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戴娜的教书育人之道》读后感2000字,有人愿意帮忙吗?肯定没有咯,o(︶︿︶)o 唉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既然我们选择了难的路来走,我们就要坚定的走下去。人无论走哪一条道路不是这样的呢?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现在毕竟是条条大路上挤满了人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决低走下去。
要做一名教师,他(她)首先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比较广博的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在知识进行数量爆炸的今天,教师将接受终身的教育;生活在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将是指导学习的专家,给学生的将是最有前途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他有责任把他所感受到的外部和内心的世界表现给他的学生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必须掌握新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将扮演更多的角色——刻苦工作,热心研究和开诚布公等。
一师道品级评定
为师者,窃以为九品可分也。一如九品中正制式。其一品曰伟人,乃旷古绝世得一二,如孔丘,孟柯者;二品曰二,三百年突出之二三人,乃蔚为大观者,如皮亚杰,凯洛夫;三品曰大师,乃当世罕物,凤毛麟角者,如钱学森,钱钟书;四品曰大家,乃创业继往开来者;五品曰名家,乃当时蔚然成风范者;六品曰教师,乃其授课赏心悦目者;七品曰教书匠,乃教本门知识尚可者;八品曰不入流者,乃教授本门知识尚不足以交代门生者;九品曰等外品者,乃在本行业实已无容身之地之大误人子弟者。凡入师道,诚此不谬也!诸君以为然否?
东汉王充(公元25年—100年),曾经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山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啜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鸿儒,而不是只守一经,只会寻章摘句的“章句之徒”。
战国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曾经把当时知识分子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故人主用俗人,则殛之国亡用俗儒,则殛之国存用雅儒,则殛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天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荀子。儒效下》。荀子认为具备下列四条的人,可以为师:第一,有尊严,能够使人敬服;第二,有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有遵从师训而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第四,对礼有精微的认识和阐发。此外的前提是有广博的知识。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公元1895年—1990年),曾经将人生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为:自然境界:无觉解,做事顺着本能或者社会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道德境界: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文不谋其利”,无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在自觉的人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前两种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通往道德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哲学)境界。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季羡林先生说:凡所雅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二天人合一之境
凡为师者,均无冕之王也!盖因“伟人即在吾门生之中”之信念耳!此议稍嫌霸道,如配之以“吾生皆吾孩儿”之恕道,取乎其中——王道,庶几可成矣!
为师之学识,应该以尔所授某一事物迄今为止的全部发展演变历史为基础,集天下之大成,则为师品级一,二,三级可居其一,称为上师。为师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勉;授课以在有神韵着基础上,师之舞之,生之蹈之;备课以发散思维(如3=?)为起点,聚合思维(1+2=3)为止点,做寓理于景,寓情于景,寓法于景之直观设想,使大脑活动区间歇活动;为师之情感以对同仁,门生宽严得宜(明智地奉献,果断地拒绝。因为学校不是家庭,老师不是母亲,所以就不能溺爱。如果溺爱,那是鸡妈妈也会做的事情。不是么!);追求真理,理路上勿退步为基础。则为师品级四,五,六可居其一,称为中师。其上品级的基础是“伏魔先伏自己心,佛心莫便放手”之身心合一之境和“听本真之妙曲,读心中之名文”的修养。余则为下师,就全看“觉今是而昨非”的自我觉悟和环境的造化了。
总体上,一个相对成功的教师,有平衡和特殊两条途径。前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游刃有余的经验而成功的;后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创新而成功的。我个人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样对人类前进的直接推动力大一些。
三实践中的教师
教而不明其法,可乎?
