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很少有盔甲?

我只是从电影上看到的这些而已,我看西方古代(冷兵器时代)都是身穿盔甲,全副武装的,再看看中国,什么三国演义等等,出了将军其他都是布衣,或许里面有些什么甲吧,但是感觉跟西方... 我只是从电影上看到的这些而已,我看西方古代(冷兵器时代)都是身穿盔甲,全副武装的,再看看中国,什么三国演义等等,出了将军其他都是布衣,或许里面有些什么甲吧,但是感觉跟西方的查很多啊。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中国人太多,盔甲跟不上还是什么的? 展开
 我来答
荒秽历史
推荐于2019-08-21 · TA获得超过61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万
展开全部

古代中国和西方打仗都是有盔甲的,但是二者差异性比较明显。

中国人作战讲究阵法,盾牌和长矛的配合产生了数不清的名阵,这如同围棋一般,阵中穿插骑兵和战车,机动力要求十分明显,重铠不适合中国古代作战风格。

而欧洲打仗阵法讲究比较少,讲究单兵作战力,所以步兵着重铠,可以有效避免兵力流失。

这种特点一直到近代都一直存在。因为中国人多,地广,地形众多,所以打仗靠谋略与阵法;欧洲人口少,地下,地貌单一,平原作战多,多数靠蛮力。

其次中国古代也是人人都有盔甲,不过有些士兵着重铠,大部分还是穿皮甲,布甲这种轻便而且便于制造的盔甲,影视剧中为提高视觉效果,往往艺术化,用长袍替代了甲,看起来更美观。

扩展资料

中国盔甲演变:

一、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二、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三、秦代盔甲

将军的盔甲,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四、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五、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六、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七、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八、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

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

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九、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十、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

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

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

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十一、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

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

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十二、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十三、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盔甲

四目王器
2011-06-04 · TA获得超过85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07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377万
展开全部
欧洲有古代盔甲传世,日本也有古代盔甲传世,唯独中国没有古代盔甲流传下来。那么,中国古代的盔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商周春秋战国:此时的盔甲主要是皮甲和铜甲,铁甲尚未普及。皮甲的材料是犀牛皮和水牛皮,用线编织而成。为了增加皮甲的耐久度,在皮甲编织完成之后还要在上面涂上一层腊或者漆。

秦汉:铁甲逐步取代皮甲。此时的铁甲是由很多块小铁片编织而成的,整块的铁甲尚未出现。头盔也是由铁片编织而成的。

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是盔甲的大发展时期,明光铠和两裆铠相继出现,头盔也逐渐由秦汉时期的铁片盔演变成真正的铁盔,头盔上的护耳出现。明光铠的特点就是在胸前有两块用钢铁制作的护心镜。

隋唐:明光铠成为主流铠甲,铠甲越来越华丽。头盔上的护耳也有所加长,肩甲上出现装饰用的兽纹。

晚唐五代宋:防护力更好的山纹铠取代了华丽的明光铠。头盔两侧出现装饰用的凤翼,护耳加长,遮盖肩膀。铠甲趋于重型化,宋朝步人甲的重量可达30公斤,是中国古代最重的铠甲。最早的纸甲出现。士兵开始流行戴范阳笠。

