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死后口中含七粒米的说法源自《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一百十四回写了诸葛亮借寿无果,死于五丈原,但为了蜀军能全力而退,嘱咐杨义:“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
两汉时期,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对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对待、一般尊重。笔者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这一情节一定程度上受了该观念的影响。而死者口中含东西,本是为了让死者前往冥界时有钱财可用。
《后汉书.礼仪志》说:“登遐,饭含珠玉如礼”。死者口中含东西这是古代丧礼之一,称“饭含”,就是把珠、玉、谷物或钱币放入死者口中。根据死者身份的不同,所放之物也有不同。《周礼地官舍人》称:“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而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所以,诸葛亮口中含米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至于为什么是“七粒”,可能跟中国古代的一些鬼神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七天是月亮周期的一个轮回,星盘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非常重要的代表。诸葛亮的口含七粒米也许就是表示想用一种术法把自己的魂魄留住,在星盘上不露馅。这也是对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近乎妖”形象的再次描述。
而史书上记载,诸葛亮是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死的。与《三国演义》相同的是,也是秘不发丧,用诸葛亮真真假假的死讯骗过司马懿,使魏军从容退去。可见,虽然诸葛亮的死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情节,但诸葛亮与其接班人杨仪、姜维的聪慧是不可否认的。
在上古有一种说法是,太子含玉,诸侯含珠,大夫含米。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人死后口内含米,就说明他还和正常人一样吃饭,并且能保住自己的星星不会陨落,这让司马懿都不敢确定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死,所以他也不敢打没有谱的仗。
实际上,在古代的丧葬都是由等级制度,一般帝王口中含玉,而一般的士大夫口中含饭,诸葛亮作为士大夫,按礼制理应含饭,因此他要求死后含米合乎礼制。七粒米的说法就是七天,月亮的周期是七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星期。再就是为了让蜀军能够安全撤退,诸葛亮才做出这种瞒天之举。
扩展资料:
病重而逝
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于是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回来。
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道歉说:“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 同时,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
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感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大呼“庞德公救我”,还要在死后口含7粒米呢?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按理说他过世之后是应该厚葬的,可事实是刘禅压根连葬礼也没为其举行。原来诸葛亮在临终前早已计划好了一切,给刘禅留了一封信。
a
信中嘱托刘禅,不要给自己举行葬礼,只需要找四位士卒抬着装有自己尸体的棺材一路往南走即可。待到绳子磨断棺材落地之处便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士卒们在接受了刘婵的任命之后按原计划进行,可是走了一天一夜之后四人早已筋疲力尽。此时绳子依然牢固,棺材仍旧沉重,于是他们在商议之后就在当天夜里将棺材就地掩埋了。
四人在“完成任务”后便回去向刘禅复命,刘禅一琢磨觉得事情有蹊跷,崭新的绳子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断掉呢。
于是将四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一番,四人不堪皮肉之苦如实招认,结果被刘禅一怒之下处死了。至此诸葛亮的埋身之处成了两千年来都未曾解开的谜题,顺利避开了仇家的报复。
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营内用一盏七星灯为自己续命。他脚踏七星北罡阵、左手拿黑旗,右手拿着青剑,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突然魏延跑进营内打翻了主灯,破坏了诸葛亮的续命计划。
b
同时诸葛亮口吐鲜血晕了过去,在他苏醒之后,口里呼喊着庞德公救我。姜维和魏延听了之后一脸茫然,完全不知庞德公是哪方高人!
庞德公是一位隐士高人,深得诸葛亮的敬重,诸葛亮每每拜访他,总会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聆听教诲,诸葛亮的兵法,奇门遁甲等知识都是拜他所赐。
而诸葛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呼喊他的名字,是因为庞德公有一门可以续魂的神奇法术,想要让庞德公救他。当年刘表请庞德公出山辅佐不得,便下令一把火烧了庞德公的草庐。
c
面对着熊熊大火庞德公岿然不动依旧躺在石床之上。大火过后刘表派人查验后判定庞德公已然丧命,于是无奈离去。第二天黎明,“过世”的庞德公居然若无其事地坐起来了,在从口中吐出七粒米之后大笑而去。
在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这种说法的记载,这个其实只是民间的一些传说而已。其实古代人们对占星之术是非常迷信的,而在三国时期则是出现了两个这方面的人才,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以及司马懿。但是由于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各为其主,所以这两个人也算是针锋相对,相信如果不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当中,这两个人完全有可能成为至交好友。
由于双方各为其主的关系,所以诸葛亮知道在自己死了之后,司马懿肯定是想尽一切的方法去进攻蜀汉。如果诸葛亮还活在世上,上课和司马懿拼上一拼,但是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整个蜀汉肯定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便想到了这样一个对策,就是让人在自己死了之后在嘴里面放上7粒米。因为一般只有活人才能够吃米,如果在死人的嘴里放上米粒,那就代表着自己的生气还没有消失,这样司马懿在夜观天象的时候,就会误以为自己还没有死。
而司马懿在诸葛亮死了之后也确实是占了一卦,后来司马懿夜观天象,觉得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死去,而蜀汉阵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完全就是想要让自己中圈套。所以此时的司马懿根本就没有想要去进攻蜀汉的意思,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也没有去进攻蜀汉原因,就是害怕诸葛亮。
当然了,这个故事其实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在正经的历史当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以及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非常成功的政治家以及军事学家,这两个人在后半生也确实算得上是针锋相对,在交战的过程当中也算是各有胜负吧。
说到诸葛亮死的时候之所以在嘴里含七粒米,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一个不仅精通兵法,更是洞晓天文地理,甚至有法力的人物。对蜀国忠诚不二的诸葛亮在临死前,为了能让蜀军成功撤退,就在嘴里含了七粒米。据说这是一种法术,去世之人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做到身体虽死但是魂魄还在,那么天上代表诸葛亮的将星就不会掉落,敌军就不会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原型加以艺术加工的,所以很多故事桥段都是属于艺术塑造,因此会加入一些神话色彩。而诸葛亮这个角色,便是《三国演义》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凭借自己神通广大的能力,对天下局势及每场战事都了如指掌,帮助刘备建立大业。当然,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而诸葛亮死时嘴里含七粒米的桥段,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有依据的。在古代封建社会,死者的亲人都会在亡者的嘴里放入某些物件,根据身份的不同所放的东西也不同。例如达官贵人,一般会放珍珠、金银、宝玉等贵重的物品,而普通老百姓则会放入五谷、铜钱等物品。之所以有这个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以,亡者嘴里含着这些物品,那么到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就不会两手空空了。
虽然,诸葛亮死时在嘴里含七粒米,帮助蜀军成功撤退的桥段是《三国演义》里的艺术情节。但是这个桥段是在真实事件上艺术加工的,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死时,特意交代对外隐瞒自己死讯的嘱咐,最终才让已经毫无士气的蜀军成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