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这全部是精华吖...要求加分~
。。病句修改专题
细看近十年高考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本人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有助于考生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例如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③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⑤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
例如①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②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③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
三、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例如①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②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③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④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四、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
例如①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意模糊。)
②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两个“他”均指代不明。)
③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这”指“搜集史料”,还是“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呢?)
④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其他”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造成歧义。)
五、留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考题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必须引起重视。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这些句子和词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误判。
例如①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②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③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④汉语言学者难道不能不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也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领域么?(“难道不能不做到”多重否定用错,意思说反了。)
六、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并列的句子和句中的并列短语,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一些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该留心。
例如①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而“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个并列短语中,“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动宾短语。)
②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只有“消防官兵”能和“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搭配,“210辆消防车”却不能。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③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各种传媒”和“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④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出在并列短语中的限制不当的错误,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⑤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膜拜、崇敬、羡慕”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⑥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分句间的并列,需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作……具体分析”比“介绍了……基本知识”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七、留意句中的“是”字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所以遇到判断词“是”也要适当留心。
例如①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
②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八、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有些短语平时经常误用,而在病句题中常出现这样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用法,很有麻痹性,考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例如①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用语重复,必须删掉其中一个。)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与“大多”重复。)
③世界稀有雉类,和大熊猫一样获得中国国宝称誉的四川山鹧鸪近年成倍减少,目前仅有两千多只,因此筹建山鹧鸪保护区已迫在眉睫。(“成倍减少”不合逻辑,在表示数字增减时,不能用“成倍”来说“减少”。)
④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国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约……左右”中“约”表示大约,和“左右”表达的意思重复。)
⑤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多少劳动么?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50万朵”只能修饰花,而不能修饰“花粉”。)
⑥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后面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是一种确定性情况,所以应改为“尽管”。)
以上几点并不能解决所有病句的辨识问题,只能判断病句中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类型在重要考试或平时的训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希望能有助考生提高辨识病句的准确率。
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纵观2006年17套高考语文卷,“病句”考点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笔者现作盘点,以飨读者。
一、词序不当
主要指中心词前面的多个修饰语次序不当,或句群中多个成分的语序不当。如:
“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辽宁卷)
“历届”要放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前。
二、重复赘余
重复赘余,是备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一种病句类型,由于一些“赘余”是习惯使然,常具极大迷惑性,故要仔细分辨。如: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全国卷II)
“乐观”是使人高兴,“令人”多余。
三、成分残缺
指句子成分不符合省略条件而省掉,或缺少必要的成分,以致结构不完整。如:
①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全国卷II)
②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重庆卷)
①句,“建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补充“制度”等一类的词。②句,“速度”后缺少谓语中心词,应为“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四、搭配不当
主要指主宾不搭配、主谓不搭配、述宾不搭配、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等情况。如:
①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全国卷I)
②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安徽卷)
③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重庆卷)
①句,“扩大”与“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②句,“完成”与“进步”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实现”。③句,“缓解”与“问题”搭配不当。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歧义,二是费解。如:
①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四川卷)
②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浙江卷)
①句,“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歧义,该分句可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②句,“十来岁的少年”是“我”,还是“你”?有不同理解。
六、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有四类:两句混杂,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如:
①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四川卷)
②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天津卷)
③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江苏卷)
①句,要么是“阴雨连绵”“平房……漏雨”,要么是“连绵的阴雨”“造成……漏雨”。②句,另起炉灶,后两个句子不能承载前面的主语,加上“戏剧集”才能使句意明确。③句,中途易辙,“损失在百万元之上”与前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
七、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说不过去。常见的逻辑语病有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强加因果、主客倒置等。如:
①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全国卷I)
②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北京卷)
①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这里错用了被动句,应为“倍受新老客户信赖”。②“杂志编的”从事理上说不过去,只能是“杂志社”编的。
。。病句修改专题
细看近十年高考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本人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有助于考生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例如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③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⑤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
例如①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②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③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
三、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例如①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②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③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④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四、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
例如①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意模糊。)
②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两个“他”均指代不明。)
③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这”指“搜集史料”,还是“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呢?)
