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17 广告
英国人的住宅通常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感。古老的砖瓦结构,搭配精致的花园,展现了英式生活的宁静与优雅。内部布局注重实用与舒适,每个房间都充满了温馨的氛围。宽敞的起居室,舒适的卧室,以及设施齐全的厨房,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英国住宅还特...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谢菲曼城项目提供
展开全部
一是时间较早,一个十七世纪,一个十八世纪。二是英资产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共同参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许多学者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英国由一个势力较小的国家转变为近代的“世界工厂”的过程固然值得探讨,不过在这里主要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不似法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得以顺利进行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顺利开展直接受益于三十年战争。1609年,德意志两大宗教诸侯国形成后,矛盾急剧上升。加上邻国乘机挑动,终于由捷克起义演变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欧洲各大国因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纷纷卷入这场战争,而英国革命正处于三十年战争后期,因此各大国无暇顾及英国事态。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联省共和国。由于英国革命产生了王党和议会军两个阵营,联省共和国亦分成两个阵营。荷兰省支持议会,而以威廉为首的联省共和国议会却倾向于英王同英议会达成和解。但派出去的共和国使团既反对议会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又试图向英王索取利益,所以调停无效。
法国当时由红衣主教黎塞留当权,自然不能容忍英王王权的颠覆,并担心英国革命会产生连锁反应,威胁天主教的统治。但由于黎塞留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因此内乱不断;黎塞留“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即提高法国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便向哈布斯堡家族挑战欧洲的霸权,加入三十年战争(并成为其最大受利者)。因此法国国内局势紧张,实际上采取的是脚踏两只船的骑墙的对英策略。黎塞留死后,政权由红衣主教马扎然接掌,并因其横征暴敛引发了一场动摇法兰西专制王权的严重政治危机——“福隆德运动”。马扎然虽不满于英国议会军的胜利,但因查理一世遂即被处决,加上内乱和三十年战争临近决胜关头,其打算并未付诸行动。
沙皇俄国也仇视英国革命。1645年,沙俄特使格拉西姆·多赫图罗夫到达伦敦,专程通报沙皇米哈伊尔逝世和新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登基即位的消息。但直至1645.6 纳西比战役后多赫图罗夫才试图传达新政府试图与俄通好的公函。不过,俄国拒不承认英国政权的更迭。
西班牙与英国仇恨来源已久。16世纪下半期起,英国就通过海盗拦截商船或骚扰殖民地港口,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的经济垄断,以及诉诸武力等方式,使西班牙蒙受巨大损失。英西矛盾开始尖锐化,而1856年英国粉碎西班牙干涉英国内政的计划,成为两国正面战争的开端。1588年5月20日起,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与英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厮杀,西班牙受到重创。因此西班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取了削弱英国的政策,支持爱尔兰起义。但西班牙同样处于内外交困中,尤其是葡萄牙人民于1637年、1640年两次发动了反西起义,并最终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以及法西战争的进行,都左右着西班牙的对英政策。西班牙同英国议会逐步接近。英国议会代表同西班牙政府于1646年4月就敦刻尔客和弗兰德尔的前途命运进行谈判,但同时西班牙也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认为其海上力量是威胁。
教皇英诺森十世企图利用英王困难处境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明确表示支持英王和王后,条件是查理一世宣布自己为天主教徒,并承认教皇为教会首脑。
北欧国家中,丹麦王国同样同情英国国王,但1643年丹瑞战争后,被迫放弃支援英王行动。瑞典则支持英国议会,争取英瑞同盟打击丹麦以夺取松德海峡。
威尼斯共和国从1645年起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避免同英国交战双方敌对。
此外,从地理上看,英国同欧洲大陆之间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在当时的条件下,欧洲大陆诸国要穿越英吉利海峡并对英国发动战争很困难,而且随着英国前段时间的积累,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国际环境的典型特点是,各国因英国分成王党和议会军两派而分别支持不同的阵营。有分别支持两派的国家,如尼德兰;有支持议会的国家,如西班牙、瑞典;更多的则是支持国王的国家,如法国、俄国等。其实各国干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及稳定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更主要的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想从革命中“分一杯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而告终,但笔者认为,在法国大革命直至神圣同盟的统治瓦解期间,英国充当的都是反动的角色。它并没有给法国大革命以支援,甚至维也纳会议后在本国也出现了反民主的逆流,神圣同盟瓦解后,英国的资本主义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结合二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两个国家的制度不同,只要有一致的利益,便可结成同盟(尽管这种同盟在近现代是暂时的)。当下中国的外交关系方面,结盟的虽然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学到许多有益于本国发展的东西,尤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在当下中国,部分人因民族仇视情绪或其他这样那样的感情而刻意地去抵制某个民族或国家。笔者认为,这并非爱国主义,而是由历史等原因引发的过激的民族情绪。