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分区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评价区处于扬子陆块江南古隆起带东段。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晋宁、加里东、印支-华力西、燕山及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不同构造运动时期的沉积物、岩浆活动、变质变形及成矿作用都各具特色。总体构造格局是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形迹产生叠加改造,使原先构造格局发生了调整。而中生代构造运动是区内较晚也是最强烈的构造运动,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本书应用板块和造山带的观点,以陆块、地块、造山带和褶断带及构造带为命名原则,共划分1个I级、2个Ⅱ级、3个Ⅲ级和3个Ⅳ级构造单元(表1-2-1,图1-2-1)。
表1-2-1 安徽东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表
图1-2-1 安徽东南地区构造格架略图
扬子陆块在研究区内可分为江南地块和浙西地块。江南地块是本次主要研究对象,它北以江南深断裂(或以高坦·周王-南漪湖追踪断裂为界)与下扬子地块相接,东南大体以南华纪及后南华纪地层西缘江湾-街口逆冲-滑脱构造带为界,与浙西地块相邻。
江南地块的两个次级构造单元(Ⅲ级)分别是太平褶断带
浙西地块的次级构造单元仅分布在本区东缘,为皖浙褶断带
以往研究资料表明晋宁构造运动,是华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一次巨大碰撞造山事件伴随这次造山运动所出现大面积的火山爆发相和溢流相富碱火山岩——细碧岩、蛇绿杂岩及过堇青石花岗闪长岩等,这些火山-侵入岩均为晋宁期产物,形成时代约为1000Ma。
江南地块和浙西地块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以下地质特征。
1.太平褶断带
太平褶断带分布于江南古隆起带北缘(城安—镇头)逆冲—滑覆构造带以北、江南深断裂东南侧,以及宁国墩—五城断裂北东段以西,是扬子陆块中拗陷最深的构造单元。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地层累计厚度>12000m。南华纪至早中志留世为次稳定型—非稳定型沉积,主要有杂陆屑、硅质页岩、硅泥质碳酸盐岩、复理石等岩石组合,其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为非稳定型沉积。该褶断带褶皱构造相对完整,多为大型复式背、向斜。带内大型褶皱为太平复向斜,轴向北东,轴迹微向南突,枢纽起伏,次级褶皱多为对称及斜歪褶曲。自南向北次级褶皱有山叉—三溪向斜、太礼村背斜、铜山—晏公堂向斜、高路亭—茂林背斜等。断裂构造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展布。自北西向南东有榔桥—里东坑大断裂、旌德—漳前大断裂、兰花岭—月潭大断裂及宁国—绩溪大断裂的北段。岩浆岩发育且多呈大型岩基产出,次为深源浅层小岩株。主要为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部分为花岗闪长斑岩,如茂林、旌德、榔桥、张村、汀王殿等岩体。其中花岗闪长(斑)岩小岩株一般与金属矿化密切相关。
2.江南造山带
江南造山带(江南古隆起带)处在近东西向城安·镇头逆冲滑覆构造带及北西向祁门-五城断裂之间,北与太平褶断带相邻,东南与浙西地块相接。变质基底由中元古代地层和青白口纪地层组成,属典型的“皖南式”变质基底。中元古代晚期,扬子陆块南缘裂解大洋化盆地,接受了巨厚沉积,构成“蓟县-长城纪”下基底构造层。下基底构造层褶皱强烈变形,青白口纪地层与其呈不整合接触。基底褶皱复杂,原始层理被后期面理构造置换,形态常为“单斜”构造,构造线以近东西向为主。上基底构造层由青白口纪组成。周家村组系造山期后近弧前盆地非稳定条件下沉积的火山碎屑岩系。以井潭组为代表的浅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系,为岛弧型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具有拉张环境下双峰火山岩特点。上下构造层岩片上下叠置,片理构造发育。区域性断裂发育,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分布,一般切割较深,多为深大断裂。如祁门-三阳、宁国墩-五城深断裂及铜山-平里、榔桥-里东坑、旌德-漳前、岭南-小川大断裂的主体部分及祁门-五城大断裂。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区内出现了蓝田、休宁等后南华纪向斜盆地。燕山期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影响,形成一系列由南东向北西逆冲、推覆和斜冲断裂。晋宁期后,华南大陆板块不断向北运动,产生伏川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青白口纪岩浆岩发育,主要有琅
江南造山带次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特征见表1-2-2。
表1-2-2 江南造山带次级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表
3.皖浙褶断带
皖浙褶断带是指浙西地块西段安徽境内部分,主体在浙江境内。它处在白际岭岛弧带东南、南华纪及后南华纪的盖层褶皱区,北西边界为白际岭韧性剪切带和北东向江湾-街口大型滑脱构造带。由于受来自北西向南东的强力推挤作用,区内南华纪-奥陶纪地层产生紧闭褶皱和倒转褶皱,总体呈北东向展布。褶断带西南区的叶村-街口一带为北东向挤压褶皱带,两翼产状较陡,轴面微向北西倾斜。在街口-三阳坑及其以北地区,由于受北东向岭南-小川大断裂和近东西向祁门-三阳大断裂牵引剪切作用,在石塔、坑东和上金竹地区呈现向东弯曲,背向斜轴线亦呈向东微凸的弧形。主要褶皱有长春坞倒转复式向斜和千亩田复背斜。复式褶皱之间和次级褶皱呈现“裙边构造”现象。
总体上说,该褶断带在区域上褶皱构造更具线形特征,背斜向斜紧密相随,断裂发育,更接近华南褶皱系的特色。加里东运动褶皱变形在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中表现明显,侏罗纪以来褶断带断块隆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强裂,以流纹岩为特色而有别于其他地区,成为皖浙交界处天目山火山岩盆地的一部分,岩浆活动总体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