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篇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1500字左右 要从心理学角度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展开全部
从电影《爱德华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疗
一、“爱德华大夫”基本情况分析
影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治疗一位患有失忆症和犯罪情结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恋,最后水落石出,终成眷属。以下是对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来是一位医科生,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当过航空兵。他驻扎在康比利山的时候写信给爱德华大夫,想让爱德华大夫治疗他在空难后留下的神经紧张。
当时爱德华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请JB同去滑雪。他们经过纽约,还举行了一场午餐宴会。然后到了这个山谷,在滑雪时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声巨响后倒下。
JB童年时曾经因为滑梯事故直接导致自己弟弟的死亡,从此在心里留下犯罪情结。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时为这个虚构的事实感到痛苦和内疚。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JB童年时的犯罪情结导致他觉得是自己在滑雪时害死了爱德华大夫。他感到内疚和害怕,为了“掩盖”犯罪的事实,他实行自我催眠,把自己当成爱德华大夫,去新的医院履行院长的职责。
虽然JB“化身”为爱德华大夫,然而对现状感到迷惑和恐惧。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爱德华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时,出于犯罪情结的困扰,JB对一切白色的有竖条纹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呼吸急促,喃喃自语,神情紧张,严重时会昏厥。在一位病人发生意外之后,JB在赶到手术现场时又被犯罪情结困扰,觉得内疚和焦虑,最后昏厥。
彼得森大夫发现了JB的异常,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试图唤醒JB的记忆。在彼得森大夫的帮助下,JB艰难地回忆起一些片段,最后终于想起所有事情,解开了自己的犯罪情结。
通过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
1.影片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在影片开头有几段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
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现代科学用于治疗心理的情绪情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只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结一旦被揭开并解释,那些症状和迷惑就会消逝……引人错乱的魔鬼将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2.我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看完本片以后,我结合过去学过的精神分析知识,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如下理解。
(1)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2)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例:
“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但其实只是小孩子的一场恶梦。”——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对自己的病人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
(3)一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释。
(4)当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后,患者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不再焦虑,其症状会逐渐消失。
例:
“当你弄明白为什么会做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并且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那么你的症状就会消失了。”彼得森大夫对她的女病人这么说。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科学的方法论
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治疗男主角JB的犯罪情结和失忆症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收集信息并做出推论的过程。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情绪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对于自己的记忆的表述,对于梦境的表述等。
在收集这些信息之后,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患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让患者明白自己的幻觉和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收集信息的方法
(1)劝说患者对分析者充分信任
(2)要求患者随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3)要求患者说出过去是否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事情
例:
在帝国大厦的房间里,彼得森大夫让JB躺在床上,自己则坐在床边引导对方回忆往事。
彼得森大夫: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的童年过得快乐吗?
JB:我觉得很痛苦,但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没用的……(准备坐起来)
彼:(制止JB)你小的时候有妈妈,爸爸,还有一些朋友,对不对?
JB:也许是吧。说不定还有一个老婆呢。算了,我的记忆被堵死了……
彼:……我接下来要问你一些医学上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棕色的东西就感到焦虑,那是为什么?
JB:那要看他过去的经历……
彼:很显然你是一个大夫。
JB:也许是吧,我是一个X大夫。
彼:如果你能记起一丁点东西,那就能扩散回忆起更多的东西。
JB:不,一点也想不起来。(坐起来)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
彼:什么逻辑关系?
JB:我是谁?爱德华大夫是谁?(拿起报纸来读)那个假设的病人和爱德华大夫离开康比利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他们……
彼:你怎么知道你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
JB:我知道如果我要查证,我就一定不会去爱德华大夫那儿——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死了呢?难道我当时和他在一起吗?
彼:你当时在哪里?
