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的观后感
展开全部
《南京南京》观后感 序: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 很小的时候,就从课外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小时候只是一味地咬牙切齿,还不曾有更 多的感受。之前看过两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一部《屠城血证》 ,一部《南京大屠杀》 ,前 者对屠戮和奸淫着的笔墨更多,后者在故事流畅性和具体场面掌控上更好(小学看的片子, 草鞋岭一段印象很深,陆川在机枪屠杀段落时机位上似有借鉴) ,但给我的感觉并不比书上 更具体,尤其是两个都试图以一对中日夫妇的悲剧作主线,太矫情,其实思路并不必八十年 代中日蜜月期时拍的《一盘没下完的棋》高明多少。但当看完《南京!南京!,我从电影院 》 出来的时候,看见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人和车辆,忽然有种陌生感。这就是我刚才在电影里 看到的那个满目疮痍的城市?我不知道其他人看这电影时会不会这样, 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一 种强烈的恐惧感,先不管这电影其他方面怎样,至少成功地将氛围调适到位了。或许客观来 说, 影片本身在血腥和残酷上在我看过的电影中, 离极点还远, 但也许是我不停自我暗示 “这 是我脚下的城市、这是我脚下的城市”的作用吧,看完之后真的感到害怕。倒不是怕某个具 体的人或事的伤害,而是不知道自己如果进入这样的绝境,我能做什么。 看完了,有很多想表达的,但纠结着,一直说不出来。这两天,情绪其实一直很低落。感 谢版上还有人自告奋勇供我调戏, 如果不是在这些节目上的宣泄, 恐怕我更难摆脱这种情绪。 我对自己影评的要求是:拒绝感性描述。但在脑中回放这部电影时,很难跳出来冷眼旁观。 而且不仅仅是感情,历史、时政以及关于这部海量的信息与八卦,都在我眼里滚来滚去。好 罢,把这些抒情的废话宣泄掉,我开始说话了。 一、开头先批结尾的败笔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结尾。 如果纯粹按照影片的情节来理解,结尾是合理的:角川的角色设置一直是良知未泯,所以 他放人合理;在受了很多刺激后,对慰安妇百合子的个人感情某种意义上是唯一寄托,但百 合子也死了,这成了压垮骆驼的唯一稻草;两个中国人死里逃生,重获希望,笑一笑也没什 么不对;整个片子最后还是应该给人一点希望的。 下面一条条细说,其实不仅涉及结尾,也会涉及很多影片整体上的问题。 是的,如果按照角川这个角色设置的逻辑往下走,他的结局非常合理。以角川视角为事实 的叙事主线,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反而算是填补一个空缺,问题在于, 除了伍迪·艾伦的《战争与和平》 ,我从没见过这么纯情到幼稚的角色。陆川的意思其实不 是让人糊涂,而是过于明白了,想来人性人性,但问题在于,这样做幼稚到可笑。其实,即 使角川这个角色性格及各方面不修改,参照《桂河大桥》中亚力克坚尼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最 后含义暧昧的扑倒,他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且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如果 有人要以历史真实 vs 艺术真实来较真一下,那这段的说服力就更差了,日军在战争中不乏 自杀者,但因厌战情绪而自杀的,在自杀者中大约只有 1/4000(感谢 puma 兄提供的资料) 。 更何况,这还是处在日军战事顺利的战争初期。 两个中国人逃生后的反应是上述幼稚的延续, 陆川的意图表现得更加明显。 但这个比角川 的自杀更加离谱, 角川之死的设置至少还符合影片逻辑, 而两个中国人的笑和嬉戏连基本的 常识都不符合:试问如果有人刚刚从连绵数月的死亡威胁中脱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彻底 放松吗?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心理阴影, 何况当时刚刚脱身, 怎 么可能会有如此轻松愉悦的状态?这段被诟病是纯粹活该。 结尾单从技术论,拍得尚可,远景中角川同乡孤零零地竖在那,构图很好,也算是影片中 难得的静谧。但是,在压抑了两个多小时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来一段风格上反 差如此之大的收场,即便是再热爱和谐本性善良的观众,也难以转过弯来啊。 之所以点这个结尾, 就是想说陆川在谋划剧本时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何在绝望中展现希 望。完全的绝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为那些关于艺术的目的应该怎样怎样的文艺理论,是 这部电影涉及的历史如果以这种方式表现,很难被接受,不仅如此,在艺术创建上,除了一 味哭诉,也难有什么发展。而且,这毕竟是商业制作,要面对市场的,和这段敏感历史如此 纠结的时候,选择完全绝望,几乎是绝路。 其实,这本身就是个难题。观影时, 我常有这种感觉:这段不能这么写, 这么拍是不对的, 但真要想想看应该怎么拍,我发现我也很难给出什么答案。面对这个难题时,陆川给出的答 案,以结尾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处呢?很多地方,都有类似问题:比如那段“中国不 会亡” ,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说“我太太怀孕了” 。陆川太想表达那种希望了,结果陷入了 俗套中。其实角川之死还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与罚》中的斯维德利盖洛夫,但就是这 么久远的角色也远比角川要丰满复杂得多。这就像一个困局一样,陆川太想表达希望,甚至 牺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却谁都没法讨好。其实,在零星的角落表现一下就够了, 小豆子对刘烨笑了两次,既有着战友间的默契,又带着些无奈和坦然(特别是第二次) ,这 个细节虽然笑,但是够分量的,遗憾的是陆川让他笑了四次…… 二、是冲突还是纪录?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过, 《南京!南京! 》的剧本是失败的,因为其过于散乱的情节,几乎都无法 形成构架,最终成了一堆历史的“景片” 。 这话对了一半。根据陆川的访谈,看《南京!南京! 》的创作过程,陆川自己提到过,他 原来写好一个剧本,后来拍的时候,根据拍摄情绪不断修改,删了、加了很多戏,到最后已 经面目全非。以这种方式做电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极强的导演或制片人(赛尔兹尼克这种) , 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现(王家卫的电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杀人 狂》,否则陷入杂乱的状态是很难避免的。作为导演的陆川,掌控力显然还不够。剧本跟着 ) 情绪走,情绪跟着拍摄走,到最后,剧本的整一性就会丧失。