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孙中山为什么让位?

 我来答
白宇的面被我吃光啦
2021-11-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砝码,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但由于功高震主,被放回河南老家,还险些丧命,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袁世凯声望日隆这为其复出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
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进攻革命党,拥护袁世凯
是我我会选择退位,在这样的环境下退位是必然的,如果硬要斗争可能会不安全,我选择明哲保身后在厚积薄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06
展开全部
因为人家愿意所以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东方财讯
2020-08-28 · TA获得超过421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52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168万
展开全部
政权由清逊帝转移到袁世凯手里
如果孙中山不让位,那么袁世凯也没有必要逼迫宣统退位
那国民革命可能还要延续若干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刚哥知识小铺
2017-06-24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刚哥知识小铺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6276 获赞数:27224
毕业于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轨道交通专业。从事铁路信号工作多年。可以回答其相关问题,也在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同盟会组织问题,另一个是孙中山个人的问题。中国同盟会自成立之日起,组织上就不是十分的严密,内部矛盾重重,小团体之间纷争频繁,有些人对孙中山极为不满,甚至另立党派。再加上,清帝退位以后,有些人认为革命己大功告成,不必再战斗。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孙中山个人,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但他并无很大的政治野心,权力意识比较淡薄。他当时认为中国民族、民权革命已基本完成,只剩下了民生问题,所以积极宣传“实业救国”,俨然成了商界巨人。可见孙中山并不是根本上反对妥协,他的目的是“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企求“以和平收革命之功”,在他看来,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而袁世凯正是利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弱点,成功的施展了他的政治手腕最终窃取了胜利果实。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当时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民族资产阶的软弱性导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06
展开全部
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是辛亥革命后备受关注的政坛风云人物,在政坛上进行了智慧和力量的多次较量。孙中山最后让位给袁世凯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因素错综作用的结果。
(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王锡彤曾指出:袁世凯“一生得力处在乘机以立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李鸿章临终前保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奠定了其在政坛上的显赫地位,成为继李氏之后,左右晚清政坛的权臣。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但由于功高震主,被放回河南老家,还险些丧命。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袁世凯“声望日隆”,这为其复出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举朝上下,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称他是“收拾中国最合适的人”,希望他能“再造当年曾李之奇功”。袁世凯是汉人,国内一部分人出于“反满革命”的需要也支持袁世凯,希望他能“反满兴汉”。当清帝被迫让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人们普遍称其为东方华盛顿、拿破仑,认为他立下了“千古之奇功”。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
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压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对于他(指袁)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的表示欣慰。”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指出:“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于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提出所谓“非正式照会”,压迫南方向袁妥协。
(3)旧官僚和立宪派趁机进攻革命党人,拥护袁世凯。张謇称:“甲日满退,乙日推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清末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使一大批汉族官僚离心,希望“去满复汉”,
恢复汉族统治。随着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人也大多附和着革命,表示拥护共和,但骨子里极不赞成民主共和制,这时袁世凯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领袖,希望袁能够“主持大局”,并对革命党人发起了攻击。
(4)同盟会组织涣散,失去革命政党应有的作用。中国同盟会自成立之日起,组织上就不是十分的严密,内部矛盾重重,小团体之间纷争频繁,有些人对孙中山极为不满,甚至另立党派。再加上,清帝退位以后,有些人认为革命己大功告成,不必再战斗。甚至有人责问孙中山:“是不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甚至同盟会内部也有很多人支持袁世凯。黄兴则希望袁世凯能成为中国的华盛顿、拿破仑。他在信中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汪精卫更是盛赞袁:“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荆棘丛生、动荡不宁的局势,殚精竭虑,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