要教学生做人,自己就要做人;要教学生成材,自己就要成材。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三有”,即有爱心——冷酷无情的事情做不得;有干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有干劲才会前途无量;有才能——不研究学生的实际,就没有对症下药的办法。
教师的德行:教师德行中的思维状态不容易为科学的方法所检测,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在输出表达上“失真”,又因为受黑箱理论的影响,目前国人观测教师的德行,基本还是从言谈举止等行为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常规中的行为符合“法,理,情”的要求。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学生150名,其中90 的学生愿意教师对之说鼓励的语言,81。5 的学生愿意教师在适当的场合指出其缺点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法。作者认为:教师自身应该做到德正业勤,以“师者为道高,表者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教师应该有他(她)天下为公的高远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内在精神;无为无不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外国还有这样的观点: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是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我国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到无求品自高。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理解和鼓舞。
教师的学识:椐作者所知,教师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学识方面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对现有的知识不够理解和对未解决的知识的苦恼。前者属于苦于无导,后者属于挖掘和合作研究开发人类自身潜力的问题。如果你以一切从零开始作为自己的起点,从“一个人脑所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量”为依据,问题是迟早可以得到解决的。有的教师抱怨没有时间掌握新知识,其实是思想认识的观念,角度和位置问题。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150名学生,82。5 的学生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
说课:其意义在于要把讲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消灭在讲课之前,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于智力目标的设置尚不够明确,比较缺乏理论基础。改成智育目标则较为可行。
微格教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德瓦埃特。爱伦创立的一种培训教师或者是准备成为教师的人掌握课堂技能和熟悉教学内容的方法。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说课:是20世纪80年代由河南开始向全国传播的一种课前培训教师“把失误消灭在上课之前”的方法。
听课:应该以任课教师的有感听课和无感听课相结合,以此来判断一名教师本身的水平和其每一节课坚持努力的程度。或者由对应学校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者经过交换学生后听课,经过讨论后再进行再进行反馈,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备课:首先是你所学习的所谓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能否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比如:我们在上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时,我们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发现法。如果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进行的是理论性的思考,我们就指导学生也采用发现法这个学法;如果我们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就指导学生采用探究法。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进行的是“分层教学”,为了“使优秀更加优秀”,我们就设计一些高等级的疑难问题让所谓的优秀学生来回答;如果我们是为了解决成绩困难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会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让他们回答,依据的是“水桶论”。当然,这种设计都是依据导师制来进行的。如果依照导生制,大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就解决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师生在其中大家都有担当指导者、领导者、辅导者的角色和动态的转变过程。要备好一节课,除规定的要求以外,还需要注意既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想象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者是思维定势,打开新的思路;又要进行聚合思维(有方向,有范围和有条理,尊重基本原理、原则),以达成教育教学之目的。此步骤应该在授课前基本完成。
授课:要授好一堂课,关键在于适时适地适量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针对学生发挥到极至。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授课时理应深入浅出。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该向电影戏剧的蒙太奇手法学习。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在教师讲课时的平静状态。我们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或者叫“产婆术”依然是创新常用的引导手段。
研究一堂课的开头—导言的人很多,但真正精彩或者是有很强创造性的的开头还是比较少的。例如:弗洛依德在上课时是这样开头的:请原谅我在讲演一开始,就象对待神经病患者那样来对待诸位,我要劝诸位下一次不要来听讲了。我要告诉诸位,我只能给你们以关于精神分析的一点不完全的知识,而且你们也很不容易对于精神分析形成一种独立的判断。因为你们的教育,你们的思想习惯,迫使你们反对精神分析,你们必须先在内心费很大的劲,才可克服这种本能的抵抗力。我的演讲究竟能使你们对精神分析有多少了解,那自然不可预言;但是我至少要告诉你们,你们在听讲之后,不可能学会如何进行精神分析的研究,也不困难实施精神分析的治疗。并且,你们如果有人不以肤浅的了解为满足,而却要和精神分析法建立永久的关系,则我不仅不加以鼓励,而且实际上还要予以警告。他的导言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相对来说,研究一堂课的结尾的人就少的多了,所以,授课结尾好的教师比较少。这样,就免不了使人具有虎头蛇尾之感。实实在在地说,最满意的结尾我还没有看见过。
作者认为:备课有法,则有章可循;教无定法,则融会贯通;课后得法,则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就对此课有“别具一格”之感,教师也觉得“更上层楼”。所谓教师的特色就从中而来。