但根据陆川提到的原来那个商 业味更重的剧本来看, 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见一些影子, 但戏剧冲突往往只是出现在单个场景 里,而且还时常戏剧性相对不足或者失当,等到整个来看时,就显得乱了。所以看这部电影 时,常常会觉得穿越,时而明显感觉到戏味,时而又觉得戏味不足像战场纪录片——没有谁 能够有这么好的适应性能够随时在两种风格中转换自如的, 作为导演的陆川自己也不能, 所 以在需要纪录性的时候,他却总不合时宜地大特写(前 1/3) 。 这种分裂还表现在他对角色塑造的问题上。 陆川自己谈过这部电影和 《拉贝日记》 的区别, 后者按照其标榜和宣传片来看,基本是传统情节剧,陆川刻意要让《南京!南京! 》和《拉 贝日记》划清界限,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更倾向于全景式纪录的。如果是《拉贝日记》给 拉贝很多仰角和大特写,我不会奇怪,因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个 star,给他聚焦 是应该的。但《南京!南京! 》既然是要追求一种更朴实和平视的角度,那么即便为票房考 虑使用一些明星演员,最好也让他们在镜头前“消失” (参考《黑鹰降落》。但很遗憾,即 ) 使是拍得还不错的战斗段落, 陆川也没少给刘烨大特写——他的脸被抹了再多的灰, 观众也 不会认同者是名普通的国军军人, 而会因为明星的突出而瞬间出戏。 而后给刘烨设计的那段 带头赴死,就更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让刘烨成为英雄,那么这个桥段设计得不够英雄;如 果你要让刘烨是牺牲者之一, 又干嘛非让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设置, 可以看成一 条保持尚可的戏剧冲突线, 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让人感到莫名。 或许为了追求一种对前面所犯 罪过的救赎感和政治正确,唐先生必须去死,但至少得有个明确的理由,难道陆川是想用唐 先生的死来证明日军暴行的完全无理性?与其说这段看起来是日军的无理性, 不如说是陆川 编剧时的无厘头。 说到这里, 又想起陆川在访谈中曾提到的日军屠杀实际上并非个人暴行的叠加, 而是有组 织有预谋的,实际上是军队指令的。顺便回应一句前两天讨论看待南京大屠杀和屠犹问题, 那天一时忽视掉了,证明这种组织化的屠杀并不只是动机理性与否问题,如果是个人暴行, 那只是军人自身的事情,说不好听,就像党卫军对美军俘虏的屠杀放大一些,如果是来自上 层的组织,这就上升到了国家犯罪,性质完全不一样,不仅是屠犹,还有纳粹同样臭名昭著 的枪毙政委、饿死乌克兰等政策。那段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好,但在电影中,很遗憾,他试 图表现,但也在这冲突和纪录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组织的机枪扫射和占 领军头目关于征集慰安妇的提及。不错,从拍摄上而言,屠杀场景,陆川在四、五个场景间 平剪,然后再来一个大摇臂,把屠杀残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从对问题的追溯 来看, 陆川对屠杀的表现, 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过的两部影片水平上, 都过去这么多年了, 这点仍然是一点进步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三、堵门、祭典——两处神来之笔 1、开场的堵挹江门很好。比之日军很难给观众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门场景很能镇得 住人,作为定场戏非常好。从静到动,转换得非常快,冲击力极强,同时也给毫无心理预期 的观众一个突袭——所有拍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部有这种气魄。 更重要的是这个段落是过去谈及时常常语焉不详的, 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现出来, 非常 好,只是有一点——真实发生的,比电影上呈现的这段,要残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争议最大的。 不仅因为它可以看做是对日军气焰的一种宣传, 而且还在结构上突兀了一下, 很多人看不 明白。 但我觉得,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个场景,因为这是他最放得开手脚的一个场景,没有考 虑太多的票房与现实顾虑, 也没有像之前绝望之余仍然想处处留点面包屑做希望 (实际扔下 去的是馒头) ,他拍得很纯粹,很干净,镜头剪切得非常流畅,做足了功夫。 他为什么要插进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观众。陆川拍摄此片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我 们当年那个对手有多么强大,尽管最后我们赢了,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说本国首都被人 烧杀抢掠仍然不够耻辱的话,陆川选择了这种招魂般的庆典。这已经不是肉体上的冲突了, 而是在精神上的压迫。 日本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这是陆川想回答的问题。 而这 段就是他想给出的答案: 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没什么比这种看起来回归蛮荒状态的祭奠更 能表现这种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会反噬。这个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据影像推演的,那就是 祭典段落将近结束处角川带有绝望和茫然的吼声。 这种意志力其实是非人的, 它在摧毁对手 的同时,也会让己方的个体消失,出现的只有这一个怪物。丧失个性的民族,必将在盲目中 走向毁灭。 然而,陆川选择这种方式,是很冒险的, 特别是我感觉他参考了《意志的胜利》的拍摄法, 对那些写着部队番号的招魂幡和强壮鼓手的大仰角,极其规整的构图,配上紧张的鼓点,使 这段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倒不担心他因为这个被骂汉奸——那些言论虽然无知, 但也 没什么害处——我担心的是这段影像与《意志的胜利》相仿的蛊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吃 不消,就像传说中当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胜利》一样。不过世上只 有一个三岛由纪夫,而且还死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四、 《南京!南京! 》与历史 这个问题是逃不开的。 前面在谈角川的角色问题时,我已经谈过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观点:看得出来,影片确实 是建立在相对严格的考证基础上的, 没有太明显和太过分的史实错误, 但陆川的问题不在于 不忠实历史, 而是在艺术真实可允许范围内的故作幼稚。 