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 我来答
wei042
高粉答主

2017-11-20 · 答你所问,追求质量,追求满意
wei042
采纳数:38060 获赞数:47352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在小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中,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际编制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精心设计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多样性。
一、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计算题时,教师如果用机械重复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新知,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我常设计 “摘苹果”、“闯关游戏”、“啄木鸟医树”等活动,让学生在 “娱乐性”的氛围中做题,学习兴趣浓厚,效果也很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后习题时要把握题目的脉搏,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让原本单调的习题变得有滋有味,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如:教学习题“1000张纸厚9.2厘米,每张纸厚多少厘米?”学生列式为:9.2÷1000=0.0092(厘米)教师设疑:随机指着一张数学书的纸问:你能求出这张纸厚多少厘米?用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对这道题作了进一步地挖掘。如果没有这样深入对这道题目的挖掘,很多学生停留在会做这道题的层面上,却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无限兴趣。随着探究的深入,新的问题也不断的出现。第一,数学书的纸张不够多;第二,一个人操作有困难;其三,怎样操作误差最小。这些新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纸张不够怎么办?学生就想到了用几本数学书叠起来,凑出100张或1000张,并且知道为了减少误差只能用数学书。那么多书一个人怎么操作?于是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与同学一起来完成这件工作,而且能很自觉地做到分工明确,合作自然天成。如何减小误差?办法只有按紧书本了。
问题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个问题的设计已经达到并超过了这个目的。在这道题中不仅让学生知道要运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整个探索过程中开发了思维、锻炼了能力。
二、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例如,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总是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意义的习题,增强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练习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使学生从小就关心社会生活,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性。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学生都玩过,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让学生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在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白纸上,在班级评出创意奖,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三、练习的设计要有多样性 。设计课堂练习,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练习的设计还要有梯度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学数学。有些新课的课后习题中,经常会出一些错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辨析,通过辨析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方法和概念。计算题中的辨析题大部分老师会请学生“仔细观察,有没有错,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学生会不负重望地回答这些问题。而对于其它类形的题中出现的辨析题一般只是让学生找出错误并回答为什么错了,很少有教师会考虑“如何去改才对”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在能拼成三角形的线段下面打√;反馈那些能拼成;思考第1、2、4题为什么能拼成三角形?第3题为什么时候不能拼成三角形?反馈到这里一般对这道题的探索就结束了。而如果教师处理这道辨析题的方法改变一些,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第3题中的错误的资源,不仅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出为什么不能围成之外,还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如果换掉一条2厘米的线段应换上几厘米的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换掉6厘米的线段应换上几厘米长的线段?”这就是在“补牢”,让学生知道要“知错能改”。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更应该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在正确的前提下答案也是可以不定的。突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入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再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因此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又一次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明白其实错误也是美丽的。
四.突出练习的层次性。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必要时课堂练习要设计一些开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后习题中有一些题由于条件不确定或解决策略不唯一或结论不唯一,这样的题目我们通常称为开放题。这些开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逼”着学生动脑动手,偷不了懒。数学开放题不像封闭题那样一对一的单调反而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更有成就感,体验到喜悦的情绪。数学开放题更适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互相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创新教育在数学开放题教学中落到实处。很显然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也就会各种各样。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要求——“多多益善”。而那些课后习题中的有些题目不像开放题那样明显,但也可以做到“多多益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