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3.5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 2008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201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于万历七年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3.5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凭借“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个新兴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闲城市建设的前沿。 2008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201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论坛揭晓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评选结果,聊城两次次榜上有名。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9.htm
展开全部
环境很好,不过那是在不去街头小巷的前提下,有些地方还是很脏的,环城湖那边不错,修的挺漂亮,去聊城不能不去看一看,如果你想逛一逛名胜古迹的话,还是免了吧,聊城能算上古物的东西就三样:铁塔,古楼以及环城湖,铁塔名气很大,但见了总感觉名不副实,就一座小破铁皮塔,没什么看的,古楼也强不到哪去。聊城的企业比较少,有中通客车,发电厂等,二线城市也就这样,这几年发展较快,但是主要还是旅游和市政建设,就这些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您想了解聊城的文化还是经济?
聊城的东昌府是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明朝的时候修了大运河从东昌府过,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我记得郑少秋的《戏说乾隆》第一部(程怀秀,曹邦的那部)提到好几次“东昌府”。大概十向年前,聊城开始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年旅游业已经建设的有点样子了。因为聊城不大,你如果来玩的话可以四处转转:阳谷的狮子楼,高唐的柴家大院,临清的舍利塔,东阿的曹植墓,东昌府的光岳楼、世纪桥、水城明珠剧场都是不错的观光点。
小吃的话,东昌府沙镇的呱嗒,八皮果子,豆腐脑,调炉烧饼、炸糕等都很有特色。临清的夜市很好吃,烧麦什么的,离东昌府很近1个多小时就到了。
因为聊城地处平原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经济不是太发达。聊城的风土人情还是很朴实的,治安也不错。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聊城的东昌府是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明朝的时候修了大运河从东昌府过,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我记得郑少秋的《戏说乾隆》第一部(程怀秀,曹邦的那部)提到好几次“东昌府”。大概十向年前,聊城开始发展旅游经济,这些年旅游业已经建设的有点样子了。因为聊城不大,你如果来玩的话可以四处转转:阳谷的狮子楼,高唐的柴家大院,临清的舍利塔,东阿的曹植墓,东昌府的光岳楼、世纪桥、水城明珠剧场都是不错的观光点。
小吃的话,东昌府沙镇的呱嗒,八皮果子,豆腐脑,调炉烧饼、炸糕等都很有特色。临清的夜市很好吃,烧麦什么的,离东昌府很近1个多小时就到了。
因为聊城地处平原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经济不是太发达。聊城的风土人情还是很朴实的,治安也不错。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个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聊城,客观地说,经济并不怎么发达,经济在山东省只能排到14名。聊城的水多,又叫“江北水城”。但聊城的基本素质较差,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广告、垃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 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