元明清:锁子甲和棉甲开始普及,山纹铠一直沿用到明朝。铠甲又逐渐趋于轻型化。

总的来说全复式铠甲主要应用于重骑兵和重步兵,在讲究灵活机动的冷兵器世代如果要求几万人的步兵军团全员都穿全复式铠甲,一是国力跟不上,没那么多铁,二是士兵体力跟不上,除非是有马的骑兵,说到重甲骑兵中国比较有名的就是 金的铁浮图 宋的拐子马 ,这种几十斤的铠甲马驮着走远了也吃不消,一般重甲铁骑和重甲士兵都是精锐,一般不会量产,几千是正常,几万就要求国力十分强大了。
你说的那个三国时期属于东汉末期,其实袁绍所部也有重甲步兵,叫大戟士。你可以参考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最强大脑花
推荐于2017-10-15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最强大脑花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13142 获赞数:39413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古代无论是东西方都是有盔甲的,认为古代西方人打仗都有盔甲,中国却很少有盔甲,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得出的误解。
  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带哥牛批
推荐于2017-10-05 · TA获得超过4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6万
展开全部
这是作战理念的不同导致的,中国是机动作战,因为中国的中原王朝总是和游牧民族作战,游牧民族是以骑兵见长,所以中国军队为了适应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只有运用轻骑,而忽视步兵了,也不能说中国没有盔甲,宋代步兵甲就有30到40kg,是应为当时宋军缺少马匹,几乎没有骑兵。而蒙古,女真等民族是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宋军为应对他们,就只有加重步兵盔甲,依靠这些来与之作战,所以,中国人的盔甲是跟随作战对手而变的,适合当时的情况才是王道啊,所以啊,兄弟,不要以为中国人落后没钱啊,还有,盔甲和中国的地理也有关,中国地方大啊,动不动就是数百里数千里的远征,不像欧洲人打仗,从巴黎到诺曼底就是远征了,如果士兵都身着重铠,怎么保持机动性。还有最“恶心”的一点,中国人多啊,不像欧洲人死了几十万就伤筋动骨了,与其给每个士兵套上盔甲,不如拿这些钱去多招些兵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斋龙靖武
2011-06-06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54万
展开全部
历经几千年战争不断的洗礼,武器和防具的不断更替,中西方盔甲文化的发展趋势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上古时期,欧亚国家都出现了皮甲、青铜甲、少量铁甲、鳞甲以及早期链甲即锁子甲。西方出现早期锁子甲,几个世纪经西域传入中国。各个国家早期大都是披挂的大块胸甲,后来鳞甲是各个文明国家流行的盔甲,中国的鳞甲发展成了由许多略带曲线较厚的长方甲片构成的札甲,而西方的鳞甲则是把圆形、菱形或小方形的金属片缝在皮子或厚布上,护住从脖子到大腿的身体,再后来出现短袖的锁子甲。中国的盔甲是札甲护胸与皮甲甲裙、护肩结合,西方是类似布面甲的身甲与大圆盾结合。西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所以西方士兵当时穿的盔甲都很薄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保证通风。为了增加防御覆盖面积,几乎每个士兵手持一盾。而中国当时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致使甲裙比西方略长些,且当时中国的盾使用数量较少,所以中国把侧重点放在了身甲上。

中世纪早期,西方由于锁子甲工艺精细,价格昂贵,只有大贵族和国王们才能置办得起,使锁子甲逐渐成为骑士普遍穿用的铠甲。 到12世纪,锁子甲的生产工艺进一步发展,长袖锁子甲普遍出现,当其他国家在锁子甲上使用札甲或皮甲来增强胸部头部防护能力时,西欧的骑士却选择了锁子裤和锁子袖(手套)来增强手臂和腿,同时,还最广泛的使用面甲和锁子帽,所以西欧骑士的防护面积在11世纪到14世纪为世界第一。贵族骑士都是锁子甲外面穿着块状身甲,再罩上长袍,对于装饰长袍的骑士,有说为了体现骑士尊贵的身份;有说防铠甲潮湿生锈;有说十字军东征期间气候燥热,防铠甲大量吸收太阳幅射热;也有说防止铠甲反光,暴露行踪;还有说是模仿阿拉伯人习惯。可实际上真正登峰造极的工艺其实是被罗马文化影响到的阿拉伯,当初是罗马人把锁子甲介绍到西亚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工艺又随着十字军东征反馈回了欧洲。12世纪西方的圆顶头盔,除前面双眼处有条缝隙,整个头部和脸部都被罩住,面板处被凿出许多小孔,借以呼吸。13世纪,出现平顶圆筒形和罐形头盔,头、脸和颈部都被护住,这类头盔通常戴在锁子甲护帽上,锁子甲护帽内垫有柔软的棉布或麻布。中世纪,中国从汉代到宋代无论步兵还是骑兵他们的盔甲往往趋向于加强型,由汉到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两裆铠、明光铠、玄铁甲,由唐宋朝流行的山文甲、歩人甲等。中国从汉末时期就出现了锁子甲,被称为连环锁子甲,一直不是主流盔甲,但是中国主要缺少的是拉丝技术,而且锁子甲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军队战术和地理以及气候环境。中国中世纪的战争远少于西方,因此在盔甲进化方面变更速度不如西方。在宋朝时期,面对少数民族重装骑兵的频频入侵,除了如完颜宗弼即金兀术说的能破重甲的大斧、大锤、大刀和振臂弓外,应运而生的是被称为“中国之星”的山文甲和重装步兵必备的歩人甲。