④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其他”可以限制“公司”,也可以限制“领导”,造成歧义。)
五、留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在考题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必须引起重视。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这些句子和词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误判。
例如①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②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③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④汉语言学者难道不能不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也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领域么?(“难道不能不做到”多重否定用错,意思说反了。)
六、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并列的句子和句中的并列短语,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一些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该留心。
例如①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而“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个并列短语中,“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动宾短语。)
②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只有“消防官兵”能和“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搭配,“210辆消防车”却不能。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③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各种传媒”和“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④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出在并列短语中的限制不当的错误,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⑤人生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膜拜、崇敬、羡慕”三个词有词义上轻重之分,应该按由轻到重进行排列,所以“膜拜”和“羡慕”必须互换位置。)
⑥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分句间的并列,需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作……具体分析”比“介绍了……基本知识”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七、留意句中的“是”字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所以遇到判断词“是”也要适当留心。
例如①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
②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八、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有些短语平时经常误用,而在病句题中常出现这样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用法,很有麻痹性,考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例如①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用语重复,必须删掉其中一个。)
②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与“大多”重复。)
③世界稀有雉类,和大熊猫一样获得中国国宝称誉的四川山鹧鸪近年成倍减少,目前仅有两千多只,因此筹建山鹧鸪保护区已迫在眉睫。(“成倍减少”不合逻辑,在表示数字增减时,不能用“成倍”来说“减少”。)
④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国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约……左右”中“约”表示大约,和“左右”表达的意思重复。)
⑤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多少劳动么?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50万朵”只能修饰花,而不能修饰“花粉”。)
⑥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后面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是一种确定性情况,所以应改为“尽管”。)
以上几点并不能解决所有病句的辨识问题,只能判断病句中的一部分,但是这些类型在重要考试或平时的训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希望能有助考生提高辨识病句的准确率。
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纵观2006年17套高考语文卷,“病句”考点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笔者现作盘点,以飨读者。
一、词序不当
主要指中心词前面的多个修饰语次序不当,或句群中多个成分的语序不当。如:
“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辽宁卷)
“历届”要放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前。
二、重复赘余
重复赘余,是备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一种病句类型,由于一些“赘余”是习惯使然,常具极大迷惑性,故要仔细分辨。如: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全国卷II)
“乐观”是使人高兴,“令人”多余。
三、成分残缺
指句子成分不符合省略条件而省掉,或缺少必要的成分,以致结构不完整。如:
①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全国卷II)
②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重庆卷)
①句,“建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补充“制度”等一类的词。②句,“速度”后缺少谓语中心词,应为“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四、搭配不当
主要指主宾不搭配、主谓不搭配、述宾不搭配、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等情况。如:
①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全国卷I)
②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安徽卷)
③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重庆卷)
①句,“扩大”与“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②句,“完成”与“进步”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实现”。③句,“缓解”与“问题”搭配不当。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歧义,二是费解。如:
①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四川卷)
②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浙江卷)
①句,“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歧义,该分句可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②句,“十来岁的少年”是“我”,还是“你”?有不同理解。
六、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有四类:两句混杂,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如:
①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四川卷)
②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天津卷)
③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江苏卷)
①句,要么是“阴雨连绵”“平房……漏雨”,要么是“连绵的阴雨”“造成……漏雨”。②句,另起炉灶,后两个句子不能承载前面的主语,加上“戏剧集”才能使句意明确。③句,中途易辙,“损失在百万元之上”与前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
七、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说不过去。常见的逻辑语病有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强加因果、主客倒置等。如:
①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全国卷I)
②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北京卷)
①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这里错用了被动句,应为“倍受新老客户信赖”。②“杂志编的”从事理上说不过去,只能是“杂志社”编的。
展开全部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