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饲料中的钙和无机磷可以直接被吸收,而有机磷需经过酶水解为无机磷后才能吸收。钙、磷的吸收需在溶解状态下进行,能促进钙、磷溶解的因素就能促进钙、磷的吸收。
(1)酸性环境
饲料中的钙可与胃液中的盐酸化合生成氯化钙,氯化钙极易溶解,故可被胃壁吸收。小肠中的碳酸钙、磷酸钙等的溶解度受肠道pH影响很大,在碱性、中性溶液中其溶解度很低,难于吸收。酸性溶液中溶解度大大增加,易于吸收。小肠前段为弱酸性环境,是饲料中钙和无机磷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后段偏碱性,不利于钙、磷的吸收。因此,增加小肠酸性的因素有利于钙、磷的吸收。蛋白质在小肠内水解为氨基酸,乳糖、葡萄糖在肠内发酵生成乳酸,均可增加小肠酸性,促进钙、磷吸收。胃液分泌不足,则影响钙、磷吸收。
(2)钙、磷比例
一般动物钙、磷比例在1~2∶1范围内吸收率高。若钙、磷比例失调,小肠内又偏碱性条件下,钙过多时,将与饲粮中的磷更多地结合成磷酸钙沉淀;如果磷过多,同样也与钙结合成磷酸钙沉淀被排出体外。所以饲粮中钙过多易造成磷的不足,磷过多又造成了钙的缺乏。实践证明,若饲粮中钙磷量的供应充足,但比例不当,也会产生软骨症。
(3)维生素D
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的调节是通过其在肝脏、肾脏羟化后的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3起作用的。1,25二羟维生素D3具有增强小肠酸性,调节钙、磷比例,促进钙、磷吸收的作用。尤其动物在冬季舍饲期,满足维生素D的供应更为重要。但是,过高的维生素D会使骨骼钙、磷过量动员,反而可能产生骨骼病变。
(4)饲粮中过多的脂肪、草酸、植酸的影响
饲粮中脂肪过多,易与钙结合成钙皂,影响钙的吸收;甜菜叶等青饲料中草酸较多,易与钙结合为草酸钙沉积,也影响吸收。谷实类及加工副产品中的磷,大多以植酸(六磷酸肌醇)或植酸钙镁磷复盐的有机磷形式存在,单胃动物对其水解能力弱,很难吸收。以谷实类、麦麸类饲料为主的单胃动物日粮中,应适当补加无机磷。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水解植酸磷能力很强,不影响其对钙、磷的吸收。
(1)维生素D能促进钙和磷在肠道的吸收。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的有鱼肝油、鸡蛋黄、黄油、肝、奶等,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维生素D。人的皮肤中含有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或阳光照射后转变为维生素D,因此,儿童经常晒太阳,对促进骨骼发育有益。
(2)乳糖能促进钙的吸收。由于乳糖和钙形成低分子可溶性络合物,促进了钙的吸收,因此乳糖可增加小肠吸收钙的速度。
(3)膳食蛋白质供应充足,有利于钙的吸收。蛋白质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精氨酸后,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因而利于钙的吸收。
(4)适宜的钙、磷比值可促进钙吸收。一般认为钙、磷比值在2:1益于钙吸收。有的营养学家推荐,婴儿时期的钙、磷比值以1.5∶1为宜,1岁以后钙、磷比值维持在1∶1为宜。动物实验证明:钙、磷比值低于1∶2时,钙从骨骼中溶解和脱出增加,严重时可导致骨质疏松症。
(5)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均可增加钙的吸收,尤以赖氨酸作用最为明显。氨基酸可与钙形成容易吸收的钙盐,故膳食中适量的蛋白质可增加由小肠吸收钙的速度,但是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则增加尿钙排出。
(6)植酸盐、纤维素、糖醛酸、藻酸钠和草酸可降低钙的吸收。它们均存在于常见的食物中,并可与钙形成不易被吸收的盐类。菠菜、大蕹菜(空心菜)、苋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中的钙难于吸收,而且影响胃肠道内其他食物钙的吸收。
(7)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肪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游离脂肪酸过多,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钙皂,从粪便中排出。
(8)过量的酒精、尼古丁均可妨碍钙的吸收,为此要少饮酒少吸烟。
(9)酸性介质有利于钙的吸收,因较低的PH植,可保持钙的溶解状态。
(10)运动可增加钙的吸收。
(11)激素对钙吸收的影响很大。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同类均不利于钙的吸收。
上述因素对钙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考虑这些客观因素调整自己的饮食、生活习惯的同时,还应注重人体自身的调养。虽然钙的吸收主要在肠道,但中医理论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即大肠小肠的功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脾胃,脾胃不健则吸收不利。龙牡壮骨冲剂具有强先天、补后天之功,在大群"扶正健脾"药的作用下,调养后天,改善肠胃功能,促进钙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适合脾胃功能较差的人服用。
2006-01-10
钙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以主动吸收为主。实验证明,肠粘膜细胞微绒毛上存在载钙蛋白,可结合肠中的钙而促进其吸收。其影响因素有:1钙盐的溶解度。溶解度越打越容易被吸收。2,PH值。当肠的酸碱度下降时,促进钙的吸收。3 纤维素 纤维素可干扰钙的吸收。4 年龄 年龄大者,钙的吸收率下降。5 维生素D 他是影响钙吸收最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