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各时代的电视电影?最好详细点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纵观苏联电影史,表现二战题材的电影创作经历了几个高潮。战争期间拍摄的《区委书记》《虹》《她为祖国而战》等准确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主要情绪: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达了苏联人民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具有的崇高的斗志和敢于牺牲自己战胜敌人的勇气。战后年代拍摄的这类电影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情节内容是表现战争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苏联电影创作的新浪潮。这些影片通过对战争时期单个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对全人类的危害。这一时期走上银幕的,从精神和哲学方面进行研究的“没有战争的战争”片在后来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7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既有表现战争进程的诗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现局部战争的影片,如《他们为祖国而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这些影片中表现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坚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后俄罗斯拍摄的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强调的是反战思想,如《布谷鸟》等。也有继承苏联战争片优秀传统,表现苏军战士奋勇抗敌,英勇牺牲的影片《星》。而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拍摄的新的影视作品更有新的视点,不仅触及到以前没有或者不能触及的领域,还表现了战争中发生的巨大悲剧事件,如《护卫舰PQ-17》《受军纪处罚的人》等。去年拍摄的影片《自己人》通过三个被德军俘获又逃跑的红军展示在他们逃亡时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新浪潮电影表现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文艺政策的松动和创作空间的相对自由。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描写战争题材的影片无论在人物的设置上,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具有相当的创新。这些作品中,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过他们在战争中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苦难遭遇和顽强斗志,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感受再现了战争的全过程,再现了苏联人所经历的苦难。而对人物形象,对战争处境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又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观众。它们不仅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列入了世界电影史册。
构成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国观众熟悉的《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飞》(1959,导演卡拉托佐夫)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心里受到创伤,跌倒又重新站了起来的普通女孩子维罗尼卡的命运。并非出类拔萃的维罗尼卡出现在银幕上,与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创作上的一个突破。维罗尼卡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骗,爱幻想又不切实际,视野不够宽,精神境界不够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她经受不住生活的严峻打击,在困难面前丧失立场,被男友的兄弟马尔克诱惑,背叛了自己深爱的鲍利斯。当她得知马尔克的虚伪自私后,又离开他,几乎走上绝望的道路。最后她还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间。
影片通过维罗尼卡从充满爱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难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复生的勇气,重新回到人民中间的整个心路历程,概括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在敌人的打击下没有倒下,而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影片的新颖之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还有造型处理和表现手法的刻意创新,以及含有诗意的叙事描写。影片以情节剧形式结构,通过散文式的描写,再现了富含诗意的气氛。而诗意的体现,不仅仅通过隐喻、象征、比喻等手法,它贯穿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之中。而作者所开创的新的表现手法,摄影师用手提摄影机,以“情绪摄影”理念拍摄的“送行”一场戏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断。在此作者从不同的视点:维罗尼卡的视点、鲍利斯的视点和观众的视点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紧张的心态及维罗尼卡未看到鲍利斯后的沮丧等复杂的心绪,深深吸引着观众,使其融入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一样。而鲍利斯中弹倒下时白桦林的旋转镜头和他牺牲前对婚礼的憧憬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精彩片断。影片以主人公命运的概括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揭示了战争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题。
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则表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普通士兵的命运。影片通过主人公行为动作突出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的顽强性格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迈精神。这也是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则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亲途中的所遇和所为表现了俄罗斯士兵的美好心灵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俄罗斯才经受住了战争的艰难考验。
全景电影再现的战争进程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全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它经历了从退却、逃亡、坚守、反攻到最后胜利的整个过程。前苏联电影《解放》在再现战争的进程方面情节内容丰富,表现场面广阔,成为表现二战题材的规模最大的史诗片。与它相类似的还有表现列宁格勒围困的《围困》和表现保卫莫斯科的《莫斯科保卫战》。
《解放》描写从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个战争进程。整部影片由5个影片构成。《弧形火力》描写库尔斯克战役;《突破》表现强渡德聂伯河,解放基辅;《主攻方向》再现1944年夏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希特勒中央战线的全面崩溃;最后的两部影片是对攻克柏林的再现。
