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政治论文关于热点问题的都可以…1000字的…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人民日报议言广场:“个性”如何生长
新闻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青年人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个性?关于个性发展,又存在哪些困难和疑惑?
创造环境 善待个性
河南读者 雷泓霈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个性人才,基础工程是造就尊重个性、不媚俗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曾有一位“最怪的教授”陶愚川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本校、本系的同事都不来往。但陶先生写的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一面世,就震动了学界。对于这样的“怪才”,学校领导颇开明,采取了最合适的方式来对待他,在专家楼里破格安排了一位年轻职工做他的邻居,每天去看看他是否需要帮助,使这位孤单老人得以安心治学。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个性就是“怪”、“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说个性的存在发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种宽容而善待个性的环境。多一点兼容并包,少一些求全责备,个性人才就能得到如鱼得水、才有所用的环境,有锋芒也不会受到打压和否定,而是受到保护和鼓励。这需要营造一种“重才、识才、育才”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也需要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的有力保障,有了这些土壤,个性才会生长,个性人才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个性的基点是人性
江苏读者 水木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它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可以说,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在于,在环境的熏陶、生活的洗礼、世俗的磨练中,我们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守住人格空间中的那一块“自留地”。
如何发展个性,一万个人或许会给出一万种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得回到人的自身上来。不管是全面发展还是个性发展,都是个人成长的需要。马克思这样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发展个性不能违背人的天性和社会良知。现实生活中,有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等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对学生自然个性造成压抑,也有少数人把伤风败俗、挑战公德的行为作为“个性”标记,造成“个性”畸形生长。这两种误区,都错在偏离了人性的基点来对待个性。
【微博之论】
静者善思:现在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同化式教育,以考试成绩评价个人未来,显然不利于张扬个性。
没事道人:任何发展都是一种否定,一种扬弃。个性发展也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改造自身的自然属性为社会属性,否定自私任性的小我而为祖国栋梁的理性的大我,在不断否定中不断完善自我。
滦州赤冰:个性要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需要充足的水分——不断增长、日益丰富的知识素养;需要畅快呼吸的空气——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需要明媚的阳光——支持、赞扬、鼓励的目光带来的热情与动力;需要自身牢固的根基——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原则立场。
从善如登:个性当以道德为基本、以正义为前提、以法律为准则。
语论:个性成长,需在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共性下因人而异,个性成长重在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发展。
unclewang:这是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但张扬个性并不是标新立异,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准。
心语反思:共性寓于个性,个性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共性是个性在社会的集合。舍弃了个性,共性就趋于虚假;压制了个性,共性也就被扭曲。只有个性得到尊重,社会才会全面发展。
山谆:无论是张扬个性还是鼓励做螺丝钉,都要以服务社会和为人类带来希望为目的,张扬个性就是张扬年轻人的正义感与朝气。
维克黛:个性的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人意志力共同促成的。周遭有积极向上的氛围,个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则个性自然彰显。
淇县徐爱民:对青年人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吹毛求疵,给他们个性的保持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土壤。
旁观者言:“常态化服务”还需制度支撑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姚宏志
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志愿者工作规章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到“服务型”,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在许多城市兴起,并迅速向全国范围推广。在业已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
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先进性。一方面,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以把志愿者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有针对性地发展成党员,建立起党员和志愿者群体互动发展机制。
二是辐射性。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社会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的促进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党员志愿者工作还存在着活动多服务少、宣传多实效少、数量大质量少等三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员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当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推动这一工作,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志愿者工作规章制度。如建立党员志愿者个人档案,制定党员志愿者活动规则和行为规范,实行党员志愿者服务登记制度,把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对党员志愿者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度,等等。
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培养党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发挥党员专业才能的有效载体。为此,党员志愿者需要掌握服务对象情况,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群众生产生活每个角落。
