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英国人焚毁圆明园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
一开始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另有深意。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
由此可见,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据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
在额尔金看来,焚毁圆明园,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地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等人,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
扩展资料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 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
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军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
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
英法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欣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
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在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抢掠之后,更多的是遭到了监守自盗,一些贪官污吏趁火打劫,也连带抢走了一些宝物,等官员走了之后,最后再剩下的东西就被全当地老百姓拾走了,在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放上一把火,也就是说其实圆明园的烧毁不是英法联军干的,而是早已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愤怒不已的老百姓的干的。
圆明园遗址
在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的《圆明园词》中有明确记载:“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孟子曾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之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之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圆明园遗址
这句话用在当年满清那场浩劫当中太合适不过了,当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已经不重视他的臣民,把他们的臣民视为被鱼肉,被剥削的对象,恨不能已经到了对百姓敲骨吸髓的恶劣地步,那么他们的子民也不会再以一个奴隶的身份为皇帝家的个人财产而奉献生命了。
相反,他们会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当英法联军来了之后,这些平时对老百姓耀武扬威的朝廷官员全部作鸟兽散,竞相逃命,留下一个荒无人烟的圆明园。那么老百姓保卫的园林是谁的园林呢?老百姓就认为那是帝王们自家的花园。
圆明园遗址
李世民曾说:“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水讲的就是老百姓、讲的就是他的子民。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龚自珍的后人都参与了这场抢劫,可以看出,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对这个昏庸无能的清政府恨之入骨了。
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1、为了掩盖抢劫罪行。
2、通过焚毁圆明园,彻底击垮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
基本介绍:
火烧圆明园,这是一个普遍的民众说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英法联军如土匪般劫掠圆明园中的文物珍宝是事实,清廷不顾外交礼仪竟然羁押对方的谈判代表,而且将人折磨致死也是事实,但什么是圆明园被烧的“主因”,那就要看你是“我们”还是“他们”?如果你是中国人,但却认为圆明园被烧主要是“咎由自取”,也就是偏向英法两国的说法,那你很可能会引起很多中国同胞“同仇敌忾”的怒声指责,骂你是“洋奴”、“数典忘祖”。
多数人对己群与他群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好恶倾向。实验显示,将“我们”与“他们”这两个语汇和一些无意义的字汇配对,在眼前快速闪过,然后问受测者对那些无意义字汇的感觉,结果显示,和“我们”配对的无意义字汇让人感觉较“愉快”,而和“他们”配对的字汇,则让人感觉较“不愉快”,这表示我们在思考己群与他群问题时,有很浓的情绪色彩。
对于同样的行为,“我们”和“他们”会有不同的解释。监狱里的实验显示,对“罪犯为什么作奸犯科?”这个问题,辅导员认为先天因素(本性)要大于后天因素,而罪犯则认为后天因素要大于先天因素,不同的看法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觉得愉快。
“我们”的压力会更助长这种倾向,另一个实验显示,要某大学的学生评估自己学校和另一所竞争性大学学生的优缺点,大部分的人固然会高估同校学生的优点与他校学生的缺点,但如果告诉受测者他的评估将在校内具名公布时,那么在想获得己群认同的压力下,他会将他校学生品评得更不堪。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你的答案也许只是在反映当己群和他群发生冲突时,你的情绪和思维受人性影响的程度而已,认识到这点,才能使你不再受它们的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