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

 我来答
风飞女孩玫瑰梦
2007-07-19 · TA获得超过8.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97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2691万
展开全部
我国古代有将“伏”表示天气热的意思。每年北半球“伏”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天文历法规定,“伏”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或40天。

总的来说,“伏”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按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规定,“头伏”始日必须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庚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第三个带“庚”的日即为“头伏”开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经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该日时,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个庚日开始,亦即“头伏”开始之日。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天干、地支的配合纪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且以此循环,当排至1997年阳历7月17日时恰为“庚申”日,并非当年临时现配合。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个别年份在6月23日。

以此推之,历年的“头伏”(又称初伏)开始在7月中旬。干支纪年法规定“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之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这个节气为起算点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干支纪年法同时还规定,“头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变。如有变动,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数上发生变动。“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绝对不允许出现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这样“带零头”的天数。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数不是30天就是40天。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7月15日就开始入伏。7月25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后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为了百家来上网
2007-07-19 · TA获得超过3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6万
展开全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环�目�迹皇�熘�螅�质歉龈�眨�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 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露��眨┏龇�梗�昂笳�盟氖�臁?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工长电子考古
2007-07-19 · TA获得超过2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5万
展开全部
7、8月分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署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有30天,也有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实,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所以,三伏天就是大热天的意思啦
该句应来自元曲:窦娥冤。当窦娥在法场上,含冤而死前的话“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夏至过后天气逐渐转热,炎炎夏日已正式来临,一想到夏至许多人就会想到三伏天,这可是中医界的大盛事,近年来由于临床证实及各大医疗院所的推行,许多民众都知道在三伏天里进行三伏贴对于过敏性的鼻炎、咳嗽、气喘有很大的帮助,丰原医院中医科每年都为三、四百名的民众进行三伏贴服务,并获得理想的成效。
虽然民众都知道三伏贴的好处为何?但对于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有几天?治疗原理为何?仍然是一头雾水?丰原医院中医科林焕钦医师昨天表示,三伏可分为伏初、中伏及末伏,每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以后称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但是因为每年的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每年也都会有所不同,三伏天可能有三十天、也可能是四十天,一般而言,每一个伏天为十天,但是如果夏至后有第五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那么那年中伏天就有二十天,所以去年的三伏天只有三十天,但今年年的三伏天则有四十天,初伏为七月十五至二十四日 中伏为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三日及八月四日至八月十三日末伏为八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一般来说是以各伏的开始日为伏贴日,也就是说初伏贴为七月十四日中伏贴为七月二十五日及八月四日末伏贴为八月十四日,所以今年的三伏贴应该有四次而不是农民历上的三天,如果有要做三伏贴的民众千万不要忘记,因为今年的三伏天真的有点特别。
中医养生上所谓“冬病夏治、三伏天” “春夏养阳”,林焕钦医师表示,过敏性鼻炎、气喘、慢性支气管炎多在夏季缓解,秋冬转剧,因此在不发病,少发病的夏季理贴药,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及抗病力,达到减轻或防止秋冬发病的目的,称为“冬病夏治”。而冬天时气候寒冷,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加上冬天时人体阳气不足,所以很容易产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气喘,咳嗽、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季容易感冒等,而夏天则是这些过敏性疾病的缓解期,加上夏天时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旺盛,尤其在三伏天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天气最炎热的日子,此时皮肤腠理开泄,若能在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穴位敷贴,则药物易由皮肤进入敷贴的穴位经络上,经由经络气血直达病所,达到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力、及减少冬天发病次数。

参考资料: http://www.blog.edu.cn/user1/13863/archives/2005/252214.s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脑洞快历史
2019-01-22 · 脑洞快历史,让历史更动人
个人认证用户
脑洞快历史
采纳数:199 获赞数:3514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过小藕绿盈9851
2013-01-07 · TA获得超过13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4万
展开全部
我国古代有将“伏”表示天气热的意思。每年北半球“伏”天的开始多是在小暑后大暑前。天文历法规定,“伏”天为“三伏”,分别叫“头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总计30或40天。
总的来说,“伏”的开始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决定的。按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规定,“头伏”始日必须是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一庚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第三个带“庚”的日即为“头伏”开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经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该日时,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个庚日开始,亦即“头伏”开始之日。在此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天干、地支的配合纪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开始了,且以此循环,当排至1997年阳历7月17日时恰为“庚申”日,并非当年临时现配合。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个别年份在6月23日。
以此推之,历年的“头伏”(又称初伏)开始在7月中旬。干支纪年法规定“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之日。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这个节气为起算点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干支纪年法同时还规定,“头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变。如有变动,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数上发生变动。“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绝对不允许出现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这样“带零头”的天数。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数不是30天就是40天。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7月15日就开始入伏。7月25日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后有5个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