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家思想的精华
道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道家思想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老子总结出了道家思想精华,当时以“道”为最高哲学,“道“是宇宙万物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学说下,被誉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谐,人与宇宙和谐统一,古代的天人关系,是指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道家思想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以杨朱为代表,主要思想是轻物重生,行为上企图避世。但事实上,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必须接触社会,因此不可能达到思想的目的。
2、第二阶段以老子为代表,认为事物的演变有其法则,只要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于是老子提出了道、德、常等概念。但事实上,人无法彻底掌握法则,因而还是难以避免痛苦。
3、第三阶段以庄子为代表,他在老子对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不论世间事物怎样变化,只要忘记事物之间的界限,获得“无知之知”,都可以使人的心灵获得绝对的快乐。
至此,道家哲学基本解决了其关注的终极问题,达到了顶峰。
扩展资料:
“道家热”在西方的兴起
早在16、17世纪,中国道家学说就与儒家学说一起被译介西传,但由于传教士的亲儒排道政策,其时道家思想鲜受关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作为一种“精神科学”和生存智慧的道家思想为西方文化界竞相采集,他们把道家思想作为人类至高智慧的榜样加以崇奉。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对道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在当时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现象,其范围远超人们的想象。当时西方出现的这股“道家热”以德国最甚。
亨利·米修曾于1930、1931年间游历中国,并与道家思想结缘,其游记多次提到老子和道家。其诗作空灵、飘逸,展示了道家“虚静”“守中”的境界,带有浓郁的“佛”味和“道”味。米修一生的艺术探索寻道求虚,被批评家看作是在20世纪法国诗坛上“开启了西方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道家思想对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
1.1“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1.3“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4“无为而治”—————社会生态观
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能在详细一点吗?
要详细的话,是一本书啊,而且每个人的见解不同的,还不如无书好哈。自己多琢磨一下更有意思啊。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