JB:我不记得了。从逻辑上来讲,我知道我肯定在场,而且还知道尸体在哪里。尸体被藏起来了,可能是我……
彼:(做出结论)也就是说这两天你都处在幻觉之中。你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持认为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你知道这其实是怎么回事,犯罪情结使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犯罪情结必须追溯到你童年的记忆。
JB:我觉得你也疯了,这和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只要解决了名字的问题就会有进展了。(其实JB在逃避回忆童年,因为他的确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为何又断定这些事情与童年无关呢)
彼:(继续推理)警方的公告中没有你的名字……说明爱德华大夫的病号花名册中没有你。(发现JB手上的伤疤)你的手怎么了?你一定经历过事故!在哪里发生的?你的手当时怎么了?过去六个月你有做过手术吗?皮肤三级烧伤……你的手曾经烧伤!在哪里烧伤的?想一想!(反复追问)
JB:(高度紧张,眼睛紧盯伤口,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手受伤……火烧着我的手……(突然又冷静下来)
彼:你还好吧?
JB:刚才怎么了?
彼:你的手受伤这一件事没有办法引起你过去的回忆。事情的开端究竟在哪里,没有头绪。
(在这一番谈话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过去是一位医生,他未必害死了爱德华大夫,只是出于犯罪情结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爱德华大夫,这种幻觉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记忆,并且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4)观察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询问患者为什么对这些事物如此敏感
例:
彼得森大夫和JB来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间里,JB对白色竖条纹的床单产生恐惧。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她回想起之前也有类似的东西使JB感到紧张:手术室白色的床单,白色的长袍等。她立即追问JB想起了什么,要求JB看着床单。JB因为过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为获得新线索而感到高兴。
(可见精神分析学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患者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从而追踪这一刺激物对于患者的意义)
(5)要求患者说出自己的梦境,并且越详细越好
例:
艾力克斯大夫和彼得森大夫一样要求JB信任和依赖医生,他对JB说:“只要你想起什么都对我说,不管你想起的是什么,你要不停地和我说话。”
JB:“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艾:“那你有没有梦到什么?”
JB:“……有。”
艾:“你梦到什么了?”
JB:“我不相信梦……”
艾:“你不相信梦,被犯罪情结困扰,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你需要我帮你……把你的梦境告诉我,我来帮你解释,这样就能解开你的谜团。你是谁,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这些谜团都在你的潜意识里呈现。但是你并不想知道,人们总是不想知道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会让他们生病,这样反而让他们真的病了。
“现在,我们从你的梦入手,梦可以告诉你你想隐藏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隐藏这些事情。分析梦境的人要检查这些杂乱无章的梦境,把混乱的碎片拼起来,最后找出事实的真相。”
(6)对于失忆的患者,分析者会要求患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景,从而刺激患者的记忆,使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例:
彼得森大夫与JB离开旅馆来到中央车站。彼得森大夫认为JB如果当时的确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从康比利山区出来的话,一定经过这个车站,那么JB一定听过爱德华大夫买票时说过去哪里。于是彼得森大夫要求JB去买票,当售票员问他去哪里的时候,他要说出当时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方——一个他现在想不起来的地方。
彼得森大夫这么对JB说:“当你走到售票窗时,尽量放松,尽量想起爱德华大夫当时是怎么说的,然后你也说同样的话,要两张同样的票。”
在排队的过程中JB高度焦虑,他呼吸急促,几乎要逃跑。彼得森在他耳边强调:“当他问你去哪里,你就说出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名!”
