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什么联系?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6-10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后者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目的在于给自己起义反抗秦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而前者是孟子在论述人性之善后天培养形成的可行性史提出来的。两者一个指向权力合法性问题,另一个指向德性培养问题。所以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而另一方面,之所以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有某种若有若无的相关性,是因为中华文明在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的 权力移交标准问题。

这个问题还应该从商周之际说起。商代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获得统治权的正统性,给自己打上了“上天代理人”的标志。

这是说商朝的统治者是上天指派下来统治人间的。这就给商朝统治加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而到了周代,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故事,因一部《封神榜》而家喻户晓,周国从百里小国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取代商朝的过程,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

既然商代是上天指派下来的代理人,那么为什么上天会眼看着周国一步步取而代之呢?

所以周朝统治者根据当时民众对“天命”的普遍怀疑情绪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方向:

这是说上天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周代统治者有德行而商纣无德,所以上天抛弃了商朝转而帮助周朝。

从此以后,权力的移交和德性的修为,不可避免的交缠在了一起。

经过周朝几百年的礼制统治,让德性与权力牢牢地绑定在一起。不过战国时期,周朝统治已经衰微的不行,几百年的混战, 让权力的交接不再完全遵循“有德者居之”的原则。而是有力者居之。 这在当时,前者被孟子称为“王道”,而后者被称之为“霸道”。

由于权力交接和传统解释(惟德是辅)的冲突,让战国时期的人们对两者的绑定关系也产生了怀疑。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不断争霸,让“德”这个因素在权力分配和移交的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

所以,在此时,权力和德性的绑定,第一次被重新分开。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所以此时孟子所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失去了其权力继承的意味,仅仅指向个人的德行修养问题。

孟子提倡性善论,说人性本善,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向善追求,那么他也可以达到“尧舜”那样的圣人品德。这里并没有任何一点权力继承的意思。

秦末农民起义中陈涉吴广起义之时能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了德性与权力的分离状态。

一方面,两者的分离引出这样两个推论: 1.居高位者未必有德,出身微寒者也可为圣贤。2.欲得高位,不必非要修德,有足够的力量即可。

另一方面,由于德性修为被强行从权力移交的标准中移除,就导致权力移交又重新回到或者由不可抗力决定,或者暴力争夺的情况下。所以底层民众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除了效仿那春秋战国时期的“以暴制暴”,别无它法。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则变成了造反者的信仰,其实,它和周代统治者提出的“惟德是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许“惟德是辅”更高明一些罢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