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需要老师们做什么?

 我来答
血影赤魂幇昲寚
2013-10-06 · TA获得超过12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6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64.7万
展开全部
“做中学”科学教育起源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1996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MAP,并且由科学院院士、科学家和教育家合作,予以实施。2002年,“做中学”项目被引入中国,在部分地方展开试点。 “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种理念旨在让所有的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大自然的过程,通过自己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这套全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是“做中学”科学教育成败的关键。那么,“做中学”需要教师做什么呢? 一、“做中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这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教学不等于“教”+“学”。“教”+“学”,不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中的两道基本的程序,而且也是不少新教学理论中的基本程序,例如,“问题解决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总之,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教学理论依然基于“教”和“学”之上。“做中学”却不然。“做中学”,顾名思义,既需做,又需学。在科学教育之中,“学而不做则罔,做而不学则殆”,“做中学”突破了“教”+“学”的限制,将教学的基本程序转变为“做”和“学”。“做”和“学”取代了“教”和“学”。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教”在“做中学”中是不存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引导者”。换句话说,“教”在“做中学”中变成了“导”,并且“导”不是教学的程序,而是实现程序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法国LAMAP的原则表述,“导”即当问题提出来后,不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的方式,而是强调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以利于孩子养成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建立在教学基本程序的转变上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支持学生去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探索铺路搭桥;为了让学生在亲历探究之中的的确确能收获到东西,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大胆提问、设想,敢于验证,并且要善于及时记录,最后还要愿意和同学分享结果。 下面将呈现三个关于“酒精溶于水”这个主题的教学设计的案例,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是如何影响教学设计的。 案例一:
1.教师提出酒精和水的关系问题。
3.请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判断酒精是否溶于水,适当讨论。
4.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举出例证。
5.教师总结:酒精溶于水,并又不论量大量小。 案例二:
1.教师提出酒精和水的关系问题。
3.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归纳出学生的主流意见。
6.教师总结出实验结果:酒精溶于水,并且不论量大量小。 案例三:
1.教师提出酒精和水的关系问题。
4.请学生集思广益,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并且互相帮助,修改设计。
5.提供尽量多的实验器材,如水、纯酒精、量筒、玻璃杯、玻璃捧、红墨水、有色食用酒。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实验材料,然后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
6.请学生就自己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发现,接受他人的质询和意见。肯定每一位学生或每一组的实验,并从中总结出酒精和水的关系:酒精可以溶于水,并且不管量大量小。 分析: 案例一:这是典型的传统的科学教育课的教学思维模式的体现。教师始终是主导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并且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教学过程。从这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落后的,完全不符合“做中学”的教学要求。 案例二:这份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动手实验引入了课堂,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来探寻结果。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可以说,这份教学设计具有了“做中学”的初步色彩,但是仍有差距。第一,教师给定了实验方式,让学生的实验带有了“验证”的性质。学生没有在实质上经历探究的过程。第二,教师的角色虽有了转变,但仍被作为“知识源”存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支配。从这份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比较先进了,但固着一些传统教学思维。 案例三: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做中学”教学设计。首先,它符合“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评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将探究实验设计成为了开放式的实验:教师没有限定学生实验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任意发挥,教师本人也做好了尽量多的准备。例如,从教师给出的实验材料中就可以看出,教师实际上心中已经有了多种实验方案的准备。如果直接将纯酒精倒入水中,能证明酒精溶于水这是一种实验方案,但并不是最好的。也许有的学生会想到,酒精和水都是透明的,当他们倒在一块时,如何证明他们融合了呢?于是,这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在水里或酒精里加入红墨水,或者选用有色食用酒,再将酒精(或有色食用酒)倒入水中,这样,酒精是否溶于水就一目了然了。这种开放式的探究过程正符合“做中学”模式的特点。其次,教师没有干涉学生的探究,从设计中可以看出,是以伙伴的身份介入的,和学生合作完成研究。再次,没有台上和台下的界限,整个课堂就是实验室。从这份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已经具备了“做中学”教育教学观念。 2.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教学创造力” “教学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在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教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 “教学创造力”对于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是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看来,教师“教学创造力”却是很薄弱的。传统教学法的习惯是教师把注意力偏重于“知识”“思维”等因子上,而忽略了其它因子,使得“教学创造力”的结构是畸形的。如何合理化教师的“教学创造力”结构便自然成为了“做中学”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需要教师讲求管理艺术 “做中学”的课堂是开放式的,打破了安静、整齐、统一的课堂要求。没有讲台上和讲台下的界限。