当这个买票的情景终于发生时,JB想起了“罗马”,彼得森大夫马上对售票员说出一个相近的地名,买到两张车票。这时JB因为高度焦虑的中止而几乎瘫软。
(7)为了让患者想起更多的过去的事情,酌量对患者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
例: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彼得森大夫为了治疗一位有犯罪情结的患者,和“爱德华大夫”(即JB)商量是否有必要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以使患者尽早想起童年发生过的事情。
一、“爱德华大夫”基本情况分析
影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治疗一位患有失忆症和犯罪情结的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恋,最后水落石出,终成眷属。以下是对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来是一位医科生,曾经在部队服役时当过航空兵。他驻扎在康比利山的时候写信给爱德华大夫,想让爱德华大夫治疗他在空难后留下的神经紧张。
当时爱德华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请JB同去滑雪。他们经过纽约,还举行了一场午餐宴会。然后到了这个山谷,在滑雪时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声巨响后倒下。
JB童年时曾经因为滑梯事故直接导致自己弟弟的死亡,从此在心里留下犯罪情结。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时为这个虚构的事实感到痛苦和内疚。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JB童年时的犯罪情结导致他觉得是自己在滑雪时害死了爱德华大夫。他感到内疚和害怕,为了“掩盖”犯罪的事实,他实行自我催眠,把自己当成爱德华大夫,去新的医院履行院长的职责。
虽然JB“化身”为爱德华大夫,然而对现状感到迷惑和恐惧。他不记得自己是谁,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知道爱德华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时,出于犯罪情结的困扰,JB对一切白色的有竖条纹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和焦虑,表现为呼吸急促,喃喃自语,神情紧张,严重时会昏厥。在一位病人发生意外之后,JB在赶到手术现场时又被犯罪情结困扰,觉得内疚和焦虑,最后昏厥。
彼得森大夫发现了JB的异常,然后运用精神分析疗法试图唤醒JB的记忆。在彼得森大夫的帮助下,JB艰难地回忆起一些片段,最后终于想起所有事情,解开了自己的犯罪情结。
通过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对JB的治疗,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关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论
1.影片中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在影片开头有几段对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原文及本人的翻译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du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
我们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现代科学用于治疗心理的情绪情感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只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结一旦被揭开并解释,那些症状和迷惑就会消逝……引人错乱的魔鬼将被逐出人类的灵魂。
2.我对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看完本片以后,我结合过去学过的精神分析知识,对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如下理解。
(1)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2)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例:
“人们有时候会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内疚,这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小孩子总是希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不喜欢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发生了,他们又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这就是犯罪情结,但其实只是小孩子的一场恶梦。”——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对自己的病人解释什么是犯罪情结。
(3)一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释。
(4)当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后,患者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不再焦虑,其症状会逐渐消失。
例:
“当你弄明白为什么会做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并且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那么你的症状就会消失了。”彼得森大夫对她的女病人这么说。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科学的方法论
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治疗男主角JB的犯罪情结和失忆症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收集信息并做出推论的过程。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情绪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对于自己的记忆的表述,对于梦境的表述等。
在收集这些信息之后,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患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让患者明白自己的幻觉和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收集信息的方法
(1)劝说患者对分析者充分信任
(2)要求患者随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3)要求患者说出过去是否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事情
例:
在帝国大厦的房间里,彼得森大夫让JB躺在床上,自己则坐在床边引导对方回忆往事。
彼得森大夫:回忆一下你的童年,你的童年过得快乐吗?
JB:我觉得很痛苦,但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没用的……(准备坐起来)
彼:(制止JB)你小的时候有妈妈,爸爸,还有一些朋友,对不对?
JB:也许是吧。说不定还有一个老婆呢。算了,我的记忆被堵死了……
彼:……我接下来要问你一些医学上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看见棕色的东西就感到焦虑,那是为什么?
JB:那要看他过去的经历……
彼:很显然你是一个大夫。
JB:也许是吧,我是一个X大夫。
彼:如果你能记起一丁点东西,那就能扩散回忆起更多的东西。
JB:不,一点也想不起来。(坐起来)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关系。
彼:什么逻辑关系?
JB:我是谁?爱德华大夫是谁?(拿起报纸来读)那个假设的病人和爱德华大夫离开康比利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他们……
彼:你怎么知道你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
JB:我知道如果我要查证,我就一定不会去爱德华大夫那儿——因为我知道他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我会知道他死了呢?难道我当时和他在一起吗?
彼:你当时在哪里?
JB:我不记得了。从逻辑上来讲,我知道我肯定在场,而且还知道尸体在哪里。尸体被藏起来了,可能是我……
彼:(做出结论)也就是说这两天你都处在幻觉之中。你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坚持认为自己杀了爱德华大夫。你知道这其实是怎么回事,犯罪情结使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犯罪情结必须追溯到你童年的记忆。
JB:我觉得你也疯了,这和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只要解决了名字的问题就会有进展了。(其实JB在逃避回忆童年,因为他的确不记得过去的所有事情,为何又断定这些事情与童年无关呢)
彼:(继续推理)警方的公告中没有你的名字……说明爱德华大夫的病号花名册中没有你。(发现JB手上的伤疤)你的手怎么了?你一定经历过事故!在哪里发生的?你的手当时怎么了?过去六个月你有做过手术吗?皮肤三级烧伤……你的手曾经烧伤!在哪里烧伤的?想一想!(反复追问)
JB:(高度紧张,眼睛紧盯伤口,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手受伤……火烧着我的手……(突然又冷静下来)
彼:你还好吧?