当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实或者 号称接近史实的名义下进行时, 如果非要捣鼓出类似于角川这种日军战争前期出现几率微乎 其微的角色,对戏剧化情节帮助不大(因为太俗套了) ,而且还会伤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关于拉贝的问题,别看陆川在访谈中言辞似乎挑衅味道很足,从影片来看,其实并没有对 拉贝进行怎样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贝,已经做到了他在那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 片没有将他作为叙事中心罢了。 关于市中心的孙中山像,确实 1942 年新街口才竖立起孙中山像,如果严格按照史实,这 里就穿越了。但这就是艺术创造的自由了,我看过一张照片,是几个日军士兵羞辱一尊孙中 山铜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体记不清楚了) ,这说明类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转移下时地, 并且给国都的沦亡带上些象征性意味,没什么不好。素以考证为长的李敖,写作《北京法源 寺》时,不也为了艺术的考虑,把住法华寺的袁世凯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样理由,可以解释 城中那场不曾有过的祭典。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我觉得大问题不是史实上的, 是对历史的把握。 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是要去了解 其成因,关注其过程,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动机。 《南京!南京! 》既然已 经基本放弃了整一的情节,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得更清楚。 我们为什么会被屠杀?仅仅 因为敌人的强大?强大了,打败我们了,我们就理应被屠杀?因为敌人兽性,所以我们被屠 杀?那么既然创造了角川这么个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将日军日常生活表现得这么“正常” , 那么这些“正常”人类,为什么会做出非人类的事情?如果说电影表现哲学议题有难度,那 么为什么当教堂中发现了甚至多过日军巡逻队的中国士兵时, 所有人都选择了举枪?为什么 我们有那么多人却大部分乖乖被杀?陆川在访谈中说得很激动, 说要拍抵抗之城, 但从影片 来看,零星的抵抗归抵抗,屠城归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实挹江门一场如果后面接好了, 完全可以解释上面这些,但散乱化的表现,让这些问题很难留下满意的答案。偷懒的人可能 只是想着“日军是屠夫、国军太懦弱、 百姓太麻木”就收场了。勤快的可能还会留个解释文, 但如果要靠解释才能说清楚事情,还要电影干吗? 五、关于陆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话:陆川是值得尊敬的。 》 怎么说呢,我很不喜欢陆川的为人,对他的导演水准也持保留意见,但我赞同她的话:陆 川是值得尊敬的。 当初看到过报道,说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圈里最会哭穷的导演,他的投资都是哭诉拉来的。 如果只是开玩笑的话,我觉得陆川上这个榜也挺合适的。他很能说,也很会说,而且很爱来 事。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不忘记哭诉下血泪史,包括当初写《黑洞》剧本被剥削之类的。听 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此番《南京!南京! 》的运作,他虽然没有傻到像高群书那样玩道德 绑架,但仍然四处放噱头,比如挑衅《拉贝日记》 ,而事实上,这电影除了题材,几乎也没 跟拉贝冲什么。后来他又豪言票房过一亿四,他就跟韩三平裸奔。这放在他自己也倾情对待 的电影上,多少是让人有些反感的。我虽然可以理解他的行为——这不是小成本,8000 万 的投资, 是要用票房说话的——但对他的行为, 多少有些不屑, 觉得这个人太无所不用其极。 但陆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 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 在对待电影上, 他也是如此。 《可 拍 可西里》时 的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没有因为票房的顾虑而彻底 》 放弃在影片中的一些尝试,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中国影坛,他的每一步虽然迈得锣鼓喧天, 但也确实有这个资格。 他的问题在于,一个好导演,或者说一个合格的导演,不应该是每次都靠题材和拍摄内容 才能赢得喝彩的。 《可可西里》如是, 《南京!南京! 》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贵,但水平不上 去,总有一天会被遗忘的。 六、尾声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我还算是评论得比较客气吧。纠结得狠了,心里非常乱,一股脑就涌 出来了。其实,心里纠结的,还是那段历史,无论这电影有多少缺点,不能不承认,影像带 来的直接冲击,比印在纸上的统计数据要强烈得多。从这个角度讲, 《南京!南京! 》已经成 功了。
人性的选择 历史回到公元一九三七,日军入侵我们的土地,残杀手无 寸铁的难民。南京城内血肉狼藉,哀号四起。遍地的尸体,老的, 少的,男的,女的,吊死的,捆绑的,人头群……南京全城沦为 一片死地。不愿意投降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 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 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着自己同胞的身躯,蹂躏 着自己同胞的感情。每个人都在生与死,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中 挣扎,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 陆剑雄,一位军官,在弃城逃跑和坚守阵地中,他选择了 后者,带着最后的战友留下来与日本人拼死抵抗。最后还是寡不 敌众,被抓了,面对日军的枪口他第一个站起来,感染其他战俘 直面生死,喊出“中国不会亡!”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反抗,与之 对比, 那残破的教堂中的那成千上百的中国人, 面对五个日本兵, 他们选择的竟然是投降!当他们一个个把上手举国头顶,当一小 女孩也跟着举起双手, 我看不到希望, 正是因为太多的这样的人, 才有了更残忍的屠杀,更大的绝望。人性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好的 诠释。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太少的“陆剑雄” ,太多的懦弱的人, 才会导致 30 万的南京同胞被杀。 