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问题?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身体方面要加强锻炼,身体是本钱啊。性和情感方面,学习为主,其他免谈,即使有需求也要忍着,用其他事情来淡化性和情感。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帮助,真诚待人低调做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用担心的,这是成长的标志哦!每个人都会有青春期,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烦恼的,这也是很正常的哦!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青春期很正常啊。好好把握自己。好好学习最重要呀。对了。你有神马烦恼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从狭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健康。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完整结合,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两性建立某种长久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的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生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自己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两性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预防杜绝手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岁至20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 2、性具有肉体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别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感染艾滋病会毁及生命;洁身自爱,保证终生专一于一个性伴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应该到哪里求助。
四、关于建立“三道防火墙”的概念
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18岁之前的中学生,应当做到“洁身自爱”。对这一点,青春期性教育者应当理直气壮、开诚布公地对学生讲。18岁之前不能参加公民投票是因为不成熟,中学生不能发生性关系也是因为其心理、社会、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的后果。“春天就忙春天的事”,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应当懂得的人生规律。在讲“洁身自爱”时,我们不能否认少男少女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这是本能的生理现象,不受大脑和意志支配。但如何去应对欲望和冲动,则是要通过大脑和意志力去回答和行动的。男女性器官的接触,并不是排解性欲和性冲动的唯一方式,而是人生伴侣相爱的特定方式。因此,必须告诉青少年,除了性器官接触之外,还有其他转化性压力的方式,如多读好书、多做善事、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等。还要说明,性欲作为一种本能现象,与食欲和睡欲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可以延搁、转移、消解。一个人30天不吃饭和不睡觉会生病或死亡,但是30天没有满足性欲的成年人既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这样的讲解是为了消除青少年的疑虑。 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我们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呆在第一道防火墙之内,但却往住是不能绝对达到我们的希望。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小勇士”翻墙而过了。我们难以预料究竟哪些孩子会越墙,所以还是需要给他们再建一道安全网。在讲解“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这一课时,孩子们已经从光盘上直观地看到了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情景,并从“计划生育”一课得知,如果父母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的话,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挡或避免精子与卵子见面,以及万一它们见面了,可以在72小时内用紧急避孕丸消除受精卵等等。这一课我们是以成年人的计划生育为背景的,不会让孩子感到是在针对他们,或赞同他们发生性关系,所以他们不会有羞怯感、触及隐私感或意欲尝试之感。他们得到关于避孕与紧急避孕的知识,“有备无患”,大多数孩子会在将来用上,个别孩子也许会在禁不住冒险时用上。至于避孕套的用法,口服避孕药的具体使用之类,就不在我们的在课堂上讲,只是简单提到,避孕和紧急避孕的实施需要向计划生育工作者、医院或药房的专业人员咨询。 第三道“防火墙”就是讲终止妊娠。也是在“计划生育”这一课,我们讲到避孕失败的问题。首先我们讲到各种避孕手段都不是万分可靠的,因此,如果有性生活的妻子,发现自己未按时来月经,会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如果检查出怀孕了,又不能再生孩子,就一定会做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3个月之内终止妊娠相对安全。尽管人工流产并不是控制生育的好办法,只是避孕失败后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但三个月内就终止妊娠毕竟比大月份引产安全些。我们还需要提及大月份引产对孕妇可能造成的伤害。 总之,我们既要帮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学的信息向他们转达,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情选择”,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 在“三道防火墙“的讲解中,我们也分别根据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学生情况作不同程度的讲解。
五、青春期性教育;谁应当唱主角
1、家庭为主 ①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为指导上具有隐私性和个体性,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进行最适宜 ②家庭环境具有自然性及亲和性,不紧张,安全保密 ③家庭更易于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④父母平素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学校为辅 ①学校以学为主,性教育作为以便知识的规模传授 ②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家长和孩子,学校有责任进行辅导 ③对于孩子已发生的性问题,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协商后,采取一致的态度和积极的办法处理,避免出现意外。
六、没有性道德教育不是健康的性教育