JB:刚才怎么了?
彼:你的手受伤这一件事没有办法引起你过去的回忆。事情的开端究竟在哪里,没有头绪。
(在这一番谈话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过去是一位医生,他未必害死了爱德华大夫,只是出于犯罪情结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爱德华大夫,这种幻觉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记忆,并且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4)观察患者是否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询问患者为什么对这些事物如此敏感
例:
彼得森大夫和JB来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间里,JB对白色竖条纹的床单产生恐惧。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她回想起之前也有类似的东西使JB感到紧张:手术室白色的床单,白色的长袍等。她立即追问JB想起了什么,要求JB看着床单。JB因为过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为获得新线索而感到高兴。
(可见精神分析学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患者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从而追踪这一刺激物对于患者的意义)
(5)要求患者说出自己的梦境,并且越详细越好
例:
艾力克斯大夫和彼得森大夫一样要求JB信任和依赖医生,他对JB说:“只要你想起什么都对我说,不管你想起的是什么,你要不停地和我说话。”
JB:“我什么也想不起来。”
艾:“那你有没有梦到什么?”
JB:“……有。”
艾:“你梦到什么了?”
JB:“我不相信梦……”
艾:“你不相信梦,被犯罪情结困扰,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你需要我帮你……把你的梦境告诉我,我来帮你解释,这样就能解开你的谜团。你是谁,你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这些谜团都在你的潜意识里呈现。但是你并不想知道,人们总是不想知道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会让他们生病,这样反而让他们真的病了。
“现在,我们从你的梦入手,梦可以告诉你你想隐藏什么,还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隐藏这些事情。分析梦境的人要检查这些杂乱无章的梦境,把混乱的碎片拼起来,最后找出事实的真相。”
(6)对于失忆的患者,分析者会要求患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景,从而刺激患者的记忆,使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例:
彼得森大夫与JB离开旅馆来到中央车站。彼得森大夫认为JB如果当时的确和爱德华大夫在一起从康比利山区出来的话,一定经过这个车站,那么JB一定听过爱德华大夫买票时说过去哪里。于是彼得森大夫要求JB去买票,当售票员问他去哪里的时候,他要说出当时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方——一个他现在想不起来的地方。
彼得森大夫这么对JB说:“当你走到售票窗时,尽量放松,尽量想起爱德华大夫当时是怎么说的,然后你也说同样的话,要两张同样的票。”
在排队的过程中JB高度焦虑,他呼吸急促,几乎要逃跑。彼得森在他耳边强调:“当他问你去哪里,你就说出爱德华大夫说过的地名!”
当这个买票的情景终于发生时,JB想起了“罗马”,彼得森大夫马上对售票员说出一个相近的地名,买到两张车票。这时JB因为高度焦虑的中止而几乎瘫软。
(7)为了让患者想起更多的过去的事情,酌量对患者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
例: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彼得森大夫为了治疗一位有犯罪情结的患者,和“爱德华大夫”(即JB)商量是否有必要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以使患者尽早想起童年发生过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心理游戏
DAVID FINCHER是个出了名无视观众智商的导演。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 》,他挖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坑,大家就跟着往下跳,并且跳得心甘情愿,跳得乐此不疲。每次当你兴奋得以为你已然通晓了真相,他又来个180度的大反转,猛地给你一闷棍,一脸的坏笑:"你丫还嫩了点"。最难得的是为了那恍然大悟后的惊喜,观众们竟也期待着被涮。不过这部《the game》确实有些马失前蹄。
