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是什么?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梅兰芳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扩展资料:
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梅兰芳(1894年—1961年),原籍江苏泰州,生长在北京,祖父梅巧玲和父亲梅明瑞都是京剧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琴师。他8岁学戏,11岁登台。在辛亥革命前已成为著名旦角之一。辛亥革命后,他立志京剧改革,博采众长,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宗师。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了花衫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体系简介:
一、写意的表现方法。写意的方法,实质就是虚拟的方法。写意是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主要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以动作虚拟,布景虚拟,造成一个与实际生活面目相去甚远,但却富有意境美的舞台艺术世界。
二、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戏曲表演把经过体验的人物形象,通过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再体现出来。它的体现不是话剧艺术那种摹仿的方式,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
三、以演员为中心。戏曲虽然是综合艺术,但要以演员为中心来综合。一方面戏曲艺术“戏随人走,景随人迁”,演员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写意的戏曲表演艺术,有突出的形式美,有很强的观赏性,音乐唱腔对观众十分重要,具有相对的艺术独立性。所以,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艺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
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
扩展资料
1935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当时的苏联访问演出,遇到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由于这三个国家的戏剧家都有不同的表演艺术体系,不同的艺术见解,在世界上又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他们三个人这次幸会之后,有人就把他们所代表的三个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推崇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参考资料
1、布莱希特其实就是说化身为角色,用尽心思去研究每一个心理和行为的细节,然后完全的还原,这个代表作品应该是《雨人》,其中的那个哥哥,演技派戏骨达斯汀霍夫曼阐释的,好莱坞拍片的时候好像普遍都要去体验角色,就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也是和盲女一起生活过几个月。当然这样的电影有个问题就是,准备周期太长,对演员的天赋要求太高,如果你不是演戏的材料,就是再怎么体验没用。所以好莱坞的演员贵,是有他贵的道理。
2、梅兰芳体系,也可以说的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表演体系,它有一个固定的范式,这个范式是从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的集合,一颦一笑都是规定动作,每一个腔调你都要在谱,核心讲的是功夫两个字,而感人至深靠的是“熟而生巧”,在明白自己对自己的功夫绝对把握的基础上,在进行个性话的调整。就这一点言,除了中国有这种比较深厚文化同时广的流传度的基础上才会有的表演体系。
3、斯坦尼斯体系,其实就是比较套路化的东西,有一套固定的对于不同感情不同场景同样的表达,然后用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无论编剧写成什么样子,演员要按自己的理解来表演,个人理解,这种流派相对比较适合于普通人,可能不是那么有天赋的人,给你一套东西,你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这种体系应该是舞台剧话剧用的比较多,中国很多演技派演员大部分都是这种流派,黄磊老师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流派对于原著和原作者的还原方面就差很多了,因为你的出发点是,你不可能成为角色,那么你就不会在贴近角色上下功夫。与布莱希特体系比,他还原的是人物的心理,而布莱希特还原的是形神。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布莱希特体系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梅兰芳体系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1894-1961)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