辅导:(1)笔记:对学生笔记的检查,要看其是否按自己的思路,理顺了知识。(2)预习和复习:一是要看其是否在课本上标出了主次,二是要看其是否标出了不理解之处,因为考试考住学生的内容往往是后者。如果课本上重点标志过多,则要告知学生阅读的缺陷和“全部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的道理”。(3)作业(用学生的魔鬼词典调侃地说,所谓作业,就是那些居心颇测的成年人设计的陷阱,就是某些成年人让学生歪脚而窃喜的东西。)学生的作业,其正确的部分,说明了其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是对应了客观实在的,而其错误的部分就需要他自己或者教师帮助其切断错误的思路和再引导其产生正确的思路。
在这里,我要说,恕我不能同意马卡连柯的“教育家往往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著名论断。因为事实证明:教育家的孩子的未来往往是出色甚至是优秀的。当然,只是在个别教师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父母穷时,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比较困难。
教师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静中观心,明世相之本体,负描绘未来社会蓝图之重任,行有德行之行为。在现实中,确有许多问题困扰我们的身心。但如果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又能迎着阳光前进的话(即不要老是低头注意自己的阴影),即可取得发自内心深处的相对平衡。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如果没有精神支柱或者是精神大厦瘫塌的话,就等于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我们可因为良心鉴于既往而指导将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习的教师来说是成立的,而对于我们的学生说这样的话,就是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了。一句话,是明珠迟早总是有一天会发光的,那怕是埋在粪堆里。我们就是要“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语言,叫:“没所谓的啦”,意思就是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有多少舍去,就有多少收获,只要努力就行。放弃的枝节问题越多,钻研的就越深,对人类的贡献就越大。
我们带着国人古代文明的自豪,背负着近代物资文明落后于世界的沉重包袱,现在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努力,聚精会神地吸取外来文明,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凭着我们的才智和勤勉,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工作既不是以献媚取宠为目的,也不受威胁恐吓所左右。
我提倡“人才+创造+高度=成功(胜利)”之民族精神。最后,我用厦门大学郑朝宗先生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话和诸君共勉,那就是“钱先生属于最聪明的人,却又是偏要下最笨的功夫做学问的学者”。徘徊是允许的,追求更为可贵!
让我们牵手——与孩子们一道 走进成长的世界 接受生命的季节 所有的阳光与美丽。(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论坛网友评论:正是这样的老师构成了中国教育的脊梁)
最后,让我们共同来思考网上朋友的一副对联吧
要做一名教师,他(她)首先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比较广博的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在知识进行数量爆炸的今天,教师将接受终身的教育;生活在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将是指导学习的专家,给学生的将是最有前途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他有责任把他所感受到的外部和内心的世界表现给他的学生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必须掌握新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将扮演更多的角色——刻苦工作,热心研究和开诚布公等。
一师道品级评定
为师者,窃以为九品可分也。一如九品中正制式。其一品曰伟人,乃旷古绝世得一二,如孔丘,孟柯者;二品曰二,三百年突出之二三人,乃蔚为大观者,如皮亚杰,凯洛夫;三品曰大师,乃当世罕物,凤毛麟角者,如钱学森,钱钟书;四品曰大家,乃创业继往开来者;五品曰名家,乃当时蔚然成风范者;六品曰教师,乃其授课赏心悦目者;七品曰教书匠,乃教本门知识尚可者;八品曰不入流者,乃教授本门知识尚不足以交代门生者;九品曰等外品者,乃在本行业实已无容身之地之大误人子弟者。凡入师道,诚此不谬也!诸君以为然否?
东汉王充(公元25年—100年),曾经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山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啜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鸿儒,而不是只守一经,只会寻章摘句的“章句之徒”。
战国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曾经把当时知识分子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故人主用俗人,则殛之国亡用俗儒,则殛之国存用雅儒,则殛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天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荀子。儒效下》。荀子认为具备下列四条的人,可以为师:第一,有尊严,能够使人敬服;第二,有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有遵从师训而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第四,对礼有精微的认识和阐发。此外的前提是有广博的知识。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公元1895年—1990年),曾经将人生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为:自然境界:无觉解,做事顺着本能或者社会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道德境界: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文不谋其利”,无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在自觉的人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前两种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通往道德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哲学)境界。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季羡林先生说:凡所雅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二天人合一之境
凡为师者,均无冕之王也!盖因“伟人即在吾门生之中”之信念耳!此议稍嫌霸道,如配之以“吾生皆吾孩儿”之恕道,取乎其中——王道,庶几可成矣!