尝试着理解编剧的思路,大概是想要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NICK亲眼见证了父亲的死亡,潜意识里一直隐现着童年时父亲自杀的阴影。这个童年时阴霾的记忆影响了NICK的婚姻关系,兄弟情谊,还有行事风格,弟弟想要帮他走出来,便雇请了某个神通广大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组织布下了这天罗地网。
首先容我来感叹一下这个CRS组织的神机妙算。设置的一道道未卜先知的关卡不算,单说那最后的一跳,一栋大楼四个方向,他怎么就掐算得出尼克会从那个角度扑出来,不偏不倚砸得恰到好处,岂一个精准了得。那么小的一个气垫,他又是怎么得知风朝哪一个方向吹,稍有差池,我们亲爱的NICK就不知被斜抛到哪去了,真是如有神助,活见鬼了。
再说精神承受能力的问题,这帮家伙尺度未免也太大了吧,电梯事故,被丢到墨西哥这些不在话下,把人反锁在车里丢进大海,他们就料定了NICK会那么冷静,还会随身携带个门把手,简直就是魔术师玩水底逃生,堪称骨灰级别的恶作剧。感慨NICK的和善,换作是我,如果有人放个图钉在你椅子上,等你破口大骂的时候跳出来喊“SURPISE!”,早就毫不犹豫的还他精准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折服于那些恶作剧的想象力。中西美术的张勇老师曾给我们炫耀当年的经历。一早醒来,发现校园的树上挂了一圈的自行车,那叫一个飞扬跋扈放肆的青春。想想现在,想象力的匮乏,恶作剧都不上档次。
故事很多情节设置的令人费解,逻辑上也值得商榷。硬生生的把那些突兀的戏码砸给了来不及反应的观众。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制造不可能的,再离奇的情节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主题而言,应该是想表达圣经里的那句话,“我之前是盲的,现在我能看清一切”,这原应是一场对迷失灵魂的救赎。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是比较作,有些值得挖掘的东西表现得相当肤浅,比如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父亲对NICK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悬疑背后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但是电影的展开把这些可能性都抹杀了,编剧暗含了一个逻辑即无论过程怎样,只要最后的最后尼克纵身一跳,只是简单的重现父亲当年的情境,那么一切都能迎刃而解,NICK就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多么天真浪漫的想法阿。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精神创伤都与童年遭遇有关,生命的初期最深的烙印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基因也好,性格也好,这种影响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人格铸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是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NICK的成年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分离、磨难和冷漠,关于父亲最后的画面总是不时地在脑海里“情境再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当然,这种再现并不是主观愿意的,它是一个潜意识过程。 在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再现当年的创伤,以期创造机会修复它。然而这种企图往往是无效的,它不仅不能真正有意义地修复创伤,反而使人不断地再经历创伤。
事实上,不仅要经由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状,在精神分析中,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除掉在长期生活中铸就的铜墙铁壁般的自我防御体系,然后轻装上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而影片中根本就没有解开关于父亲的那个结,NICK曾试图向女管家探询,可也只是不尴不尬,不生不熟的轻描淡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步父亲的后尘,正说明了他还没有解开那个结。莫名其妙大团圆的结局,是庆祝他终于找到了祸首,还是庆祝他的大难不死?他真的被救赎了吗?他果真重生了吗?刻意的让主角复活,导演一定很得意“看,你的死也是被我算计好了的。”死也由不得你,这种复活在我看来更有一番悲凉。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的狗尾续貂,这部影片给人的思考也许会更深沉。
其实这个片子给我最深的感慨是“信任”二字。当你连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无法相信,当你一无所有,当你无力抗争,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呢?