影片在情节内容的建构上没有局限在前线活动的范围之内,而是涉及到了欧洲国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对谋杀希特勒的描写,也有对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现。作者运用广阔的历史素材,将历史事件同惨烈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使观众看到了这场战争广阔的历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现这一历史事件时,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见,不予简化战争的形象。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剧中人物相结合,使历史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达到了统一融合。片中既有军事领导,又有同敌人进行厮杀战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每个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级指挥员的独立作用。正是这些忘我牺牲、满腔热忱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影片中,无论是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线和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识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战争中的职责,而且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员乌里扬诺夫塑造了伟大战略家朱可夫元帅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乌里扬诺夫出色再现了朱可夫善于在极端绝望、极端危险的状况下总能找到出路,从而通向胜利的战略思想。
影片艺术地将历史文献和诗史般的叙事,将对日常生活的速写和对宏伟的战斗场面的描写综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现地域广。片中既有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部,盟军司令部的大本营,也有苏军将帅的指挥点。地域上既有战争年代的莫斯科,也有伦敦、柏林,还有华沙。影片中表现的重要的战斗或战役既有普洛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大战,强渡德聂伯河,还有坦克穿过白俄罗斯的沼泽地和攻克柏林的战斗。这一切表现的既准确,又有规模,真正体现了抗击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影片在再现战斗场面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进攻的艰难、强渡德聂伯河的可怕,以及为夺取立足点而进行的肉搏战的真实。影片中的几个场景:朱可夫元帅亲临前线视察研究坦克穿过沼泽地的场面,强渡德聂伯河时的惨烈场面,以及苏军攻入柏林后在被水淹的地铁里抢救妇女儿童,牺牲自己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影片的这些成就是导演的宏伟构思,也是摄影师才华的体现。作者运用现代电影的一切可能使银幕再现的事件真实可信。片中坦克集中进攻时的急速前进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而13号坦克更为快速的进攻动作开始是在并行前进的摄影车上拍摄的,而在终点高潮时刻的最为激烈紧张的战斗则是透过坦克的望孔,从坦克手的视点拍摄的,从而使观众感到战斗的真实,如同亲自加入了斗争一样。
《解放》在许多国家上映,评论指出,这不仅是一部表现二战全景的诗史影片,还为表现前苏联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提供了广阔的画面。
局部战争塑造的士兵群像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由大的战役构成,还是由无数小的战斗汇集而成的。在表现局部战斗方面,苏联电影有很好的传统,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雪》《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这些影片大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其中通过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战斗再现了前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伟大牺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达尔丘克根据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是这类影片的优秀之作。影片通过一支后撤军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前苏联人民建立的伟大而永久的功绩,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宽阔、英勇奋战的前苏联士兵群像。
影片开始,作者便把观众带入沉重的气氛之中。炎热的酷暑,在晒得发紫的草原上,一支装束不太整齐的队伍在行进,他们就是战争初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步兵38团的后撤人员。作者在此以独特而富有立体感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军队撤退时的沉重心态。银幕上是一双双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没有任何音乐,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脚步声。随后发生的战斗,炮弹落下炸开的弹坑和炸起的飞土等,都因造型语言而格外突出。
战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对士兵们来说,战地就是自己的战壕,是自己进行射击的区域。在广阔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掩护的平原上,战壕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对战壕的详细描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战斗开始前,战士们用小铁锹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战壕。他们把石子拣出来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战斗打响之前,在射出第一颗子弹之前,他们在挖好的战壕里将弹盘和水壶靠在壕壁上,倒换着双脚,尽量使自己呆得稳固一点,以迎战敌人的打击。
战斗场面也表现得极为壮观而惨烈。银幕上是充满热浪和焦糊味的空气,是被炸弹炸裂,被太阳晒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发出的炮弹飞驰而过时的咝咝声。在这个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间里,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他们用生命保护着每一寸土地,用鲜血保护着身后的祖国。在死亡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可怕战斗中,他们保持了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难以接受的紧张搏斗的喘息空间,不乏开开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缓和紧张气氛。他们谈女人,谈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动作以及心理状态是那么自然而可信,从而成为影片中最丰满的个性人物。即使他说话过多,有时会令人厌烦,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影片通过这些士兵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苏联人民建立功绩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满了悲剧成分。尤其是吉洪诺夫扮演的被严重震聋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愤怒而绝望地叫喊,试图爬出战壕,加入冲锋队的行列的镜头更显悲烈,引起人们的极度同情。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现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这些士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表现局部战争的优秀影片还有著名导演罗斯托茨基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如果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表现的是战争的主体,真正的士兵的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却是本该与战争无缘的姑娘们的悲剧命运。影片讲述驻守在某小车站上的5位女高射机枪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领导下同16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魔鬼的冲突和斗争。
