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孙中山为什么让位?
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
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1914年(民国三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民国四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
扩展资料: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
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3月8日临时参汪昌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外国列强的支持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郑敏百度百科-孙中山困丛扒
2013-11-06
(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王锡彤曾指出:袁世凯[一生得力处在乘机以立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李鸿章临终前保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奠定了其在政坛上的显赫地位.成为继李氏之后.左右晚清政坛的权臣.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但由于功高震主.被放回河南老家.还险些丧命.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袁世凯[声望日隆".这为其复出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举朝上下.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称他是[收拾中国最合适的人".希望他能[再造当年曾李之奇功".袁世凯是汉人.国内一部分人出于[反满革命"的需要也支持袁世凯.希望他能[反满丛饥兴汉".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人们普遍称其为东方华盛顿.拿破仑.认为他立下了[千古之奇功".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
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对于他(指袁)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的表示欣慰."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指出:[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卜岩障."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提出所谓[非正式照会".压迫南方向袁妥协.
(3)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进攻革命党人.拥护袁世凯.张謇称:[甲日满退.乙日推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清末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使一大批汉族官僚离心.希望[去满复汉".
恢复汉族统治.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人也大多附和着革命.表示拥护共和.但骨子里极不赞成民主共和制.这时袁世凯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领袖.希望袁能够[主持大局".并对革命党人发起了攻击.
(4)同盟会组织涣散.失去革命政党应有的作用.中国同盟会自成立之日起.组织上就不是十分的严密.内部矛盾重重.小团体之间纷争频繁.有些人对孙中山极为不满.甚至另立党派.再加上.清帝退位以后.有些人认为革命己大功告成.不必再战斗.甚至有人责问孙中山:[是不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甚至同盟会内部也有很多人支持袁世凯.黄兴则希望袁世凯能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他在信中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汪精卫更是盛赞袁:[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
(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极其困难.正所谓[车马未动.粮草先行".<孙子兵法·作
战篇>记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需.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斤.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由此可见.财力对于战争有着重大的影响.战争型郑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富的消耗战.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帝国主义国家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使临时政府财政极其困难.无法长久支持战争所需.更无法支撑政权建设.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让位他人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6)革命党人对当时时局的考虑.南北对峙.动乱旷日持久.社会动荡不安.极易勾起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坐收渔翁之利.当时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政府.结束纷争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使国家走向富强.免遭列强瓜分己成为各界共识.再加上当时袁世凯掌握一支强大的北洋军.军事力量强大.革命党人并未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革命人权衡利弊之后.被迫作出让步.
(7)孙中山个人因素.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并无很大的政治野心.权力意识比较淡薄.他当时认为中国民族.民权革命已基本完成.只剩下了民生问题.所以他积极宣传[实业救国".俨然成了商界巨人:.另一方面.孙中山个人专断作风也是引起离心的重要方面.许多同盟会元老对孙中山不满.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在武昌起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共进会".便是由于对孙.黄只在华南发动起义不满.而移至长江流域发展力量.进行起义.
(8)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中注重[承诺".有[一诺干金"
之说.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在全国人民面前.宣誓维护共和.便会尽力维护共和制度.否则将会受到舆论和道义上的谴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必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事实上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大憾事.是民主共和道路上的巨大挫折.这是当时国内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令人惋惜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也必将充满了坎坷和泥泞.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需要人们进行前赴后继的努力才能成功.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坦早谈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让碰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睁悄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