姜淑云,一位归国女教师,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 护者。她尽自己一切力量的去保护安全区的人民。她一次次的和 日军周旋,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然后在挑选慰安妇时, 她在台上哭得很厉害,但却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带头举起手来。懦 弱,这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一面。谁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一定要 勇敢。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却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为了生存 下来,他最总还是背叛了安全区的人民。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被日本人扔出窗外,妹妹被拉去当慰安妇。自私,人性的可悲之 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是在崇高与卑微徘徊。 小江,一个为人不齿的妓女,一开始一副“商女不知亡国 恨”的样子,但最后,当日本人说需要一百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 换安全区里的孩子过冬的食物时, 她却第一个举起了自己柔弱而 圣洁的手。正是因为她,一双双手跟着举起来了,换来了安全区 一时的平静。她们都知道那是有去无回的,正是她们的无畏把其 他人都变得渺小。 角川,一位普通的日本军人。他不像其他的日本人,是他, 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残忍的。对于有些人,活着 比死更艰难。是他,让我们的恨得到一丝缓解。他用他的死来亵 渎自己的灵魂。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人性的善与恶中 挣扎。没有谁可以要求谁必须勇敢。所有的恨,所有的同情,找 不到出路。记住那段历史,放下那段仇恨,希望还在,就像小豆 子,一直还活着一样。
》有感 观《南京!南京! 有感 南京!南京! 》 信息 10-4 古献 10124010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攻陷中国南京之后, 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 6 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 强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纵火烧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数 据显示,有 30 万中国人徒遭杀戮,遭受迫害幸存的人数不详。这就是震惊世界 历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它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 华民族烙上了永远不可抹灭了印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不可抹灭的伤痛。 《南京!南京! 》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 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看过了《南京!南京!,我才从心底里感受到 》 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 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 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 无人道……德国纳粹还是建集中营,关着门秘密屠杀犹太人,而侵华日军完全是 公开地、毫无人性地种族灭绝。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 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 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 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 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 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 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 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 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 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 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 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 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 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 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作为 21 世纪的新生态,我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 们必须刻苦学习知识、树立全局观念,不仅仅为了祖国强大、民族富强,更要为 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创造“地球村”模式的统一发展空间,谋求全世界人 们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性的选择 历史回到公元一九三七,日军入侵我们的土地,残杀手无 寸铁的难民。南京城内血肉狼藉,哀号四起。遍地的尸体,老的, 少的,男的,女的,吊死的,捆绑的,人头群……南京全城沦为 一片死地。不愿意投降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 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却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 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着自己同胞的身躯,蹂躏 着自己同胞的感情。每个人都在生与死,在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中 挣扎,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 陆剑雄,一位军官,在弃城逃跑和坚守阵地中,他选择了 后者,带着最后的战友留下来与日本人拼死抵抗。