高射机枪的班长丽达夜里回家看望儿子归来的路上,发现森林里有3个德国鬼子。于是瓦斯科夫带着包括丽达在内的5个女战士去消灭敌人。结果敌人不是3个,而是10多个。于是便派丽扎回驻地搬兵。不料丽扎陷入沼泽。剩余5人便同敌人展开周旋。战斗中,4个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敌人杀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冲进敌人的巢穴,将他们一举俘获。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这个小小的局部战争中的行为表现,仔细分析了她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进而揭示了她们各人的性格特点。这几个姑娘性格、气质、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加丽亚年龄最小,将军的女儿冉尼亚开朗漂亮,班长丽达认真谨慎,明斯克来的大学生索尼亚不爱说话,而丽扎不久前还只是个农村姑娘。保卫祖国,抗击敌人的决心使她们走到了一起。
她们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怀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欢乐甚至是悲伤在这里与可怕的敌人相遇,并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同敌人的决死斗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者在此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被推向战争的一代人的集体命运,通过她们的形象构成了一代人的群像,从而表现了她们身上所蕴藏的建立功绩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采用黑白和彩色相间的叙述方式。银幕上黑白镜头所叙述的姑娘们与侵略者的斗争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从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题:战争与人类和平相违背,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使这些本不该参加战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战争剥夺了她们繁衍人类的伟大使命。
用高调拍摄的彩色画面是对她们战前生活的回忆,也有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过这些画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们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却被战争推向深渊。作者通过几个姑娘的悲剧命运对战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它新颖的结构、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画面成为战争片中的优秀之作。
纵观以上几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苏联二战题材影片的几个特点:
1.情节素材丰富,时空结构宽泛。从最高统帅的办公室到士兵的战壕,从前线的士兵到敌后的侦察员,从游击队员到车床旁的妇女儿童,从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等等,都是电影表现的情节内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2.样式体裁丰富,表现场面广阔。表现战争的影片不仅有诗史片、纪录片,政论艺术片;还有侦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战争的特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含有相当的抒情成分。
3.适应观众需求,手法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二战的电影,内容和手法也在变化。二战题材影片更多表现人性、反对战争。手法则更加丰富。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以前无法做成的场面得以做成,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达到。
战争题材电影以其复杂多变的情节、重重建构的悬念,还有惨烈的爆炸场面以及残酷的厮杀搏斗越来越吸引观众,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注重影片的观赏性。前苏联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的丰富和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对于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怀念。
50—60年代之交拍摄的战争题材影片《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苏联电影创作的新浪潮。这些影片通过对战争时期单个人的命运的关注,对人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对全人类的危害。这一时期走上银幕的,从精神和哲学方面进行研究的“没有战争的战争”片在后来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70年代的战争题材影片,既有表现战争进程的诗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现局部战争的影片,如《他们为祖国而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这些影片中表现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坚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后俄罗斯拍摄的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思考,强调的是反战思想,如《布谷鸟》等。也有继承苏联战争片优秀传统,表现苏军战士奋勇抗敌,英勇牺牲的影片《星》。而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拍摄的新的影视作品更有新的视点,不仅触及到以前没有或者不能触及的领域,还表现了战争中发生的巨大悲剧事件,如《护卫舰PQ-17》《受军纪处罚的人》等。去年拍摄的影片《自己人》通过三个被德军俘获又逃跑的红军展示在他们逃亡时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
新浪潮电影表现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苏联的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文艺政策的松动和创作空间的相对自由。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描写战争题材的影片无论在人物的设置上,还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具有相当的创新。这些作品中,普通人开始成为银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过他们在战争中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苦难遭遇和顽强斗志,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感受再现了战争的全过程,再现了苏联人所经历的苦难。而对人物形象,对战争处境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描写又使电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观众。它们不仅在苏联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被列入了世界电影史册。
构成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国观众熟悉的《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飞》(1959,导演卡拉托佐夫)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心里受到创伤,跌倒又重新站了起来的普通女孩子维罗尼卡的命运。并非出类拔萃的维罗尼卡出现在银幕上,与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创作上的一个突破。维罗尼卡具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骗,爱幻想又不切实际,视野不够宽,精神境界不够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她经受不住生活的严峻打击,在困难面前丧失立场,被男友的兄弟马尔克诱惑,背叛了自己深爱的鲍利斯。当她得知马尔克的虚伪自私后,又离开他,几乎走上绝望的道路。最后她还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间。
