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引发诸葛亮才能高低之争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争论。与陈寿几乎同时代的郭冲就曾驳斥了与陈寿类似的说法。
提一下,郭冲五事中的空城计常常被人提及并产生辩论,不过当时离诸葛亮死去不久,郭冲又是与司马懿的后代扶风王司马骏等辩论,并且是帮着敌国的人辩论,他敢随便捏造事实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至少不会五个故事都是捏造。而且看裴松之的“难曰”的理由,有很多是难以站住脚的个人猜想,例如他对空城计的存在提出的三个驳斥的理由:1、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第一次出祁山时没有相遇;2、司马懿即使怀疑有伏兵也不会撤退;3、诸葛亮不会派魏延率精兵万人在前进攻。
这三个理由中的第二个完全是裴松之的猜想;第三个则与事实根本不符,只有第一个理由能够站住脚,但郭冲并没有说此事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啊。这个理由也只能存疑。所以说无论空城计到底有否,至少裴松之“难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这么大的史学家为何会用并不充分的理由来推翻郭冲五事呢?我估计有可能是裴松之认为郭冲五事中的一些根本就有明显的漏洞(例如第一事),于是想替司马骏等人辩护,以期驳倒郭冲,心急之下也不论是非,一定要将郭冲五事全部驳倒,造成了一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最明显的就是他驳斥郭冲五事的第四事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不过这和本文的讨论无关,不再细说,有兴趣的可以另外再讨论。
在我说明自己对此评语的看法前,我要先谈谈对陈寿本人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只有分析清楚了陈寿本人,才能分析出此评语的真正含意。
在整段评语中,陈寿对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诸葛亮的作战能力予以了否定。这是客观的描述吗?
但接下来的这一段突然出现的话似乎揭示什么“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难道陈寿说的会得罪皇帝,犯下死罪吗?
结合裴松之在引出郭冲五事的叙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可以知道,原来当时魏晋之人对诸葛亮的普遍的评价是如此之低的,难怪陈寿要说死罪死罪了。
当年司马迁身受腐刑,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依然秉笔直言,而今陈寿写了一些与魏晋主流思想不符,但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的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等史实时就已经吓成这样,在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要涉及到可以说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懿身上时他还敢秉笔直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陈寿是个好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强项令”,通观整个三国志,凡是涉及到曹操、司马懿二族人时,陈寿将他们的丑事全部删除了,我们现在看到例如曹操梦中杀人,曹操鸡肋杀杨修,司马懿受女人衣服,魏人讥讽司马懿“畏蜀如畏虎”等等情节都出自“曹瞒传”“汉晋春秋”等资料而不见于三国志。甚至于陈寿提及他们的战败之仗都是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是否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常常说的六出祁山在三国志中成了五出祁山?不得而知。)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引发诸葛亮才能高低之争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争论。与陈寿几乎同时代的郭冲就曾驳斥了与陈寿类似的说法。
提一下,郭冲五事中的空城计常常被人提及并产生辩论,不过当时离诸葛亮死去不久,郭冲又是与司马懿的后代扶风王司马骏等辩论,并且是帮着敌国的人辩论,他敢随便捏造事实吗?我觉得不太可能,至少不会五个故事都是捏造。而且看裴松之的“难曰”的理由,有很多是难以站住脚的个人猜想,例如他对空城计的存在提出的三个驳斥的理由:1、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第一次出祁山时没有相遇;2、司马懿即使怀疑有伏兵也不会撤退;3、诸葛亮不会派魏延率精兵万人在前进攻。
这三个理由中的第二个完全是裴松之的猜想;第三个则与事实根本不符,只有第一个理由能够站住脚,但郭冲并没有说此事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啊。这个理由也只能存疑。所以说无论空城计到底有否,至少裴松之“难曰”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一个这么大的史学家为何会用并不充分的理由来推翻郭冲五事呢?我估计有可能是裴松之认为郭冲五事中的一些根本就有明显的漏洞(例如第一事),于是想替司马骏等人辩护,以期驳倒郭冲,心急之下也不论是非,一定要将郭冲五事全部驳倒,造成了一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最明显的就是他驳斥郭冲五事的第四事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不过这和本文的讨论无关,不再细说,有兴趣的可以另外再讨论。
在我说明自己对此评语的看法前,我要先谈谈对陈寿本人的看法,因为我觉得只有分析清楚了陈寿本人,才能分析出此评语的真正含意。
在整段评语中,陈寿对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诸葛亮的作战能力予以了否定。这是客观的描述吗?
但接下来的这一段突然出现的话似乎揭示什么“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难道陈寿说的会得罪皇帝,犯下死罪吗?
结合裴松之在引出郭冲五事的叙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可以知道,原来当时魏晋之人对诸葛亮的普遍的评价是如此之低的,难怪陈寿要说死罪死罪了。
当年司马迁身受腐刑,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依然秉笔直言,而今陈寿写了一些与魏晋主流思想不符,但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的诸葛亮的人品、治军及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等史实时就已经吓成这样,在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时要涉及到可以说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懿身上时他还敢秉笔直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陈寿是个好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强项令”,通观整个三国志,凡是涉及到曹操、司马懿二族人时,陈寿将他们的丑事全部删除了,我们现在看到例如曹操梦中杀人,曹操鸡肋杀杨修,司马懿受女人衣服,魏人讥讽司马懿“畏蜀如畏虎”等等情节都出自“曹瞒传”“汉晋春秋”等资料而不见于三国志。甚至于陈寿提及他们的战败之仗都是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是否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常常说的六出祁山在三国志中成了五出祁山?不得而知。)
参考资料: 引用自http://post.baidu.com/f?kz=122294416
展开全部
诸葛亮将略其实很不错,但军事本来就是担风险的事情,即使你获胜自己损失也是很大的,没有演义里面说的那么轻松。蜀汉后期实力太弱,禁不起大规模作战所需付出的必须代价,而魏国的精锐部队和将领又多集中在对蜀前线,再加上本来蜀国所在地势是处在一个守则有余攻则不足的环境下,兵力对比常常是很悬殊的,在冷兵器时代蜀人体质和精神本来就不适合于作战所以说诸葛亮只能通过严号令明赏罚来训练精兵,但毕竟体质和悍勇之气是无法与魏国关凉的兵士所抗衡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在《出师表》里面痛惜损失“驱长屯将,突将,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的原因,将是兵的胆啊,这些人诸葛亮也谈到了,是“四方所有”,并不是蜀中所能训练出来的,就这样,军队战斗力逐渐下降,和魏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一切都促使诸葛亮不得不谨慎行事,从严治军,所以说对魏国的作战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胜利,但是作为一个国力远远不如对手的小国,还能在军事上采取攻势,没有危及到自身这样一个方面来说,诸葛亮无疑是伟大的。就像喊你带五十个人去砍人家一千个人一样,你还占据攻势让人家不敢来砍你,人家的损伤比你还大,你觉得这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是陈寿把他贬地 而是后人把他敬高了 纵观诸葛亮历史上的所作所为 将略的确是他不擅长的 而理民的确是他的长处 他是因为擅长理民 使得老百姓尊崇爱戴他 久而久之 越传越神 最后就变成全能的神人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楼答得好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许不是最厉害的,但绝对不会差,我认为他的短只是相对于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来比较的,相对于三国时代的其他人,就不见得是短了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许不是最厉害的,但绝对不会差,我认为他的短只是相对于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来比较的,相对于三国时代的其他人,就不见得是短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那是诸葛亮的历史真实形象, 并非贬低. 演义里神化了诸葛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