从十四世纪开始,西方由金属板组成的铁叶甲逐渐代替锁子甲,此类铠甲甲片坚硬,表面光滑,富于流线,可更好地防御弓箭和长矛的攻击。后来随着新型弓弩的使用日益普遍,特别是英国长弓,铁叶甲取代锁子甲的速度较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当混合甲的腿甲臂甲变成管状时,欧洲骑士脱掉了只有好看而无实际作用的罩袍,圣女贞德随后穿着米兰的大白甲驰骋疆场,1410年,锁子甲让出最后的保留地—颈部,全身板甲出现了。火枪的出现使得板甲在不断地精简,精简到胸板甲,最后到淘汰板甲。十四世纪以后号称铁骑的蒙古重装骑兵的甲胄,以铁盔、顿项、胸甲、披膊、腿甲构成。元朝时,多以布面甲为主,反映了当时火器的发展,使金属铠甲逐渐失去作用,布甲成为主要防御装备。这种软式布甲象一件长袍,具有较好的防寒、防火器功能,是中国铠甲中的最后一种设计。布甲以布帛做表裹,内缀铁甲片,表面钉甲泡。以后的明、清时代基本上沿用这类甲衣。清朝前期八旗骑兵的铠甲以轻便、防寒的绵甲为主。清朝中期以后,火器愈加发达,使绵甲逐渐失去其防御能力。为此,清The government 废除甲胄而改用戎服。从穿着类型来看,中国主要以披挂甲为主和西方以板甲为主。西方的全身板甲及只露出小孔的头盔在防御覆盖面上是令中国望尘莫及的,中国的盔甲也确实是即沉重防御又有漏洞,但是双方各有优缺点。举个有趣的例子,拿中国的代表盔甲山文甲和西方的代表盔甲板甲做比较,这两种甲就相当于穿山甲和乌龟身上的甲壳。穿山甲表面坚硬,但是腹部及头部等地方仍然很脆弱,乌龟的龟壳也十分坚硬,而且乌龟缩进去几乎无懈可击,但是一旦乌龟被翻个底朝天,恐怕它也回天乏术了。中世纪许多骑士穿板甲时要三个人同时帮他穿戴,作战时一旦从马上摔下来就很难再站起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敌人摘下自己的头盔杀死自己。而且板甲穿在身上不舒服,身体大部分地方特别是肩部都要分摊重量,这和中国的披挂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中世纪西方重步兵的武器通常都是大锤,因为它对无懈可击但是较薄的板甲来说无疑是个克星;同时期的中国步兵的武器却是大斧、大刀。西方的盔甲主要以覆盖全身,重量减轻和甲身变薄为特色;而中国更多的是为了抵抗寒冷把铁甲和棉结合在一起。

而作为中西的两大终结者盔甲的棉甲和胸板甲,它们对近现代的防弹衣的制作有重大的技术意义。先说背景,从经济上来说,钢铁在欧洲是便宜货,棉花在中国则同样是大路货,两者在各自所在的地域有自己经济的内在因素。从政治上来说,中国自古就是集权专制的国家,The government 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特意限制甚至禁止民间私自冶铸,把武器的制造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结果是效率低下,而且会随着王朝周期性的灭亡而失去一些技艺,造成中国的钢铁冶炼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但是除了武器制造外,中原王朝对普通技术比如陶瓷,纺织等相对控制力度低,从而保证了棉甲的技术不至于过度落后。而欧洲的板甲生产则控制在为数众多的商人手中,这就保证了锻冶技术会因竞争而不断突破,而且欧洲王朝对国家的实际控制力度远不如中国,所以王朝的失败并不会导致直接的商人的衰落,因为一个王朝衰落了,商人完全可以自由的到另一个兴起的王朝中去发展,这样又保证了技术的延续性。从地理来说,欧洲并不太适合棉花的生长种植,他们想要棉甲,就必须外购,可是实际来说,板甲的防御效果比棉甲只可能好,不可能差,所以,棉甲在欧洲就总也发展不起来。反倒是中国北方,气候适合棉花种植,所以棉布就很廉价,但是钢铁技术落后,无法制造优秀耐用大面积防御用铁甲,再兼且棉甲重要的保暖特性,对主要以北方轻甲游牧民为敌的中国来说,棉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再说意义,棉甲是个有争议的盔甲,首先棉甲制作是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棉甲内外的铁片可以防弓箭,两层的棉纤维对明末流行的火绳枪的子弹具有分散、阻挡、反弹等作用。西方的胸板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而且胸板甲的厚度和材料有强大的防御力。

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离不开战争,战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战争所造就的盔甲文化传承古今,中西方盔甲文化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