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普及,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空前的热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数学思维活跃了、开阔了,算法多样化的意识加强了。但在欣喜之余,有时不得不对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反思。课堂上只要是小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趁机还做其它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那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使小组合作入神、入境、入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4个人为宜。如果人数过多,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说,袜衡好其他人则无事可做,也不想听这些同学说,就会说闲话或干其他事,毫无收获。如果以4人为一组,再加上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可做,交流起来距离也近,就方便多了,这样就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农。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拦圆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三、加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小组活动“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告铅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通常,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并适时轮换。小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及时合理的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要求文字组织能力强、书写工整、下笔快的同学,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些都应在学生自荐、互荐再公推的基础上产生。
教师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提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自由生长。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时都能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以4个人为宜。如果人数过多,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在说,袜衡好其他人则无事可做,也不想听这些同学说,就会说闲话或干其他事,毫无收获。如果以4人为一组,再加上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可做,交流起来距离也近,就方便多了,这样就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农。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2.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拦圆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三、加强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小组活动“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告铅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通常,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并适时轮换。小组长一般是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及时合理的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要求文字组织能力强、书写工整、下笔快的同学,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当然这些都应在学生自荐、互荐再公推的基础上产生。
教师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提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环境,使组内每个成员都能自由生长。
3.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合作学习时都能快乐地思考,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