在海底最危急的时刻,NICK倏忽间的冷静,他告诉自己“it’s just a game”是的,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JUST A GAME……
另外我想补充,lz 你是心理专业的?~?我今年11月份就要报考 心理咨询师2级了
呵呵,其实,你可以自己多看看,我认为心理学真是很有趣,需要我多推荐几部 心理电影的话,就留言,
谢谢
DAVID FINCHER是个出了名无视观众智商的导演。从《七宗罪》到《搏击俱乐部 》,他挖了大大小小无数个坑,大家就跟着往下跳,并且跳得心甘情愿,跳得乐此不疲。每次当你兴奋得以为你已然通晓了真相,他又来个180度的大反转,猛地给你一闷棍,一脸的坏笑:"你丫还嫩了点"。最难得的是为了那恍然大悟后的惊喜,观众们竟也期待着被涮。不过这部《the game》确实有些马失前蹄。
尝试着理解编剧的思路,大概是想要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NICK亲眼见证了父亲的死亡,潜意识里一直隐现着童年时父亲自杀的阴影。这个童年时阴霾的记忆影响了NICK的婚姻关系,兄弟情谊,还有行事风格,弟弟想要帮他走出来,便雇请了某个神通广大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的组织布下了这天罗地网。
首先容我来感叹一下这个CRS组织的神机妙算。设置的一道道未卜先知的关卡不算,单说那最后的一跳,一栋大楼四个方向,他怎么就掐算得出尼克会从那个角度扑出来,不偏不倚砸得恰到好处,岂一个精准了得。那么小的一个气垫,他又是怎么得知风朝哪一个方向吹,稍有差池,我们亲爱的NICK就不知被斜抛到哪去了,真是如有神助,活见鬼了。
再说精神承受能力的问题,这帮家伙尺度未免也太大了吧,电梯事故,被丢到墨西哥这些不在话下,把人反锁在车里丢进大海,他们就料定了NICK会那么冷静,还会随身携带个门把手,简直就是魔术师玩水底逃生,堪称骨灰级别的恶作剧。感慨NICK的和善,换作是我,如果有人放个图钉在你椅子上,等你破口大骂的时候跳出来喊“SURPISE!”,早就毫不犹豫的还他精准的一拳。另一方面,你不得不折服于那些恶作剧的想象力。中西美术的张勇老师曾给我们炫耀当年的经历。一早醒来,发现校园的树上挂了一圈的自行车,那叫一个飞扬跋扈放肆的青春。想想现在,想象力的匮乏,恶作剧都不上档次。
故事很多情节设置的令人费解,逻辑上也值得商榷。硬生生的把那些突兀的戏码砸给了来不及反应的观众。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制造不可能的,再离奇的情节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就主题而言,应该是想表达圣经里的那句话,“我之前是盲的,现在我能看清一切”,这原应是一场对迷失灵魂的救赎。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是比较作,有些值得挖掘的东西表现得相当肤浅,比如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父亲对NICK的影响,都可以成为悬疑背后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但是电影的展开把这些可能性都抹杀了,编剧暗含了一个逻辑即无论过程怎样,只要最后的最后尼克纵身一跳,只是简单的重现父亲当年的情境,那么一切都能迎刃而解,NICK就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多么天真浪漫的想法阿。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精神创伤都与童年遭遇有关,生命的初期最深的烙印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基因也好,性格也好,这种影响都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人格铸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所形成的诸多模式中而浑然不觉。或者为童年所丧失的所缺乏的需要的满足所牵制而精疲力竭。表面上看来我们是自由的,实际上我们总在相似的情景中,不自觉地经历着同样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NICK的成年生活中不断地遭遇分离、磨难和冷漠,关于父亲最后的画面总是不时地在脑海里“情境再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作“强迫性重复”,当然,这种再现并不是主观愿意的,它是一个潜意识过程。 在他的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再现当年的创伤,以期创造机会修复它。然而这种企图往往是无效的,它不仅不能真正有意义地修复创伤,反而使人不断地再经历创伤。
事实上,不仅要经由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症状,在精神分析中,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深层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卸除掉在长期生活中铸就的铜墙铁壁般的自我防御体系,然后轻装上阵,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之境。而影片中根本就没有解开关于父亲的那个结,NICK曾试图向女管家探询,可也只是不尴不尬,不生不熟的轻描淡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步父亲的后尘,正说明了他还没有解开那个结。莫名其妙大团圆的结局,是庆祝他终于找到了祸首,还是庆祝他的大难不死?他真的被救赎了吗?他果真重生了吗?刻意的让主角复活,导演一定很得意“看,你的死也是被我算计好了的。”死也由不得你,这种复活在我看来更有一番悲凉。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的狗尾续貂,这部影片给人的思考也许会更深沉。
其实这个片子给我最深的感慨是“信任”二字。当你连自己眼睛看到的都无法相信,当你一无所有,当你无力抗争,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想到的会是谁呢?
在海底最危急的时刻,NICK倏忽间的冷静,他告诉自己“it’s just a game”是的,一切的一切,最后的最后,JUST A GAME……
另外我想补充,lz 你是心理专业的?~?我今年11月份就要报考 心理咨询师2级了
呵呵,其实,你可以自己多看看,我认为心理学真是很有趣,需要我多推荐几部 心理电影的话,就留言,
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青岛学院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