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石钟山记
此文作于宋神元丰七年(1084),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石钟山,并作此记。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专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硡硡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文,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赤壁赋
亦作《赤壁赋》,见《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任团练副使。三年后,其二游黄州城外的赤壁(亦名赤鼻矶),联想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今湖北省薄圻),一时兴之所至,写下一词两赋。后人习惯称前赋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赋为《后赤壁赋》。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北非曹际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战守策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则其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路丙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骨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树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一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惠崇春江晚景
诗题“晚”一记“晓”。元丰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见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后,写绝句二首,此其一。惠崇画至今不存。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选自《东坡七集》。作者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道中游庐山西林寺,因题壁留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和子由渑池怀旧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原共五首,此第一首。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汲江煎茶》一诗中,作者苏轼取材描写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饮茶的日常生活琐事,写得诗意盎然,引人入境。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章质夫作《水龙吟》杨花词,苏依韵和作此词。全篇层层铺叙,句句都是寄托之笔,且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本来毫不相干的形象加工锤炼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全新的艺术形象。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醋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绕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见《东坡先生全集》,题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词中作者田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自人及月,从古至今,表达了其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选自《东坡乐府》。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贬至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间,他两次游历黄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三咏赤壁,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不朽的绝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苏轼被贬放黄州,一场大病初愈,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友人同游蕲水清泉寺,顿觉精神格外爽朗。于是便用生花妙笔,以明朗的色彩,描绘出秀丽无比的暮春景色,充满春春活力。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春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住上。
照野(左氵右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临江仙•夜归临皋
选自《东波先生全集》。该词题为“夜归临皋”。全词所叙作者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事,抒发了作者意欲获得自由的情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
见《东坡先生全集》。此词写作者在风雨中吟啸徐行从容自如的神态,反映其坦荡的胸襟及开朗的情绪,并隐含了其对待贬谪生活的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贺新郎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此词系作者借美人迟暮寄托伤时感世、怀才不遇之情。全词采用比兴、衬映和烘云托月的手法,写得储蓄、蕴藉,耐人寻味。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扉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苦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苏轼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表达了他热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以急切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此词见《东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写出自己对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宁八年(1075),苏轼时为密州(今山东省渚城县)知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此词选自《东坡先生全集》。题为“春景”。该词通过描写远方的晚春景色,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时的复杂心情。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自《东坡乐府》。此词作于徐州,原作一组共五首,题下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五首词都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宛若五幅农村风俗画,生动自然,浅近贴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石钟山记
此文作于宋神元丰七年(1084),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石钟山,并作此记。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专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硡硡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文,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赤壁赋
亦作《赤壁赋》,见《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任团练副使。三年后,其二游黄州城外的赤壁(亦名赤鼻矶),联想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今湖北省薄圻),一时兴之所至,写下一词两赋。后人习惯称前赋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赋为《后赤壁赋》。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答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北非曹际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战守策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则其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路丙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骨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树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一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惠崇春江晚景
诗题“晚”一记“晓”。元丰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见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后,写绝句二首,此其一。惠崇画至今不存。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高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选自《东坡七集》。作者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道中游庐山西林寺,因题壁留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和子由渑池怀旧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原共五首,此第一首。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汲江煎茶》一诗中,作者苏轼取材描写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饮茶的日常生活琐事,写得诗意盎然,引人入境。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章质夫作《水龙吟》杨花词,苏依韵和作此词。全篇层层铺叙,句句都是寄托之笔,且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本来毫不相干的形象加工锤炼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全新的艺术形象。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醋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绕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见《东坡先生全集》,题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此词中作者田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自人及月,从古至今,表达了其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
选自《东坡乐府》。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贬至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间,他两次游历黄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矶),三咏赤壁,先后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不朽的绝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苏轼被贬放黄州,一场大病初愈,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时节,与友人同游蕲水清泉寺,顿觉精神格外爽朗。于是便用生花妙笔,以明朗的色彩,描绘出秀丽无比的暮春景色,充满春春活力。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春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住上。
照野(左氵右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临江仙•夜归临皋
选自《东波先生全集》。该词题为“夜归临皋”。全词所叙作者苏轼夜饮东坡雪堂、醉归临皋亭寓所之事,抒发了作者意欲获得自由的情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定风波
见《东坡先生全集》。此词写作者在风雨中吟啸徐行从容自如的神态,反映其坦荡的胸襟及开朗的情绪,并隐含了其对待贬谪生活的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贺新郎
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此词系作者借美人迟暮寄托伤时感世、怀才不遇之情。全词采用比兴、衬映和烘云托月的手法,写得储蓄、蕴藉,耐人寻味。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扉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苦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苏轼借出猎一事抒发了爱国豪情,表达了他热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以急切愿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此词见《东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虚实相衬的手法写出自己对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宁八年(1075),苏轼时为密州(今山东省渚城县)知州。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
此词选自《东坡先生全集》。题为“春景”。该词通过描写远方的晚春景色,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时的复杂心情。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
自《东坡乐府》。此词作于徐州,原作一组共五首,题下有小序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五首词都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宛若五幅农村风俗画,生动自然,浅近贴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