完整的性教育应包括性知识的传播和性道德的规范。性知识传播偏重于知识、技巧层面的传授,表面上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性道德教育则是侧重对性行为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从思想层面渗透性纯洁、婚前禁欲等观念,“它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性行为将成为玷污人类文明的脱缰野马。 12月2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将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接触到有关青春发育期的相关健康卫生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部分内容等等。(12月27日《京华时报》) 性知识传播偏重于知识、技巧层面的传授,比如避孕套使用、艾滋病预防等,表面上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性道德教育则是侧重对性行为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从思想层面渗透性纯洁、婚前禁欲等观念,“它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性行为将成为脱缰的野马,侵损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和谐,玷污人类文明。 国外性教育的失败案例反复昭示这样的道理———不把性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不明确指导婚前禁欲,而把使用避孕套等性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无指向性教育、没有性道德的性教育,是片面的、畸形的。譬如瑞典,1956年起在中学强制推行性教育,结果5年里,少女怀孕率增加60%,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下降2岁。而耐人寻味的是另一些发达国家性教育成效明显,如荷兰的少女怀孕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这得益于从幼儿园开始,就分阶段提倡性道德。 当下我国各种“有色”环境侵染性道德,色情影视书刊网络等各种资讯的传媒狂轰滥炸着现实生活,在这样语境下中小学生较过去要“早熟得多”,性观念、性行为也越发开放,初具雏形的性道德渐趋被有色环境腐蚀(比如青少年成长中出现手淫,看黄色信息等恶习),畸形的性观念(如网络上一些邪说披着“性教育”外衣,打着“科学”金字招牌宣传害人信息观念)渐占上风,这些都折射出性道德、性纯洁教育的缺位、失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不仅要学习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性道德观念,使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的。诚然如斯,青少年性冲动急需性道德的正确疏导,青春期的身体、心理、精神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需要性道德和性知识均衡匹配。只有以性道德为支撑,以性知识为依托的性教育,才能培养孩子对性的理性认知,建构健康的性价值观,才能使生活更愉悦、更和谐、更文明。
青春期疾病
(一)乳房发育不良 乳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种族、遗传、内分泌、营养、体型与疾病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乳房的发育不良或异常,常见的有:乳房先天性畸形、小乳房、乳房不对称等。 (二)白带异常 女青年第2性征发育后不久,就会出现阴道和外阴的湿润分泌物,这就是"白带"。白带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白带,量较少,色乳白,似蛋清的粘性液,无臭味。如果青春期的少女白带量过多,经常弄湿裤子而需用月经带,或者白带很臭,外阴奇痒,白带带血,就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 (三)遗精异常 正常未婚的男青年每月遗精1~2次,甚至更多一些。也有些青年常为不遗精而不安,担心自己性发育不良。其实,精液可通过少量多次排入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不易被本人察觉。如果遗精频繁,首先要找出引起遗精的原因。 (四)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是青春期相当普遍的一种皮肤病。由于青春期性腺活动增加,雄激素分泌增多,促使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增多,大量的皮脂不能完全排泄出去,积聚在毛囊口。同时毛囊也因性激素影响而过度角化。毛囊脱落的上皮细胞增多和皮脂混合在一起,成为干酪样物,栓塞在毛囊口。此时如遇细菌入侵,便会引起毛囊及毛囊口周围皮肤发炎,在皮肤上形成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疙瘩,其顶端有一黑点,挤压时有乳白色,豆渣样物质排出,这就是痤疮。 注:有些人会长青春痘,青春痘与粉刺一样会长在脸部,及身上。[2]
编辑本段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青春期个体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二、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父母要注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 三、家长如何应对 应该说,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要理解、接纳孩子。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母子关系。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五、青春期心理探幽 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过许多研究。 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身体的完全脱离联系。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不安。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人的过程。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得时代”。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个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他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入于以反抗、冷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身体与心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他们既不了解世界,又不了解本身生理的发展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而心理学家盖脱则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心理学家弋特又称为“疾风怒涛时期”。 心理学家律留宏认为,青春期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期。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从狭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健康。