吃饭的样子是如何进化过来的?我做了一番粗略的了解,认为大致上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汉以前,人们基本上是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谁都知道,在原始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都只能简单地生活。所谓饮食,就是以两手捧着喝水,用手去抓取食物。后来即使有了碗、盆、勺等极简陋的餐具,但当时没有陈设器具,一切活动都在地上进行,是肯定无疑的。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有了宴席之事。《周礼·司几缝》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宴席铺满整个房间,一块延长一丈,当时的长九尺,。现在日本人用若干席来称房间大小,或许即起源于此。席则铺在地上。在举行宴会时,食品、菜肴放在席上旁边,主客都坐在席上,所以有“古人待客,席地而坐”的说法。后世的宴席”、“酒席”、“席位”等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又据说,古人合乎礼节的标准坐法,如同现在的跪,即屈腿向后,臀部坐在足跟上。由于菜肴放在地上,人需要低下头吃,所以当时装酒的器皿要有高脚,便于人取用进餐,这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从象形化的古文字中,都得到证明。秦汉时期,席地而坐,席地而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秦代在砖面上有宴席的画面,两个士大夫席地而坐,右边是一只壶,仿佛在对饮闲谈的样子。当时人们还是就地坐在席上饮食,一席可容三四人。据考证,大概在战国以后,开始出现了桌子作用的食案。当时人们席地而坐,所以几案都很矮很轻巧,其形制颇似炕桌。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偏僻农村,老百姓还在炕上吃饭,炕桌都短足而狭小。
妇女把饭菜放在炕桌上,端来放在炕上,男人就些在炕上吃起饭来。可见食案是很轻的。

有人以为“案”是一种有脚的托盘。其实,如果能到西北农村去观察一番,还可以看到这种“举案齐眉”的遗风。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隋唐,人们开始置饮食于床,坐床而食。古代的“床”,是指矮足的床榻,与我们今天供睡眠用的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离开地面以后,一切活动都在床上进行。但坐的姿态,仍保持原来的跪坐样式。
床比较大,可容几个人合坐。据《太平御览》:,开始的时候,只有天子才配高人一等地“居床”,其余大臣们仍席地而设筵。当然,后来床普及于民间。直到唐代,人们仍在床上吃饭。如段成式《剑使传》中说:“遂择客入宴,升床当席而坐。二少年列坐两旁品味。

这里,还要谈一谈胡床传入中原。胡床是用绳子穿起来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它最初出现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据说汉灵帝刘宏好胡床,于是胡床逐渐传入中原。坐胡床必须两脚下垂,改了跪坐的姿势,这实在是生活方式的一大改进。但这种坐具,只有皇帝和贵族才有资格傲居其上,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问津的。胡床是椅子的先驱。如果没有胡床的过渡,大概也不会有椅子的问世。
第三阶段,唐宋以后,人们开始使用桌椅进餐。席地而食和坐床而食,都要曲腿弯腰,又不卫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需要按照人的生理特征设计一种新的家具,改变吃饭方式,于是椅子和桌子终于应运而生。据说椅子的创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以想见,这种椅子是从胡床改进为椅子的开始。除了文字资料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绘画和敦煌壁画中找到大量的佐证。
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长安、长凳屡见不鲜,图中的韩熙载盘膝坐在床榻上。他的前面是一只长方形的几案,几案上放着酒壶、酒盅和盛着菜肴的碗、碟。
第一阶段,西汉以前,人们基本上是席地而坐,席地而食。谁都知道,在原始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人们都只能简单地生活。所谓饮食,就是以两手捧着喝水,用手去抓取食物。后来即使有了碗、盆、勺等极简陋的餐具,但当时没有陈设器具,一切活动都在地上进行,是肯定无疑的。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有了宴席之事。《周礼·司几缝》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宴席铺满整个房间,一块延长一丈,当时的长九尺,。现在日本人用若干席来称房间大小,或许即起源于此。席则铺在地上。在举行宴会时,食品、菜肴放在席上旁边,主客都坐在席上,所以有“古人待客,席地而坐”的说法。后世的宴席”、“酒席”、“席位”等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又据说,古人合乎礼节的标准坐法,如同现在的跪,即屈腿向后,臀部坐在足跟上。由于菜肴放在地上,人需要低下头吃,所以当时装酒的器皿要有高脚,便于人取用进餐,这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从象形化的古文字中,都得到证明。秦汉时期,席地而坐,席地而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秦代在砖面上有宴席的画面,两个士大夫席地而坐,右边是一只壶,仿佛在对饮闲谈的样子。当时人们还是就地坐在席上饮食,一席可容三四人。据考证,大概在战国以后,开始出现了桌子作用的食案。当时人们席地而坐,所以几案都很矮很轻巧,其形制颇似炕桌。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偏僻农村,老百姓还在炕上吃饭,炕桌都短足而狭小。
妇女把饭菜放在炕桌上,端来放在炕上,男人就些在炕上吃起饭来。可见食案是很轻的。

有人以为“案”是一种有脚的托盘。其实,如果能到西北农村去观察一番,还可以看到这种“举案齐眉”的遗风。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隋唐,人们开始置饮食于床,坐床而食。古代的“床”,是指矮足的床榻,与我们今天供睡眠用的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们离开地面以后,一切活动都在床上进行。但坐的姿态,仍保持原来的跪坐样式。
床比较大,可容几个人合坐。据《太平御览》:,开始的时候,只有天子才配高人一等地“居床”,其余大臣们仍席地而设筵。当然,后来床普及于民间。直到唐代,人们仍在床上吃饭。如段成式《剑使传》中说:“遂择客入宴,升床当席而坐。二少年列坐两旁品味。

这里,还要谈一谈胡床传入中原。胡床是用绳子穿起来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它最初出现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据说汉灵帝刘宏好胡床,于是胡床逐渐传入中原。坐胡床必须两脚下垂,改了跪坐的姿势,这实在是生活方式的一大改进。但这种坐具,只有皇帝和贵族才有资格傲居其上,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问津的。胡床是椅子的先驱。如果没有胡床的过渡,大概也不会有椅子的问世。
第三阶段,唐宋以后,人们开始使用桌椅进餐。席地而食和坐床而食,都要曲腿弯腰,又不卫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需要按照人的生理特征设计一种新的家具,改变吃饭方式,于是椅子和桌子终于应运而生。据说椅子的创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以想见,这种椅子是从胡床改进为椅子的开始。除了文字资料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绘画和敦煌壁画中找到大量的佐证。
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长安、长凳屡见不鲜,图中的韩熙载盘膝坐在床榻上。他的前面是一只长方形的几案,几案上放着酒壶、酒盅和盛着菜肴的碗、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宋代有一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还有专门缕葱丝的人。由此足见蔡京饮食生活的奢靡以及厨房分工的细密。宋代的经济非常发达,官员们工资很高,饮食自然也很讲究。即便是吕蒙正这样清廉正派的宰相,生活也极度奢靡,吕蒙正喜欢吃鸡舌羹,几乎每天都吃。这种羹用鸡的舌头烹制而成,一顿往往要宰杀几十只鸡。有一天吕蒙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散步,看到墙角多了一座假山,于是询问左右,园中何时建成了这座假山。仆人回答说,这不是什么假山,而是做鸡舌羹时拔下的鸡毛。吕蒙正大惊,从此再也不吃鸡舌羹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