特别是在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大胆讨论,动手尝试,交相辩难,课堂处于活跃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当然是积极的,但是却隐含着一个风险,场面失控或者照顾不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探究过程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游戏,或者半游戏半探究的过程,无法实现探究的过程,也无法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局面,使之活而不乱,动而不偏,就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 首先,教师应该有“目标”意识。一节高质量的科学课上,教师在探究活动进行前一定和学生们讨论并且定了学习的总目标,如看看热水和冷水有什么关系,研究雨是如何形成的等。由于总目标是全体学生的意见,他们更容易自我生成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或者动机。这种欲望和动机便是强有力的自我监控力。其次,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合理设置分目标的意识。分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教师引导探索方向的一种手段。另外,教师还应该做到适时反馈。反馈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探索中的积极行为,如交相辩难、有创新的思想火花;也在于控制并减少消极行为,如假参与、游戏等。反馈的进行也许对于教师来讲并不难,难的在于反馈的时机和如何反馈。反馈运用不恰当,很有可能又回到了教师主导的局面,违背了“做中学”的原旨;或者也有可能没有产生太明显的效果,导致探究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做中学”的精神来看,一般在学生探索的前后,教师的反馈应该相对多一些,且以集体反馈为主;在学生探索时,教师的反馈就应该相对少一些了,且以个别反馈为主。“做中学”的课堂中,教师的管理艺术运用得当,既能保持自己的角色扮演,又能驾驭好整个探索的课堂。 上面三个方面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最基本的三点。 二、“做中学”的师资培训 在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刚起步,师资还相当缺乏,并且现有的科学课教师在理解和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上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当下之急,在于及时培训一批“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师资。目前,“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师资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由区级培训到校本培训的方法。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做中学”师资的培训。 1.“做中学”师资培训方式 这种培训应该是一种以“做中学”式的培训。与传统的“教研室培训”相比,这种培训模式实践的东西较多,理论的东西较少,并且实践与理论相通,或者实践先行,理论接后。这样的培训模式应该有三个特点。一是系统的开放性。即虽然培训的是科学教育课的师资,但是在培训时则是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不再去预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而是转向关注教师开发和实施科学教育课的综合能力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同时,这种培训也并非是封闭的课堂,教育专家和科学家都可以参与其中,旨在和教师一起分析、反思“做中学”教学开发和实践中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提高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和对“做中学”理念的认识。二是教师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参加培训的,而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接受参与式的培训。具体而言,教师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课,进行理论学习,而是去模拟教学:从案例的开发、问题的设计,到教学实践,再到评价交流。变理论传授为实践的体验,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促使研究成果向课堂行为的转化。三是培训途径的不定性。“做中学”的培训可以是在区级或校级培训中心进行,也可以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当然,使用不同的途径,具体的培训方法和培训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2.教师培训的流程 一般说来,教师的流程应该包括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其中学习阶段又有案例开发、交流评价和总结领会三道程序。 案例开发主要是对教师“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完善教师的“科学创造力”结构,在教师尝试开发案例时,培训员应提供恰当的资源,例如已开发出的优秀案例,形式可以是口头描述、书面资料、影视作品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多样的。这样,教师可以从成品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甚至可以将成品中的具体操作借鉴到自己的案例之中。除此之外,培训员还应提供一些其它形式的教学资源,如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报告的文献资料,专家的某些意见和建议,有关的某些网站等。培训中,培训员也应该对教师所要开发的案例提出要求。比如时间要求,培训员可以规定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时间,以训练教师的思维速度和流畅程度;又如对案例本身的要求,要求其应具有独创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等。 交流与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彼此介绍自己的开发案例,一起动口、动脑,一起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认识得到深化。此时,也可以请专家或一线优秀教师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总之,在科学化案例的同时也帮助教师在头脑中建构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图式。 在学习阶段结束前,培训员应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理论化的总结,从而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习阶段的收获。 如果说教师在整个学习阶段学习相当于实验室研究,那么,培训的第二个阶段,即实践阶段,则是将理论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师进行“做中学”教学实践,在教师实践的同时,培训组将对教师的“做中学”及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给教师。教师便可以根据反馈及时减少自己在理解上的同“做中学”理念的偏差,调整自己在操作上的不足,为下一次的尝试做好准备。教师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训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但每一次的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最后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师资培训中的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资源不够丰富,开展“做中学”需要有足够的案例,但现成的案例比较少,于是只有开发,而开发便需要相关的资料,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资源中心。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还没有“做中学”教学评价标准。运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做中学”教师的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这两点可以算作是“做中学”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配套项目,应该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冯大鸣:《美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1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