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去了一趟德国,他获得了德国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鸿章回国后,德国就后悔了,以至于最终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带头攻打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出了一次国。他先是去了俄国,接着又去了德国,最后去了英法美等国家。李鸿章当时已经70多岁的高龄,他在出访这些国家的时候,传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说,李鸿章在出使过程中,由于用不惯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国家配餐的人看见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差卖告,也跟着李鸿章用守抓。再比如,李鸿章因为年纪大了,在美国的时候,实在吃不下西餐了,于是,他就让厨师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锅。
一时间香气扑鼻,引得美国人胃口大开。美国人忙问是什么菜?李鸿章说这叫“杂碎”。于是,一道叫“李鸿章杂碎”的菜,就在美国流行了。这里讲的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国家。这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这些虚明故事,就当时来说,不过是清朝人的一种意淫而已。实际上,李鸿章当时去西方“周游列国”配吵,他的心情绝没有这么好。
李鸿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国。他是去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不过,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实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日本把辽东半岛割去了。这件事遭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因为俄国等国家的干涉,使得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倾向于联合俄国,对抗步步紧逼的日本。李鸿章此次俄国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联合俄国。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清朝的一厢情愿。俄国与德国、法国联合,阻止日本获得辽东半岛,其实是为了俄国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为了他们在清朝的势力范围不受影响。也就是在李鸿章的这一次俄国之行中,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里,清朝同意俄国把西伯利亚的铁路修到清朝的黑龙江、吉林,一直到达海参崴。同时,东北的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这个条约,实际上把清朝整个东北地区,都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为了对付群狼,把老虎引进来了。想想沙皇俄国在那时候,已经先后割占了清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鸿章为了抵抗日本这个更凶恶的敌人,也只能吃这样的哑巴亏。接着,李鸿章离开俄国,去了德国。李鸿章在德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超规格接待。德皇夫妇摆设国宴,隆重接待李鸿章,德国首相、外交大臣,也对他轮番给予隆重接待,称呼李鸿章为“副王”。而且德国还专门让李鸿章参观了军事操演等等。
李鸿章在德国获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国报纸的嘲笑,说德国对清朝过于热情。英法报纸的嘲笑,实际上也点出了德国的真实目的。毕竟当时西方各国纷纷在清朝获得了利益,划定了势力范围。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早已获得了不少好处,而德国作为欧洲新崛起的国家,在清朝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德国对李鸿章一行如此重视,显然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购德国军火,二是希望德国能够在清朝谋取更多的利益。
德国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为德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李鸿章当时也有一个绰号,叫做“东方俾斯麦”。但真正的俾斯麦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李鸿章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不过,德国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对李鸿章有了这样超规格的接待。只是,德国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达到,李鸿章并没有和德国签订任何条约,也没有采购德国的军火。
李鸿章德国之行结束,后来回国后,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让他去遥远的两广地区担任总督,似乎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德国也对这一次对李鸿章的隆重接待和过分亲热感到后悔。于是采取了和英法等国一样的做法,用炮火打开清朝的国门。四年后,德国组织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清朝获得不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