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咨询专家观点... 咨询专家观点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bd84d980b
推荐于2017-09-23 · TA获得超过13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2万
展开全部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司马懿智谋与诸葛不相上下刘禅废人矣,魏国之所以能胜还在权术上魏国君主虽与诸葛亮相差太大但比刘禅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派宦官腐蚀刘禅,蜀国又兼国力`人口,经济诸方面原因所以大败,其实诸葛亮会治国而不会治人,一个性情中人!!!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07590.html

古典爵士
2020-01-16 · TA获得超过138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9.7万
展开全部
按照《易中天品三国》的论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个人觉得是比较客观的:
1、曹魏非速亡之国:首先曹魏政权自曹丕称帝之后得到了国内各大士族的支持,政局稳定且势力在三国之中最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憾动。其次,北伐时期魏主曹叡也并非昏君,且司马懿之辈不可小觑。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已不存在。
2、益州非进取之地:刘备集团在丢失了荆州之后,失去了进攻曹魏的最佳路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汉军从益州出兵伐魏首先要翻过秦岭,粮草军械等物资运送困难重重,地利优势不在。
3、诸葛非将略之才:历史形象中的诸葛亮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其军事才能并没有他的政治才能出众,虽然他的军事才干也不错。但诸葛亮生性谨慎,不善权变,只能打正规战。在没有天时与地利优势下很难有所作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9723c787b
2007-06-16 · TA获得超过4.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74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在世时,法令严峻。有人劝诸葛亮以大赦来取得民意,诸葛亮反对,认为治国不能以来这样的小恩小惠。当年刘璋屡次大赦,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帮助吗?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风向一变,大赦频繁,三四年一次。对此,大司农孟光曾当众责备大将军费袆,认为这白白便宜罪犯:“夫赦者,徒与罪犯有利,非明世宜有。衰弊穷极,必不得已,可权而行之。今国家未有旦夕之危,何以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但从费袆遇刺后蜀汉仍然坚持这一政策看,这不是费袆个人的心慈手软。个人的看法,与东汉对比,三国时人口剧减,为了尽快恢复人口来取得兵员劳力三国都费尽心机,并不得不采取些非常手段。魏国陈群钟繇等人曾有恢复肉刑的动议,听起来残忍其实仁慈:其出发点是以此处罚一些本来应该判死刑的人,这样每年可以从断头台上"节省"三千人。这个动议虽然由于肉刑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不了了之,但魏国对此的努力可见一斑。东吴对此也有非常行动,卫温等人出海就是为了抓壮丁。蜀汉的大赦,应属于同样的性质。蜀汉人口变化的过程不详,这里仅按照现有的史料进行个推测。《晋书•地理志》记载:刘备称帝,约有户口二十万,人口九十万,这与夷陵之战时蜀汉七万大军的估计基本吻合。根据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刘禅的诏书(实际为诸葛亮所作,刘禅拿着念而已),蜀汉有军队二十万。按照军民十比一的极限比例,蜀汉此时至少有二百万人口。当然,这个二十万就象赤壁时曹操的八十万一样仅仅是声称,不会真实。但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亲率十万大军,而国内必然会有少量留守部队来估计,当时蜀汉的人口应在一百一二十万左右,人口得以恢复是事实(东汉末年,鉴于沉重的人头税制度,隐瞒户口成风。因此史料中记载的人口增减并不仅仅是实际增减,有时是整理出"黑户"的结果,即仅仅统计上的增减。曹操在攻克邺城后改人头税制为户调制,清查"黑户"也是目的之一。蜀国其实也是这种状况)然而,蜀汉亡国时人口状况白纸黑字,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可见从此后蜀汉人口在下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频繁的大赦,多半是其恢复人口的一种非常手段,因此费袆对于孟光的指责只能"知错不改"。另一方面,人口的下降反映的是蜀汉内政的恶化。姜维北伐,从来没有过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每次都是"数万",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蜀汉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在这样的困境中,姜维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再度北伐。《三国演义》中称其“欣然”上表,不知道“民有菜色”时他怎么能“欣然”的了?被邓艾击败于侯和后,姜维退往沓中。这一败后怨声载道朝野鼎沸,黄皓诸葛瞻(诸葛亮子)等人有了解除其兵权并以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其为全军首领的动议(《三国演义》将其归结于黄皓的专权,阎宇的奉承不可信,至少是太片面。蜀汉朝野此时对姜维北伐的态度已经是口诛笔伐。除张翼的劝谏,谯周的《仇国论》以外,姜维最后一次北伐前,蜀汉的右车骑将军廖化也称其为玩火自焚。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维又打了败仗,其面临的压力是很自然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些注引也记载平常和黄皓并不和睦的诸葛瞻董厥同样参与了废姜维夺兵权的动议。此时姜维在蜀汉的处境,不比当年诸葛恪在东吴强)。从此姜维不敢回成都,当年十月起以屯田为借口驻扎在了沓中。蜀汉的北伐,至此全部结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ackienba
2007-06-18 · TA获得超过80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5万
展开全部
写这么多干嘛 北伐时间太长 军心溃散 物资日益下降 没有得到完全的补充 无法休养生息 北伐距离太远 整日征战 离家太远 士兵太过劳累 不免产生思乡之情 战斗力下降
大部分兵力 物力 财力用来北伐 国库已空 没有考虑到国内的发展 导致以后最终的失败
战略上的失误 考虑到以上原因 战时不允许拖得太长 诸葛亮太过操急 (当年我老诸3气周渝 没想到如今被司马老儿如此儿戏般的玩弄)而魏只是按兵不动 稳定军心 利用地形 防守
常年在外 疾病困扰 之后所托非人
姜维有才 却也是纸上谈兵 太过相信自己能力 轻敌 没有很好的分析之后的战术布置
错杀魏延(文长)
成都失陷 本有魏延守成都则可保万无一失,且不说他出战可以阵斩邓艾父子,击溃魏军,就算他死守不出,恐怕,邓艾也无法破城,而姜维却大开城门 本想来个翁中捉鳖 却不料放进来就打不回去了 汉中失陷 加上北伐失败实力已全失 蜀已亡已
北伐的失败也导致蜀最终走向灭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3ca8aa2
2007-06-16 · TA获得超过984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49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4267万
展开全部
专家来啦,上面的都是复制的
简单地说是诸葛亮时机选的不对.
隆中对时,他对刘备的建议是三分天下,等待天下有变再兴兵统一.而到他要北伐的时候,刚平定南中,战力不足.把曹丕病死,曹魏换新皇帝当作契机就贸然北伐,而曹魏此时尚属强盛时期,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将才对比也不足,加上事必躬亲、顾虑太多,战术上显得过于保守(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以奇取胜,举例说明李唐和窦夏的虎牢之战中,李世民就是带3000多的兵找机会直接冲击窦建德10万大军中营奇袭而胜).还有后勤不足,经不起消耗(这里也显出诸葛亮的矛盾做法,补给少就应该速战速决),后来司马懿正是抓住这点拖垮诸葛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