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庞大势力的袁绍,为何会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呢?
拥有庞大势力的袁绍,为何会在官渡之战中败于曹操呢?
一张主角牌却被打的稀碎,最后落得了一个兵败惨死的下场,说起东汉末年谁悲催,可能非袁绍莫属了,那么雄居北方掌握很多资源的袁绍,到底为何会败给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袁绍以多敌少还是落得惨败?今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一:曹操的优势:内部团结,政治基础
袁绍手下尽管贤能诸多,但由于集团实力强,因此人员成分繁杂,加上袁绍专业管理人才犹豫不决,用工水平比不上曹操,所以导致手底下才分别心怀不轨,人心不齐,时常发生内部斗争;回过头看曹操集团内部,曹操的谋臣精英团队关键是以豫州来的英文,将领则是以曹氏子女和夏侯氏子弟为主导,成份比较单一,而且曹操自己十分选贤任能,集团内部十分和睦,比袁绍内部团结。
还有一点就是政治基础,袁绍虽是四世三公,大家族颇具声望,但是当时曹操在许都奉天省子以令不臣,自身的立足点就会有天然的准确性,不论是当年的宗室还是平民百姓,都那么崇敬曹操,袁绍在这时候开战,便是有悖正义的邪恶之举,当然不可民心所往。
袁绍只看到了自已的硬实力远高于曹操,可是却忽略了其它方面,纵使袁绍在军力和地域上占尽了优点,但是他的内部不足团结,而且本身用工才能不佳,行军打仗并不是仅仅光看军力,天时地利也非常重要,这都是袁绍考虑到较差的区域。
二:袁绍兵败的过程:多层因素
实际上即使袁绍的软实力比不上曹操,但是我依旧还是有八成的赢面,终究硬实力的差距非常大,袁绍领着精兵声势浩大攻击许都的过程当中,遭遇了两个选择,一个就是结集军力打闪电战,快速解决曹军,可是这样一来风险性就变大了。
因为闪电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即便袁绍有十万大军都没有十成把握,纵然袁军实力强大,也还是要选择攻坚战更加妥当,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曹操的后勤网络资源,粮食作物确保也远远不如袁绍,所以当时针对袁绍来讲,攻坚战才是最好的选择,袁绍的谋臣沮授确实也为袁绍提到提议,可是集团的内部豫州谋臣却传出抵制响声,加上那时候袁绍心高气傲,因此他终究还是结集军力打闪电战。
在战争前期,因为袁绍过于着急,因而损兵折将,将军颜良文丑便是在战争前期被击倒的,尽管前期袁军落到低处,可是却并没有伤到压根,只不过鸡蛋里挑骨头,袁绍军队军力实力依然在,依然具有很大的赢面,交战环节结束之后,袁绍和曹操陷入胶着状态,一度深陷攻坚战,袁绍尽管获得胜利急切,却也没法扭曲对局。
因为曹操的后勤比不上袁绍,因此攻坚战针对曹操是最致命性的,也如同沮授所说,一旦深陷攻坚战,那么曹军一定会因为钱粮供应不足,进而深陷被动的局势,这样一来袁绍就理解了主导权,可是就在曹操为战争犯愁之时,袁绍手下的谋臣投奔了曹操,同时奉上了极为重要的一策:偷袭乌巢。这一谋臣便是许攸。
偷袭乌巢粮仓是官渡之战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正是这一转折才给了曹操活下来的可能,尽管曹操针对许攸不可以百分之百信赖,但是当时的对局曹操不知如何选择,只能选择一试,贵在曹操赢到了,曹军突击乌巢,守将淳于琼被曹军惨败,乌巢粮仓被曹军走红损坏,袁军军心松散,袁绍也是难以言状。
实际上火烧乌巢以后袁绍尚且还有一丝获得胜利的可能,但却又被亲自断送了,袁绍征求豫州谋臣郭图的意见,派将军张合偷袭曹操大营,怎料曹操大营主力军仍在,最后张合只有回去撤离,可是郭图为了能逃避责任诬陷张合,造成张合迫不得已挑选缴械投降曹操,袁绍才完全陷入困境,钱粮被烧,将军投敌,再无赢面可能。
尽管袁绍在官渡之战被曹操暴揍,但是这并不等于袁绍就是一个失败的人,袁绍收复冀幽青并四州,结好游牧民族,守卫北方边境,而且在世期内恩济黎民老百姓,深受民心,诸多贡献都验证了袁绍并不是一个庸才,官渡之战中袁绍的战术本身就没有太大漏洞,只是集团内部过于分裂,最后才导致酿成大祸,兵败官渡。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比如说,曹操和刘备联合发动对袁术的“消灭战“时,袁绍竟然不顾亲兄弟之情,竟然采取袖手旁观的策略,错失反击曹操的最佳时机。著名才子孔融曾对容袁绍给出10字评价:袁本初不过冢中枯骨尔。
二是曹操手下的智囊团“精度”要比袁绍强。袁绍手下尽管有田丰、沮授、郭图、许攸、审配、逢纪等超级谋士,但谋士之间相互猜忌,私心都太重。并没有抱团取暖。因此,谋士虽然众多,但却毫无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而曹操麾下的武将也不甘落后,有曹仁和张辽这样的盖世猛将,而谋士也不甘落后,不但有厚度,而且有精度,其中郭嘉和荀彧这绝代双谋也是袁绍麾下众谋士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