为师之学识,应该以尔所授某一事物迄今为止的全部发展演变历史为基础,集天下之大成,则为师品级一,二,三级可居其一,称为上师。为师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勉;授课以在有神韵着基础上,师之舞之,生之蹈之;备课以发散思维(如3=?)为起点,聚合思维(1+2=3)为止点,做寓理于景,寓情于景,寓法于景之直观设想,使大脑活动区间歇活动;为师之情感以对同仁,门生宽严得宜(明智地奉献,果断地拒绝。因为学校不是家庭,老师不是母亲,所以就不能溺爱。如果溺爱,那是鸡妈妈也会做的事情。不是么!);追求真理,理路上勿退步为基础。则为师品级四,五,六可居其一,称为中师。其上品级的基础是“伏魔先伏自己心,佛心莫便放手”之身心合一之境和“听本真之妙曲,读心中之名文”的修养。余则为下师,就全看“觉今是而昨非”的自我觉悟和环境的造化了。
总体上,一个相对成功的教师,有平衡和特殊两条途径。前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游刃有余的经验而成功的;后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创新而成功的。我个人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样对人类前进的直接推动力大一些。
三实践中的教师
教而不明其法,可乎?
要教学生做人,自己就要做人;要教学生成材,自己就要成材。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三有”,即有爱心——冷酷无情的事情做不得;有干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有干劲才会前途无量;有才能——不研究学生的实际,就没有对症下药的办法。
教师的德行:教师德行中的思维状态不容易为科学的方法所检测,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在输出表达上“失真”,又因为受黑箱理论的影响,目前国人观测教师的德行,基本还是从言谈举止等行为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常规中的行为符合“法,理,情”的要求。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学生150名,其中90 的学生愿意教师对之说鼓励的语言,81。5 的学生愿意教师在适当的场合指出其缺点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法。作者认为:教师自身应该做到德正业勤,以“师者为道高,表者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教师应该有他(她)天下为公的高远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内在精神;无为无不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外国还有这样的观点: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是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我国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到无求品自高。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理解和鼓舞。
教师的学识:椐作者所知,教师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学识方面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对现有的知识不够理解和对未解决的知识的苦恼。前者属于苦于无导,后者属于挖掘和合作研究开发人类自身潜力的问题。如果你以一切从零开始作为自己的起点,从“一个人脑所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量”为依据,问题是迟早可以得到解决的。有的教师抱怨没有时间掌握新知识,其实是思想认识的观念,角度和位置问题。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150名学生,82。5 的学生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
说课:其意义在于要把讲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消灭在讲课之前,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于智力目标的设置尚不够明确,比较缺乏理论基础。改成智育目标则较为可行。
微格教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德瓦埃特。爱伦创立的一种培训教师或者是准备成为教师的人掌握课堂技能和熟悉教学内容的方法。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说课:是20世纪80年代由河南开始向全国传播的一种课前培训教师“把失误消灭在上课之前”的方法。
听课:应该以任课教师的有感听课和无感听课相结合,以此来判断一名教师本身的水平和其每一节课坚持努力的程度。或者由对应学校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者经过交换学生后听课,经过讨论后再进行再进行反馈,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备课:首先是你所学习的所谓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能否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比如:我们在上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时,我们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发现法。如果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进行的是理论性的思考,我们就指导学生也采用发现法这个学法;如果我们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就指导学生采用探究法。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进行的是“分层教学”,为了“使优秀更加优秀”,我们就设计一些高等级的疑难问题让所谓的优秀学生来回答;如果我们是为了解决成绩困难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会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让他们回答,依据的是“水桶论”。当然,这种设计都是依据导师制来进行的。如果依照导生制,大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就解决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师生在其中大家都有担当指导者、领导者、辅导者的角色和动态的转变过程。要备好一节课,除规定的要求以外,还需要注意既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想象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者是思维定势,打开新的思路;又要进行聚合思维(有方向,有范围和有条理,尊重基本原理、原则),以达成教育教学之目的。此步骤应该在授课前基本完成。