最后还是寡不 敌众,被抓了,面对日军的枪口他第一个站起来,感染其他战俘 直面生死,喊出“中国不会亡!”他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反抗,与之 对比, 那残破的教堂中的那成千上百的中国人, 面对五个日本兵, 他们选择的竟然是投降!当他们一个个把上手举国头顶,当一小 女孩也跟着举起双手, 我看不到希望, 正是因为太多的这样的人, 才有了更残忍的屠杀,更大的绝望。人性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好的 诠释。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太少的“陆剑雄” ,太多的懦弱的人, 才会导致 30 万的南京同胞被杀。 姜淑云,一位归国女教师,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 护者。她尽自己一切力量的去保护安全区的人民。她一次次的和 日军周旋,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然后在挑选慰安妇时, 她在台上哭得很厉害,但却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带头举起手来。懦 弱,这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一面。谁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一定要 勇敢。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却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为了生存 下来,他最总还是背叛了安全区的人民。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被日本人扔出窗外,妹妹被拉去当慰安妇。自私,人性的可悲之 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是在崇高与卑微徘徊。 小江,一个为人不齿的妓女,一开始一副“商女不知亡国 恨”的样子,但最后,当日本人说需要一百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 换安全区里的孩子过冬的食物时, 她却第一个举起了自己柔弱而 圣洁的手。正是因为她,一双双手跟着举起来了,换来了安全区 一时的平静。她们都知道那是有去无回的,正是她们的无畏把其 他人都变得渺小。 角川,一位普通的日本军人。他不像其他的日本人,是他, 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残忍的。对于有些人,活着 比死更艰难。是他,让我们的恨得到一丝缓解。他用他的死来亵 渎自己的灵魂。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人性的善与恶中 挣扎。没有谁可以要求谁必须勇敢。所有的恨,所有的同情,找 不到出路。记住那段历史,放下那段仇恨,希望还在,就像小豆 子,一直还活着一样。
》有感 观《南京!南京! 有感 南京!南京! 》 信息 10-4 古献 10124010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攻陷中国南京之后, 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 6 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 强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纵火烧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数 据显示,有 30 万中国人徒遭杀戮,遭受迫害幸存的人数不详。这就是震惊世界 历史、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它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 华民族烙上了永远不可抹灭了印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不可抹灭的伤痛。 《南京!南京! 》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 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看过了《南京!南京!,我才从心底里感受到 》 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 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 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 无人道……德国纳粹还是建集中营,关着门秘密屠杀犹太人,而侵华日军完全是 公开地、毫无人性地种族灭绝。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 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 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 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 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 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 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 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 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 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 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 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 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 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 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作为 21 世纪的新生态,我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 们必须刻苦学习知识、树立全局观念,不仅仅为了祖国强大、民族富强,更要为 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创造“地球村”模式的统一发展空间,谋求全世界人 们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