就拿日本来说,有很多人对它憎恨不已,也有很多人对它嗤之以鼻(其中也不乏学历史的同学)。这种扭曲了的民族情绪只会拖延甚至阻碍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应该承认,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比如国民素质问题。盲目的自大只会让人不思进取,盲目的冲动只会让人们乃至国家缓慢发展,这是我对当下中国某些错误情绪的思考。欠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最后要申明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受到重重阻挠,却也一波三折。不过总而言之,革命是在没有大规模的外部武装干涉下进行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顺利开展直接受益于三十年战争。1609年,德意志两大宗教诸侯国形成后,矛盾急剧上升。加上邻国乘机挑动,终于由捷克起义演变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欧洲各大国因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纷纷卷入这场战争,而英国革命正处于三十年战争后期,因此各大国无暇顾及英国事态。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联省共和国。由于英国革命产生了王党和议会军两个阵营,联省共和国亦分成两个阵营。荷兰省支持议会,而以威廉为首的联省共和国议会却倾向于英王同英议会达成和解。但派出去的共和国使团既反对议会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又试图向英王索取利益,所以调停无效。
法国当时由红衣主教黎塞留当权,自然不能容忍英王王权的颠覆,并担心英国革命会产生连锁反应,威胁天主教的统治。但由于黎塞留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榨,因此内乱不断;黎塞留“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即提高法国在欧洲各国中的地位,便向哈布斯堡家族挑战欧洲的霸权,加入三十年战争(并成为其最大受利者)。因此法国国内局势紧张,实际上采取的是脚踏两只船的骑墙的对英策略。黎塞留死后,政权由红衣主教马扎然接掌,并因其横征暴敛引发了一场动摇法兰西专制王权的严重政治危机——“福隆德运动”。马扎然虽不满于英国议会军的胜利,但因查理一世遂即被处决,加上内乱和三十年战争临近决胜关头,其打算并未付诸行动。
沙皇俄国也仇视英国革命。1645年,沙俄特使格拉西姆·多赫图罗夫到达伦敦,专程通报沙皇米哈伊尔逝世和新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登基即位的消息。但直至1645.6 纳西比战役后多赫图罗夫才试图传达新政府试图与俄通好的公函。不过,俄国拒不承认英国政权的更迭。
西班牙与英国仇恨来源已久。16世纪下半期起,英国就通过海盗拦截商船或骚扰殖民地港口,走私活动打破西班牙的经济垄断,以及诉诸武力等方式,使西班牙蒙受巨大损失。英西矛盾开始尖锐化,而1856年英国粉碎西班牙干涉英国内政的计划,成为两国正面战争的开端。1588年5月20日起,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与英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厮杀,西班牙受到重创。因此西班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取了削弱英国的政策,支持爱尔兰起义。但西班牙同样处于内外交困中,尤其是葡萄牙人民于1637年、1640年两次发动了反西起义,并最终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以及法西战争的进行,都左右着西班牙的对英政策。西班牙同英国议会逐步接近。英国议会代表同西班牙政府于1646年4月就敦刻尔客和弗兰德尔的前途命运进行谈判,但同时西班牙也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认为其海上力量是威胁。
教皇英诺森十世企图利用英王困难处境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明确表示支持英王和王后,条件是查理一世宣布自己为天主教徒,并承认教皇为教会首脑。
北欧国家中,丹麦王国同样同情英国国王,但1643年丹瑞战争后,被迫放弃支援英王行动。瑞典则支持英国议会,争取英瑞同盟打击丹麦以夺取松德海峡。
威尼斯共和国从1645年起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避免同英国交战双方敌对。
此外,从地理上看,英国同欧洲大陆之间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在当时的条件下,欧洲大陆诸国要穿越英吉利海峡并对英国发动战争很困难,而且随着英国前段时间的积累,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国际环境的典型特点是,各国因英国分成王党和议会军两派而分别支持不同的阵营。有分别支持两派的国家,如尼德兰;有支持议会的国家,如西班牙、瑞典;更多的则是支持国王的国家,如法国、俄国等。其实各国干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及稳定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更主要的是从本国利益出发,想从革命中“分一杯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而告终,但笔者认为,在法国大革命直至神圣同盟的统治瓦解期间,英国充当的都是反动的角色。它并没有给法国大革命以支援,甚至维也纳会议后在本国也出现了反民主的逆流,神圣同盟瓦解后,英国的资本主义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结合二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两个国家的制度不同,只要有一致的利益,便可结成同盟(尽管这种同盟在近现代是暂时的)。当下中国的外交关系方面,结盟的虽然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学到许多有益于本国发展的东西,尤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的前提下。在当下中国,部分人因民族仇视情绪或其他这样那样的感情而刻意地去抵制某个民族或国家。笔者认为,这并非爱国主义,而是由历史等原因引发的过激的民族情绪。就拿日本来说,有很多人对它憎恨不已,也有很多人对它嗤之以鼻(其中也不乏学历史的同学)。这种扭曲了的民族情绪只会拖延甚至阻碍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应该承认,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比如国民素质问题。盲目的自大只会让人不思进取,盲目的冲动只会让人们乃至国家缓慢发展,这是我对当下中国某些错误情绪的思考。欠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最后要申明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受到重重阻挠,却也一波三折。不过总而言之,革命是在没有大规模的外部武装干涉下进行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