授课:要授好一堂课,关键在于适时适地适量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针对学生发挥到极至。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授课时理应深入浅出。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该向电影戏剧的蒙太奇手法学习。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在教师讲课时的平静状态。我们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或者叫“产婆术”依然是创新常用的引导手段。
研究一堂课的开头—导言的人很多,但真正精彩或者是有很强创造性的的开头还是比较少的。例如:弗洛依德在上课时是这样开头的:请原谅我在讲演一开始,就象对待神经病患者那样来对待诸位,我要劝诸位下一次不要来听讲了。我要告诉诸位,我只能给你们以关于精神分析的一点不完全的知识,而且你们也很不容易对于精神分析形成一种独立的判断。因为你们的教育,你们的思想习惯,迫使你们反对精神分析,你们必须先在内心费很大的劲,才可克服这种本能的抵抗力。我的演讲究竟能使你们对精神分析有多少了解,那自然不可预言;但是我至少要告诉你们,你们在听讲之后,不可能学会如何进行精神分析的研究,也不困难实施精神分析的治疗。并且,你们如果有人不以肤浅的了解为满足,而却要和精神分析法建立永久的关系,则我不仅不加以鼓励,而且实际上还要予以警告。他的导言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相对来说,研究一堂课的结尾的人就少的多了,所以,授课结尾好的教师比较少。这样,就免不了使人具有虎头蛇尾之感。实实在在地说,最满意的结尾我还没有看见过。
作者认为:备课有法,则有章可循;教无定法,则融会贯通;课后得法,则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就对此课有“别具一格”之感,教师也觉得“更上层楼”。所谓教师的特色就从中而来。
辅导:(1)笔记:对学生笔记的检查,要看其是否按自己的思路,理顺了知识。(2)预习和复习:一是要看其是否在课本上标出了主次,二是要看其是否标出了不理解之处,因为考试考住学生的内容往往是后者。如果课本上重点标志过多,则要告知学生阅读的缺陷和“全部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的道理”。(3)作业(用学生的魔鬼词典调侃地说,所谓作业,就是那些居心颇测的成年人设计的陷阱,就是某些成年人让学生歪脚而窃喜的东西。)学生的作业,其正确的部分,说明了其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是对应了客观实在的,而其错误的部分就需要他自己或者教师帮助其切断错误的思路和再引导其产生正确的思路。
在这里,我要说,恕我不能同意马卡连柯的“教育家往往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著名论断。因为事实证明:教育家的孩子的未来往往是出色甚至是优秀的。当然,只是在个别教师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父母穷时,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比较困难。
教师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静中观心,明世相之本体,负描绘未来社会蓝图之重任,行有德行之行为。在现实中,确有许多问题困扰我们的身心。但如果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又能迎着阳光前进的话(即不要老是低头注意自己的阴影),即可取得发自内心深处的相对平衡。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如果没有精神支柱或者是精神大厦瘫塌的话,就等于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我们可因为良心鉴于既往而指导将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习的教师来说是成立的,而对于我们的学生说这样的话,就是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了。一句话,是明珠迟早总是有一天会发光的,那怕是埋在粪堆里。我们就是要“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语言,叫:“没所谓的啦”,意思就是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有多少舍去,就有多少收获,只要努力就行。放弃的枝节问题越多,钻研的就越深,对人类的贡献就越大。
我们带着国人古代文明的自豪,背负着近代物资文明落后于世界的沉重包袱,现在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努力,聚精会神地吸取外来文明,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凭着我们的才智和勤勉,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工作既不是以献媚取宠为目的,也不受威胁恐吓所左右。
我提倡“人才+创造+高度=成功(胜利)”之民族精神。最后,我用厦门大学郑朝宗先生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话和诸君共勉,那就是“钱先生属于最聪明的人,却又是偏要下最笨的功夫做学问的学者”。徘徊是允许的,追求更为可贵!
让我们牵手——与孩子们一道 走进成长的世界 接受生命的季节 所有的阳光与美丽。(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论坛网友评论:正是这样的老师构成了中国教育的脊梁)
最后,让我们共同来思考网上朋友的一副对联吧
追问
谢谢你先,什么对联啊?说出来看看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