影片通过维罗尼卡从充满爱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难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复生的勇气,重新回到人民中间的整个心路历程,概括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经受的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在敌人的打击下没有倒下,而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影片的新颖之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还有造型处理和表现手法的刻意创新,以及含有诗意的叙事描写。影片以情节剧形式结构,通过散文式的描写,再现了富含诗意的气氛。而诗意的体现,不仅仅通过隐喻、象征、比喻等手法,它贯穿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之中。而作者所开创的新的表现手法,摄影师用手提摄影机,以“情绪摄影”理念拍摄的“送行”一场戏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断。在此作者从不同的视点:维罗尼卡的视点、鲍利斯的视点和观众的视点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紧张的心态及维罗尼卡未看到鲍利斯后的沮丧等复杂的心绪,深深吸引着观众,使其融入其中,如同亲身经历一样。而鲍利斯中弹倒下时白桦林的旋转镜头和他牺牲前对婚礼的憧憬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精彩片断。影片以主人公命运的概括性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揭示了战争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题。
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拍摄的《一个人的遭遇》则表现了一个在战争中经历了战斗、被俘、逃跑,最终看到胜利的苏联普通士兵的命运。影片通过主人公行为动作突出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尤其是俄罗斯的士兵的顽强性格和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迈精神。这也是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则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亲途中的所遇和所为表现了俄罗斯士兵的美好心灵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人,俄罗斯才经受住了战争的艰难考验。
全景电影再现的战争进程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全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它经历了从退却、逃亡、坚守、反攻到最后胜利的整个过程。前苏联电影《解放》在再现战争的进程方面情节内容丰富,表现场面广阔,成为表现二战题材的规模最大的史诗片。与它相类似的还有表现列宁格勒围困的《围困》和表现保卫莫斯科的《莫斯科保卫战》。
《解放》描写从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个战争进程。整部影片由5个影片构成。《弧形火力》描写库尔斯克战役;《突破》表现强渡德聂伯河,解放基辅;《主攻方向》再现1944年夏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希特勒中央战线的全面崩溃;最后的两部影片是对攻克柏林的再现。
影片在情节内容的建构上没有局限在前线活动的范围之内,而是涉及到了欧洲国家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对谋杀希特勒的描写,也有对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现。作者运用广阔的历史素材,将历史事件同惨烈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使观众看到了这场战争广阔的历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现这一历史事件时,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见,不予简化战争的形象。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剧中人物相结合,使历史的真实和人物性格的真实达到了统一融合。片中既有军事领导,又有同敌人进行厮杀战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每个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级指挥员的独立作用。正是这些忘我牺牲、满腔热忱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影片中,无论是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战线和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识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战争中的职责,而且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员乌里扬诺夫塑造了伟大战略家朱可夫元帅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乌里扬诺夫出色再现了朱可夫善于在极端绝望、极端危险的状况下总能找到出路,从而通向胜利的战略思想。
影片艺术地将历史文献和诗史般的叙事,将对日常生活的速写和对宏伟的战斗场面的描写综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现地域广。片中既有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部,盟军司令部的大本营,也有苏军将帅的指挥点。地域上既有战争年代的莫斯科,也有伦敦、柏林,还有华沙。影片中表现的重要的战斗或战役既有普洛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大战,强渡德聂伯河,还有坦克穿过白俄罗斯的沼泽地和攻克柏林的战斗。这一切表现的既准确,又有规模,真正体现了抗击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影片在再现战斗场面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进攻的艰难、强渡德聂伯河的可怕,以及为夺取立足点而进行的肉搏战的真实。影片中的几个场景:朱可夫元帅亲临前线视察研究坦克穿过沼泽地的场面,强渡德聂伯河时的惨烈场面,以及苏军攻入柏林后在被水淹的地铁里抢救妇女儿童,牺牲自己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影片的这些成就是导演的宏伟构思,也是摄影师才华的体现。作者运用现代电影的一切可能使银幕再现的事件真实可信。片中坦克集中进攻时的急速前进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而13号坦克更为快速的进攻动作开始是在并行前进的摄影车上拍摄的,而在终点高潮时刻的最为激烈紧张的战斗则是透过坦克的望孔,从坦克手的视点拍摄的,从而使观众感到战斗的真实,如同亲自加入了斗争一样。
《解放》在许多国家上映,评论指出,这不仅是一部表现二战全景的诗史影片,还为表现前苏联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提供了广阔的画面。
局部战争塑造的士兵群像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不仅由大的战役构成,还是由无数小的战斗汇集而成的。在表现局部战斗方面,苏联电影有很好的传统,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雪》《他们为祖国而战》等。这些影片大都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其中通过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战斗再现了前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伟大牺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达尔丘克根据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是这类影片的优秀之作。影片通过一支后撤军队的战斗生活表现了前苏联人民建立的伟大而永久的功绩,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宽阔、英勇奋战的前苏联士兵群像。