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人民日报评论部)
抓落实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
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 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善于决策,体现了执政者的能力水平。但作为基层,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缺的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缺的不是决策者,而是落实者。抓落实,就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 从去年年初开始,茶陵县全面推进落实能力建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抓落实上比高低、见分晓、论英雄。通过一年的努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些难题得到破解:历时六年、牵涉2000多户近万名群众的水库移民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探索多年的“产业立县”战略,在培育建筑建材和有色金属两大支柱产业上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一个地方的落实能力,既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我们在抓落实中,始终把县级领导的带头落实摆在第一位。在工作落实的问题上,县级领导不仅仅是“裁判员”,更重要的是“运动员”。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做到“三多三少”:多下基层、多跑项目、多解难题,少开会、少应酬、少空谈。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县级领导工作调度大会,每位县级领导重点汇报抓项目、抓产业的落实情况,调度会由县委书记主持并点评,实行电视录播、全县通报,让干部群众了解县级领导,为加快发展干了些什么事,为基层、项目、企业解决过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全县40多名县级领导真切感受到抓落实不能追求表面政绩,不能搞“形象工程”,而是要靠“干货”来说话,靠扎扎实实的发展创业。 工作落实到没到位,有没有成效,不能搞自我感觉良好,也不能单由领导说了算。我们把这个话语权、裁判权交给群众。对此,我们建立了政风评议机制,去年召开两次政风评议大会,遴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城乡居民等各阶层500名代表,对全县87个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优化经济环境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测评,做到“五个当场”(当场测评、当场统票、当场排名、当场奖惩、当场表态整改),让全县各个部门和干部职工深刻懂得:落实,只有落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接纳和认可。 通过抓落实,走出“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必须以赏罚分明作为最终保障。如果落实跟不落实一个样,甚至那些狠抓落实的干部还可能得罪人、多做多错,那么落实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把抓落实的情况与干部任用、政绩考核挂钩。对那些埋头干事、不计得失的“推土机”式的干部,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对49名工作漂浮、落实不力的干部作出了降级、免职等相应的问责处理。这样做,就是要释放一个信号,干好干坏不一样;抓落实就有盼头、有地位,不抓落实,就没有市场,就尝不到“甜头”。 古人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不断在“落实”上做文章、下功夫,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人民日报议言广场:“个性”如何生长
新闻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希望青年人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个性?关于个性发展,又存在哪些困难和疑惑?
创造环境 善待个性
河南读者 雷泓霈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个性人才,基础工程是造就尊重个性、不媚俗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曾有一位“最怪的教授”陶愚川先生,与学术界同仁从无联系,甚至跟本校、本系的同事都不来往。但陶先生写的巨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一面世,就震动了学界。对于这样的“怪才”,学校领导颇开明,采取了最合适的方式来对待他,在专家楼里破格安排了一位年轻职工做他的邻居,每天去看看他是否需要帮助,使这位孤单老人得以安心治学。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个性就是“怪”、“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说个性的存在发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种宽容而善待个性的环境。多一点兼容并包,少一些求全责备,个性人才就能得到如鱼得水、才有所用的环境,有锋芒也不会受到打压和否定,而是受到保护和鼓励。这需要营造一种“重才、识才、育才”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也需要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的有力保障,有了这些土壤,个性才会生长,个性人才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个性的基点是人性
江苏读者 水木
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它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可以说,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在于,在环境的熏陶、生活的洗礼、世俗的磨练中,我们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守住人格空间中的那一块“自留地”。
如何发展个性,一万个人或许会给出一万种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还得回到人的自身上来。不管是全面发展还是个性发展,都是个人成长的需要。马克思这样说过,“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发展个性不能违背人的天性和社会良知。现实生活中,有应试教育、功利化教育等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对学生自然个性造成压抑,也有少数人把伤风败俗、挑战公德的行为作为“个性”标记,造成“个性”畸形生长。这两种误区,都错在偏离了人性的基点来对待个性。
【微博之论】
静者善思:现在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同化式教育,以考试成绩评价个人未来,显然不利于张扬个性。
没事道人:任何发展都是一种否定,一种扬弃。个性发展也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改造自身的自然属性为社会属性,否定自私任性的小我而为祖国栋梁的理性的大我,在不断否定中不断完善自我。
滦州赤冰:个性要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需要充足的水分——不断增长、日益丰富的知识素养;需要畅快呼吸的空气——包容、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需要明媚的阳光——支持、赞扬、鼓励的目光带来的热情与动力;需要自身牢固的根基——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原则立场。
