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
展开全部
新的教育课程理念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一、课堂教学中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1、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
(1)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水平;一种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研究价值。
(2)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学艺术”教学时,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全班同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课上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今天的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批判。这样,以学生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中探究要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要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就被激发了出来,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课堂教学中反思探究的过程,注重情感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学生的学习与情感的变化及其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把情感因素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能够动态生成一种活泼生动、平等融洽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真情实感。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学习。
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的能力
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能够弥补师生间直线交流的缺陷,活跃群体的探究行为,让学生个体智慧为群体协同攻关作出贡献;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能使个人单枪匹马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同探究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他们摆脱思想的羁绊,充分展开思考、讨论、表演,共同寻找较合理、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
五、课堂教学中探究要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还应该注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拉近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能够更好地使其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层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