影片开始,作者便把观众带入沉重的气氛之中。炎热的酷暑,在晒得发紫的草原上,一支装束不太整齐的队伍在行进,他们就是战争初期,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步兵38团的后撤人员。作者在此以独特而富有立体感的造型语言表达了军队撤退时的沉重心态。银幕上是一双双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没有任何音乐,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脚步声。随后发生的战斗,炮弹落下炸开的弹坑和炸起的飞土等,都因造型语言而格外突出。
战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对士兵们来说,战地就是自己的战壕,是自己进行射击的区域。在广阔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掩护的平原上,战壕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对战壕的详细描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战斗开始前,战士们用小铁锹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战壕。他们把石子拣出来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战斗打响之前,在射出第一颗子弹之前,他们在挖好的战壕里将弹盘和水壶靠在壕壁上,倒换着双脚,尽量使自己呆得稳固一点,以迎战敌人的打击。
战斗场面也表现得极为壮观而惨烈。银幕上是充满热浪和焦糊味的空气,是被炸弹炸裂,被太阳晒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发出的炮弹飞驰而过时的咝咝声。在这个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间里,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他们用生命保护着每一寸土地,用鲜血保护着身后的祖国。在死亡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可怕战斗中,他们保持了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难以接受的紧张搏斗的喘息空间,不乏开开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缓和紧张气氛。他们谈女人,谈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为动作以及心理状态是那么自然而可信,从而成为影片中最丰满的个性人物。即使他说话过多,有时会令人厌烦,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影片通过这些士兵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苏联人民建立功绩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满了悲剧成分。尤其是吉洪诺夫扮演的被严重震聋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愤怒而绝望地叫喊,试图爬出战壕,加入冲锋队的行列的镜头更显悲烈,引起人们的极度同情。作者以极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现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这些士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表现局部战争的优秀影片还有著名导演罗斯托茨基根据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如果说《他们为祖国而战》表现的是战争的主体,真正的士兵的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的却是本该与战争无缘的姑娘们的悲剧命运。影片讲述驻守在某小车站上的5位女高射机枪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领导下同16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魔鬼的冲突和斗争。
高射机枪的班长丽达夜里回家看望儿子归来的路上,发现森林里有3个德国鬼子。于是瓦斯科夫带着包括丽达在内的5个女战士去消灭敌人。结果敌人不是3个,而是10多个。于是便派丽扎回驻地搬兵。不料丽扎陷入沼泽。剩余5人便同敌人展开周旋。战斗中,4个女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敌人杀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冲进敌人的巢穴,将他们一举俘获。
影片通过主人公在这个小小的局部战争中的行为表现,仔细分析了她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进而揭示了她们各人的性格特点。这几个姑娘性格、气质、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加丽亚年龄最小,将军的女儿冉尼亚开朗漂亮,班长丽达认真谨慎,明斯克来的大学生索尼亚不爱说话,而丽扎不久前还只是个农村姑娘。保卫祖国,抗击敌人的决心使她们走到了一起。
她们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怀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欢乐甚至是悲伤在这里与可怕的敌人相遇,并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同敌人的决死斗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作者在此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表现了被推向战争的一代人的集体命运,通过她们的形象构成了一代人的群像,从而表现了她们身上所蕴藏的建立功绩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采用黑白和彩色相间的叙述方式。银幕上黑白镜头所叙述的姑娘们与侵略者的斗争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从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题:战争与人类和平相违背,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战争使这些本不该参加战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战争剥夺了她们繁衍人类的伟大使命。
用高调拍摄的彩色画面是对她们战前生活的回忆,也有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过这些画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们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却被战争推向深渊。作者通过几个姑娘的悲剧命运对战争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它新颖的结构、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画面成为战争片中的优秀之作。
纵观以上几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苏联二战题材影片的几个特点:
1.情节素材丰富,时空结构宽泛。从最高统帅的办公室到士兵的战壕,从前线的士兵到敌后的侦察员,从游击队员到车床旁的妇女儿童,从大的战役到小的战斗等等,都是电影表现的情节内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2.样式体裁丰富,表现场面广阔。表现战争的影片不仅有诗史片、纪录片,政论艺术片;还有侦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战争的特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含有相当的抒情成分。
3.适应观众需求,手法不断创新。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二战的电影,内容和手法也在变化。二战题材影片更多表现人性、反对战争。手法则更加丰富。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以前无法做成的场面得以做成,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达到。
战争题材电影以其复杂多变的情节、重重建构的悬念,还有惨烈的爆炸场面以及残酷的厮杀搏斗越来越吸引观众,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注重影片的观赏性。前苏联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的丰富和深刻,体现了他们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对于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怀念。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几天超大讨论苏联的挺多,去看看吧,在畅谈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