从善如登:个性当以道德为基本、以正义为前提、以法律为准则。
语论:个性成长,需在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共性下因人而异,个性成长重在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发展。
unclewang:这是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但张扬个性并不是标新立异,要以正确价值观为基准。
心语反思:共性寓于个性,个性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共性是个性在社会的集合。舍弃了个性,共性就趋于虚假;压制了个性,共性也就被扭曲。只有个性得到尊重,社会才会全面发展。
山谆:无论是张扬个性还是鼓励做螺丝钉,都要以服务社会和为人类带来希望为目的,张扬个性就是张扬年轻人的正义感与朝气。
维克黛:个性的发展,是由环境和个人意志力共同促成的。周遭有积极向上的氛围,个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则个性自然彰显。
淇县徐爱民:对青年人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吹毛求疵,给他们个性的保持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土壤。
旁观者言:“常态化服务”还需制度支撑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姚宏志
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志愿者工作规章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到“服务型”,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在许多城市兴起,并迅速向全国范围推广。在业已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志愿者服务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
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是先进性。一方面,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通过该活动可以把志愿者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有针对性地发展成党员,建立起党员和志愿者群体互动发展机制。
二是辐射性。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社会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的促进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党员志愿者工作还存在着活动多服务少、宣传多实效少、数量大质量少等三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员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当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推动这一工作,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志愿者工作规章制度。如建立党员志愿者个人档案,制定党员志愿者活动规则和行为规范,实行党员志愿者服务登记制度,把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选先进、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对党员志愿者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制度,等等。
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培养党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发挥党员专业才能的有效载体。为此,党员志愿者需要掌握服务对象情况,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群众生产生活每个角落。
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人民日报评论部)
抓落实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
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 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善于决策,体现了执政者的能力水平。但作为基层,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缺的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缺的不是决策者,而是落实者。抓落实,就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 从去年年初开始,茶陵县全面推进落实能力建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抓落实上比高低、见分晓、论英雄。通过一年的努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些难题得到破解:历时六年、牵涉2000多户近万名群众的水库移民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探索多年的“产业立县”战略,在培育建筑建材和有色金属两大支柱产业上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一个地方的落实能力,既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我们在抓落实中,始终把县级领导的带头落实摆在第一位。在工作落实的问题上,县级领导不仅仅是“裁判员”,更重要的是“运动员”。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做到“三多三少”:多下基层、多跑项目、多解难题,少开会、少应酬、少空谈。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县级领导工作调度大会,每位县级领导重点汇报抓项目、抓产业的落实情况,调度会由县委书记主持并点评,实行电视录播、全县通报,让干部群众了解县级领导,为加快发展干了些什么事,为基层、项目、企业解决过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全县40多名县级领导真切感受到抓落实不能追求表面政绩,不能搞“形象工程”,而是要靠“干货”来说话,靠扎扎实实的发展创业。 工作落实到没到位,有没有成效,不能搞自我感觉良好,也不能单由领导说了算。我们把这个话语权、裁判权交给群众。对此,我们建立了政风评议机制,去年召开两次政风评议大会,遴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城乡居民等各阶层500名代表,对全县87个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优化经济环境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测评,做到“五个当场”(当场测评、当场统票、当场排名、当场奖惩、当场表态整改),让全县各个部门和干部职工深刻懂得:落实,只有落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接纳和认可。 通过抓落实,走出“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必须以赏罚分明作为最终保障。如果落实跟不落实一个样,甚至那些狠抓落实的干部还可能得罪人、多做多错,那么落实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把抓落实的情况与干部任用、政绩考核挂钩。对那些埋头干事、不计得失的“推土机”式的干部,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对49名工作漂浮、落实不力的干部作出了降级、免职等相应的问责处理。这样做,就是要释放一个信号,干好干坏不一样;抓落实就有盼头、有地位,不抓落实,就没有市场,就尝不到“甜头”。 古人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不断在“落实”上做文章、下功夫,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