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十六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
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2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2)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扩大就业的重要性: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实行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
2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 相关资料:
1 “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时事材料
1.为九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004年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表示:“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让十三亿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9亿农村人口。”
截至2004年6月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共筹资金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中国农业人口约9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6500万。2003年底中国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县(市、区)1870个,参保人数5428万,积累资金259亿元,领取养老金的农民198万。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1257万。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10年将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可能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2.《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发表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表明,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
3.200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指出,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一直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是严峻的,就城镇而言,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中国农村大概有8亿多人口,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近几年中国的失业率持续上升,2003年达到4.3%,2004年宏观调控目标定在4.7%,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知识链接
(一)关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权利。它能够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体现公平原则。
(4)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5)经济意义:
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② 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2 从政治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这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政府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
(5)这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6)政治意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3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思。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中央根据这客观实际,作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的正确决策,这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坚持联系观点。中央采取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央确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的决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正确认识,这对我国建设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关于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1 经济、政治角度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 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社会物质保障的基点,要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且老龄化加剧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第二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合理地确定“低保”的标准和保障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
(3)搞好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的事业发展。
(4)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
2 哲学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点要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从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2)坚持发展观点。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的层次和标准。
(3)坚持联系观点、全面观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必须坚持两条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三)关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扩大就业的问题
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
(1)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要求。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是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国家应创造条件,保证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3)是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会造成一些企业破产和部分职工暂时失业。国家必须重视再就业,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4)意义:
①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② 重视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生活,可以减轻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 从政治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是为人民办实事,有利于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保证人民的劳动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这是政府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
(4)这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5)政治意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四)如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1 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扩大就业的举措
(1)根本途径是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只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
(2)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3)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再就业工程,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服务,加强职业培训。
(4)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5)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6)职工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和本领。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 从哲学角度分析——扩大就业的举措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失业者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不同。因此,必须结合本地和失业人员的具体实际,做好再就业工作。
(2)坚持联系观点、全面观点。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必须处理好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社保“五个方面”的关系。
(3)坚持正确意识、科学价值观的导向。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
(4)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和根本是失业人员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能,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②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③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求失业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针对性训练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回答1-4题:
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
A.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B.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优抚
C.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险
D.社会优抚、失业保险、社会福利、商业保险
2.中国政府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材料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①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①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②促使社会成员脱贫致富 ③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4.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生产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积极性。因此( )
A.实施社会保障的关键是政府
B.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关键
C.社会保障要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执行
D.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再就业之间的关系是( )
A.社会保险体系能为扩大再就业提供契机
B.扩大再就业能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C.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D.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市场起着“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6.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请谈谈你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看法。
7.辨析题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8.材料一: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劳动保险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基本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适应日益明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庄严地写入《宪法》,此外,还出台了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如《失业保险条例》等。
材料二: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到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55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373万人,全年为742万人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9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975万人,退休人员2927万人。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
(2)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一些道理?
(3)试分析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与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B
6.答:从根本上看,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根本途径。
从失业人员本身来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由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从企业角度看: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出台一系列解决就业的措施和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7.答①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作法权益。
②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社会保障的基本点是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力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又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实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8.答:(1)①从实际出发,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②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立与健全以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2)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制定法律,为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②国家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③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3)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2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2)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扩大就业的重要性: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实行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
2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三) 相关资料:
1 “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时事材料
1.为九亿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004年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表示:“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是让十三亿人口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9亿农村人口。”
截至2004年6月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共筹资金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中国农业人口约9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6500万。2003年底中国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县(市、区)1870个,参保人数5428万,积累资金259亿元,领取养老金的农民198万。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生活救助的农村特困人数1257万。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10年将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可能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2.《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发表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表明,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本专门阐述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
3.200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指出,就业问题在今后若干年内一直是中国十分重要的问题。形势是严峻的,就城镇而言,最近几年,每年大约需要为2400万人安排工作。中国农村大概有8亿多人口,农村大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近几年中国的失业率持续上升,2003年达到4.3%,2004年宏观调控目标定在4.7%,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知识链接
(一)关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权利。它能够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体现公平原则。
(4)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5)经济意义:
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② 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2 从政治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这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政府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
(5)这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6)政治意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3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思。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中央根据这客观实际,作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的正确决策,这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坚持联系观点。中央采取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央确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的决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正确认识,这对我国建设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二)关于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1 经济、政治角度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 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社会物质保障的基点,要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且老龄化加剧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第二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继续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合理地确定“低保”的标准和保障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妥善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
(3)搞好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的事业发展。
(4)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
2 哲学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点要放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从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
(2)坚持发展观点。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的层次和标准。
(3)坚持联系观点、全面观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必须坚持两条原则: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三)关于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扩大就业的问题
1 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
(1)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目的的要求。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是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国家应创造条件,保证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3)是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会造成一些企业破产和部分职工暂时失业。国家必须重视再就业,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4)意义:
①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
② 重视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生活,可以减轻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 从政治角度分析——为什么?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是为人民办实事,有利于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保证人民的劳动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这是政府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
(4)这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5)政治意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四)如何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1 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扩大就业的举措
(1)根本途径是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只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
(2)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3)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再就业工程,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服务,加强职业培训。
(4)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5)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6)职工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劳动技能和本领。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 从哲学角度分析——扩大就业的举措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失业者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不同。因此,必须结合本地和失业人员的具体实际,做好再就业工作。
(2)坚持联系观点、全面观点。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必须处理好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社保“五个方面”的关系。
(3)坚持正确意识、科学价值观的导向。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努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
(4)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和根本是失业人员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能,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②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③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求失业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针对性训练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回答1-4题:
1.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
A.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B.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优抚
C.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保险
D.社会优抚、失业保险、社会福利、商业保险
2.中国政府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材料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①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
①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②促使社会成员脱贫致富 ③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4.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生产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积极性。因此( )
A.实施社会保障的关键是政府
B.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关键
C.社会保障要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执行
D.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再就业之间的关系是( )
A.社会保险体系能为扩大再就业提供契机
B.扩大再就业能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C.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
D.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市场起着“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6.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请谈谈你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看法。
7.辨析题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8.材料一: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劳动保险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基本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适应日益明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庄严地写入《宪法》,此外,还出台了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如《失业保险条例》等。
材料二: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到200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55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373万人,全年为742万人提供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90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975万人,退休人员2927万人。全国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
(2)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一些道理?
(3)试分析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与政治意义。
[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B
6.答:从根本上看,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根本途径。
从失业人员本身来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由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从企业角度看: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出台一系列解决就业的措施和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7.答①社会保障水平高,有利于实现社会安定,维护劳动者的作法权益。
②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造成政府的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社会保障的基本点是要从国情出发,要考虑生产力水平,考虑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又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实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
8.答:(1)①从实际出发,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②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立与健全以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2)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制定法律,为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②国家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③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3)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性;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