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完整结合,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两性建立某种长久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的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生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自己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两性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预防杜绝手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岁至20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 2、性具有肉体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别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感染艾滋病会毁及生命;洁身自爱,保证终生专一于一个性伴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应该到哪里求助。
四、关于建立“三道防火墙”的概念
第一道“防火墙”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关系,即18岁之前的中学生,应当做到“洁身自爱”。对这一点,青春期性教育者应当理直气壮、开诚布公地对学生讲。18岁之前不能参加公民投票是因为不成熟,中学生不能发生性关系也是因为其心理、社会、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的后果。“春天就忙春天的事”,是每个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应当懂得的人生规律。在讲“洁身自爱”时,我们不能否认少男少女的性欲望和性冲动,这是本能的生理现象,不受大脑和意志支配。但如何去应对欲望和冲动,则是要通过大脑和意志力去回答和行动的。男女性器官的接触,并不是排解性欲和性冲动的唯一方式,而是人生伴侣相爱的特定方式。因此,必须告诉青少年,除了性器官接触之外,还有其他转化性压力的方式,如多读好书、多做善事、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等。还要说明,性欲作为一种本能现象,与食欲和睡欲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可以延搁、转移、消解。一个人30天不吃饭和不睡觉会生病或死亡,但是30天没有满足性欲的成年人既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这样的讲解是为了消除青少年的疑虑。 第二道“防火墙”就是避孕和紧急避孕。我们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呆在第一道防火墙之内,但却往住是不能绝对达到我们的希望。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小勇士”翻墙而过了。我们难以预料究竟哪些孩子会越墙,所以还是需要给他们再建一道安全网。在讲解“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这一课时,孩子们已经从光盘上直观地看到了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情景,并从“计划生育”一课得知,如果父母不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的话,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挡或避免精子与卵子见面,以及万一它们见面了,可以在72小时内用紧急避孕丸消除受精卵等等。这一课我们是以成年人的计划生育为背景的,不会让孩子感到是在针对他们,或赞同他们发生性关系,所以他们不会有羞怯感、触及隐私感或意欲尝试之感。他们得到关于避孕与紧急避孕的知识,“有备无患”,大多数孩子会在将来用上,个别孩子也许会在禁不住冒险时用上。至于避孕套的用法,口服避孕药的具体使用之类,就不在我们的在课堂上讲,只是简单提到,避孕和紧急避孕的实施需要向计划生育工作者、医院或药房的专业人员咨询。 第三道“防火墙”就是讲终止妊娠。也是在“计划生育”这一课,我们讲到避孕失败的问题。首先我们讲到各种避孕手段都不是万分可靠的,因此,如果有性生活的妻子,发现自己未按时来月经,会尽快到医院做检查,如果检查出怀孕了,又不能再生孩子,就一定会做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根据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3个月之内终止妊娠相对安全。尽管人工流产并不是控制生育的好办法,只是避孕失败后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但三个月内就终止妊娠毕竟比大月份引产安全些。我们还需要提及大月份引产对孕妇可能造成的伤害。 总之,我们既要帮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学的信息向他们转达,让他们真正做到“知情选择”,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健康。 在“三道防火墙“的讲解中,我们也分别根据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同学生情况作不同程度的讲解。
五、青春期性教育;谁应当唱主角
1、家庭为主 ①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为指导上具有隐私性和个体性,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进行最适宜 ②家庭环境具有自然性及亲和性,不紧张,安全保密 ③家庭更易于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 ④父母平素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学校为辅 ①学校以学为主,性教育作为以便知识的规模传授 ②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家长和孩子,学校有责任进行辅导 ③对于孩子已发生的性问题,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协商后,采取一致的态度和积极的办法处理,避免出现意外。
六、没有性道德教育不是健康的性教育
完整的性教育应包括性知识的传播和性道德的规范。性知识传播偏重于知识、技巧层面的传授,表面上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性道德教育则是侧重对性行为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从思想层面渗透性纯洁、婚前禁欲等观念,“它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性行为将成为玷污人类文明的脱缰野马。 12月2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将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接触到有关青春发育期的相关健康卫生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部分内容等等。(12月27日《京华时报》) 性知识传播偏重于知识、技巧层面的传授,比如避孕套使用、艾滋病预防等,表面上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实质上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而性道德教育则是侧重对性行为从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从思想层面渗透性纯洁、婚前禁欲等观念,“它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性行为将成为脱缰的野马,侵损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和谐,玷污人类文明。 