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大将白起 怎么死的

 我来答
123456dwdw
2011-07-10 · TA获得超过3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歼灭赵军达40多万人,韩国、赵国恐慌,就派大臣苏代,带了很多钱,前去游说秦国大臣范雎,说,白起已为秦国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现在如果他继续把赵国灭亡,最终让秦王称霸,那么白起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了。于是,范雎就想法说服秦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白起后来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国大将王陵去攻达赵国,出师不利。秦王于是想让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秦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秦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秦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秦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终于明白秦王的意思,最终自杀身亡。

白起的死,说明了在重大决策上,和领导唱反调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领导再三强调其重要性、再三强调其时间紧迫性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过领导的言行,判断出领导很在乎的某件事情,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下属都应全力以赴,充分腾出时间和精力,率先把这些事情做好。

有些下属经常不学会换位思考,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掌控的信息量、知识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来判断领导交办的一些事情,结果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该在时间期限范围内完成的没完成,如果一次两次还可以原谅的话,三次乃至多次提醒,还无改正的下属,要不是成心对着干,要不就是情商智商都有明显的问题。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除老板之外,任何岗位都面临着上司的工作安排和交待,但如何将自己手里已经在做的事情、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不太重要的事情、领导交办的重要事情等,做一个区分、界定和判断,从而按照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加快推进和落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每个岗位赢得领导和同事尊重的重要方面。如果经常张冠李戴、本末倒置、避重就轻、马马虎虎、草率行事,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去。

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到,大军事家白起因为自己的不高兴,从装病到真病,不听从秦王的指令和安排,也受尽了委屈。其实,白起的遭遇在现代企业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一个事实。在很多重大决策上,往往是下属因为各种原因,对领导的决定,找理由、找借口、找托辞想推掉,甚至想说服领导改变主意,而不是愉快、轻松地接受任务,再迅速地去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去完成任务。就像白起一样,他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改变,但是其结果呢,不但秦王没有接受其任何主张,反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秦国吃了败仗以后,自己也被处死了。
yuzhou002x
2011-07-11 · TA获得超过246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2万
展开全部
引剑自杀
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过了很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矣死。”于是引剑自杀。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
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过了很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矣死。”于是引剑自杀。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

昭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
  
白起墓(2张)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   可是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却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临白府对白起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以看出残局无法收拾,坦诚劝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牵出咸阳。   由于病体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金陕西咸阳东北处),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过了很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矣死。”于是引剑自杀。时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975414592
2011-07-12 · TA获得超过21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7万
展开全部
人屠者,战国白起也。郿邑人,善于用兵。
春秋战国数百年,统一吞并,征战攻伐,血与火的洗礼中,崭新的七国诞生了。七国合纵连横,联盟结交,相互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大规模战事连年而起。廉颇、赵奢、吴起、孙膑、带佗、倪亮、王寥、田忌等等一大批军事技术尖端人才应运而出。如果说他们是给冷兵器时代战术兵法奠基了的话,那么是他白起,更是将兵法战术与军事完美结合。
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这些功勋,无不昭示着昭王四十七年的那场大屠杀。
昭王四十七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长平之战。赵国统帅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确实无能,只会纸上谈兵,秦军诈败便率四十五万大军穷追,被围而亡之。究其失败的根源,有三:
1.战国七强,西秦为先。经过商鞅变法,孝公兴国,昭王盛之,农业、科技较之东方六国无有不胜。故秦有余力征讨他国。秦霸主地位明确,目标直指东方六国。
秦王圣明,用人不疑,大胆启用白起,即使是失败仍然信之重之,明察时局,比起会临阵易帅的赵王好多了。尤其在赵括大军被围后,他更是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2.武安君白起的智谋勇敢,沉着大胆,先是故意假装失败,诱敌深入,退军以求使赵军骄傲大意以至麻痹;再将主力大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五千精兵,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成两半。再者固守壁垒,以慌赵军;最后果断出击大败赵军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况甚危。不得不说白起的洞察时局,果断老道,从心理、兵法上对敌人发动的攻势与震慑巧妙而恰到好处,他就像老道的螳螂。螳螂攻势,纵使孙吴在世也会自叹逊色。
3.赵括的鲁莽轻敌,高傲自恃,自以为纸上谈兵的技术一流,枉送四十五万人性命,乃至于赵国的最后一丝暮日余晖。赵括冒进,自负。导致了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可见,决定战争在于人心。
以上三点,难怪近五十万的赵军会亡主帅,败全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长平之战成为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昭王四十九年,秦王欲攻邯郸而久不下,打得这位雄主气急败坏,损兵折将不说,邯郸稳而不动,各国救兵纷然而至。白起拒绝出战,这可激怒了秦王,后来好久的相逼劝说,他终没有再次走上战场,而是迈向了黄泉。
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自己有如此之功却惨遭此下场,口出怨言。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让白起自己了断。于是: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武安君缘何被迫自杀?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长平一役,坑人百万?成就英雄之死的正是长平,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它所所有的影响。功高盖世,焉得久乎?还有武安君后来的拒绝攻打邯郸。一旦拒绝了君王的野心,之前赤子忠心建立的功勋就会被马上遗忘。白起之于昭王,好比一把利剑,一旦不为自己所用,可以久留吗?一味的征战报国,攻城掠地,即使后来隐居,敌国的间谍会放过他?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
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功勋满目,同朝的应侯之辈会放过他?可见,白起之死是必然的。
荀子有言:物禁盛大。可见物极必反,战功过了头,就未必是件幸事,同事妒之,主上疑之,仇敌狠之,当他站在了荣誉的最高峰,也是站在了死亡的最前沿。正是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绝境。所以,人屠之死,正是因为他那满目惊人的辉煌功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yq66366636
2011-07-14 · TA获得超过23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5万
展开全部
被逼自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haozhe1026
2011-07-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被秦始皇杀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