国外性教育的失败案例反复昭示这样的道理———不把性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不明确指导婚前禁欲,而把使用避孕套等性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无指向性教育、没有性道德的性教育,是片面的、畸形的。譬如瑞典,1956年起在中学强制推行性教育,结果5年里,少女怀孕率增加60%,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下降2岁。而耐人寻味的是另一些发达国家性教育成效明显,如荷兰的少女怀孕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这得益于从幼儿园开始,就分阶段提倡性道德。 当下我国各种“有色”环境侵染性道德,色情影视书刊网络等各种资讯的传媒狂轰滥炸着现实生活,在这样语境下中小学生较过去要“早熟得多”,性观念、性行为也越发开放,初具雏形的性道德渐趋被有色环境腐蚀(比如青少年成长中出现手淫,看黄色信息等恶习),畸形的性观念(如网络上一些邪说披着“性教育”外衣,打着“科学”金字招牌宣传害人信息观念)渐占上风,这些都折射出性道德、性纯洁教育的缺位、失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不仅要学习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性道德观念,使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的。诚然如斯,青少年性冲动急需性道德的正确疏导,青春期的身体、心理、精神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需要性道德和性知识均衡匹配。只有以性道德为支撑,以性知识为依托的性教育,才能培养孩子对性的理性认知,建构健康的性价值观,才能使生活更愉悦、更和谐、更文明。
青春期疾病
(一)乳房发育不良 乳房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种族、遗传、内分泌、营养、体型与疾病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乳房的发育不良或异常,常见的有:乳房先天性畸形、小乳房、乳房不对称等。 (二)白带异常 女青年第2性征发育后不久,就会出现阴道和外阴的湿润分泌物,这就是"白带"。白带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白带,量较少,色乳白,似蛋清的粘性液,无臭味。如果青春期的少女白带量过多,经常弄湿裤子而需用月经带,或者白带很臭,外阴奇痒,白带带血,就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 (三)遗精异常 正常未婚的男青年每月遗精1~2次,甚至更多一些。也有些青年常为不遗精而不安,担心自己性发育不良。其实,精液可通过少量多次排入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不易被本人察觉。如果遗精频繁,首先要找出引起遗精的原因。 (四)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是青春期相当普遍的一种皮肤病。由于青春期性腺活动增加,雄激素分泌增多,促使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增多,大量的皮脂不能完全排泄出去,积聚在毛囊口。同时毛囊也因性激素影响而过度角化。毛囊脱落的上皮细胞增多和皮脂混合在一起,成为干酪样物,栓塞在毛囊口。此时如遇细菌入侵,便会引起毛囊及毛囊口周围皮肤发炎,在皮肤上形成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疙瘩,其顶端有一黑点,挤压时有乳白色,豆渣样物质排出,这就是痤疮。 注:有些人会长青春痘,青春痘与粉刺一样会长在脸部,及身上。[2]
编辑本段青春期心理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青春期个体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不是直接寻求结论,而是根据问题、材料和情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提出将会出现的不同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最后确定何种可能性是事实。(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 二、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父母要注意尊重与信任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的心理,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 三、家长如何应对 应该说,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要理解、接纳孩子。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母子关系。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与别人相似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善于与人相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乐观进取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五、青春期心理探幽 对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过许多研究。 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 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身体的完全脱离联系。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从而给儿童带来深刻的不安。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动乱,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人的过程。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 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得时代”。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个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他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入于以反抗、冷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到了青春期,人的“身体与心理跟以前相比,大为不同,而发展的趋势是跳跃而来的。他们对于社会的义务感和新的爱情生活,忽然惊醒”,“他们既不了解世界,又不了解本身生理的发展所引起的心理变化。”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危机时期”。而心理学家盖脱则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心理学家弋特又称为“疾风怒涛时期”。 心理学家律留宏认为,青春期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转变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