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他同日常生活中的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知识哲学家的事情。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它的性质和对象。学习哲学同样如此。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当然,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除哲学外,世界观还有其他形式,如宗教世界观是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它们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世界观,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的高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种统一始终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范畴都既是世界观,又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而否认它是世界观,或者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学习哲学,是复习哲学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它的性质和对象。学习哲学同样如此。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当然,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除哲学外,世界观还有其他形式,如宗教世界观是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它们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世界观,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的高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种统一始终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范畴都既是世界观,又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而否认它是世界观,或者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学习哲学,是复习哲学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展开全部
这是一个包含从属的关系.
黑格尔《小逻辑》
读书之前的原初视域和读书时的问题意识
我知道现行哲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对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知道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看法。还知道,根据列宁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说,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据教科书说,马克思是“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即辩证法。但是据列宁说,仅仅颠倒是不够的。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位一体说。还说不懂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懂《资本论》。
所以,我看《小逻辑》之前,主要想搞懂这样3个问题:(1)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渊源关系和异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个来源到底是怎样的?合理内核在何处?马克思是如何改造黑格尔体系的(以《费尔巴哈提纲》为参照系)?(2)理解列宁三位一体说。(3)理解《逻辑学》和《资本论》的关系。这是我“带着问题看”的三大任务。
看过一遍之后的总体印象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的集大成。在导言里黑格尔批判了他之前的哲学史上的思想: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它用活的概念代替了形而上学的死的概念,用其“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论扬弃了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用辩证逻辑扬弃了形式逻辑,用辩证法反对不可知论。黑格尔哲学昂扬着理性的乐观主义信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所以人能够认识真理,所以人能够实现自由。这是和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关的一种信念。
黑格尔体系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高峰。今天有些时髦的哲学家,其实重复着的不过是黑格尔已经批判过的(都不要说是马克思批判过的)思想!今天,我们读黑格尔,最大的意义在于看清楚他设定的“路标”,免得走在林中路上时,错把老路当新路。应当以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重新拾起这份遗产。当然,这里面不能绕开马克思。坊间出现的诸如《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之类的著作,是非法的,是一种“无茎性”(这个茎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黑格尔哲学是根,现代的哲学诸流派不过是枝叶)。
黑格尔的出发点是“类意识”,即“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不同于知性,不能满足于经验科学的必然性,而要寻求更普遍的必然性;另外,理性还要把握自由、上帝、精神等经验知识无法把握的对象。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理性就是哲学思维,就是思辩的思维。思辩就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而不是像康德那样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既以感性事物为思维的对象,又以思维为思维的对象。这样思维必定陷于矛盾,必定要自己否定自己,又回到它本身,这就是思维的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就是思维全靠感官材料,且全靠否定感官材料。黑格尔比喻道:就像饮食全靠食物,且全靠消灭食物。
黑格尔哲学就是思维进展并复归的辩证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抽象的阶段,知性(理智)坚持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的差别;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自身,过渡到其反面;在思辨的阶段,思维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三段论:肯定——否定——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项。
因此,黑格尔哲学犹如许多小圆圈构成的大圆圈。每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最大的圆圈是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环节。逻辑学由三个环节组成,这也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的构架: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而存在论又有三个环节:质、量、度,本质论的三个环节是本质、现象、现实,概念论则是主观概念、客体和理念,每个环节又各自包含三个环节……这些圆圈一个个画起来,犹如一套黑氏太极拳。
我感觉,《小逻辑》过于拘泥于画圆圈了。有些段落写得叠床架屋,过于繁琐。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灵魂。我个人感觉,《小逻辑》写得最好的、也比较重要的,是第二部分《本质论》。下面我主要讨论这一部分。
《本质论》解读:本质和现象、可能性与现实性、能动性、必然性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条里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显然,马克思指的就是黑格尔对能动性的论述。黑格尔论能动性的一段话,在《本质论》第3个环节《现实》的引言部分:“形式由内在转化为外在、由外在转化为内在地直接自身转化,就是能动性。即扬弃可能性为现实性,偶然的现实性扬弃为实质的现实性。作为内与外、外与内的合而为一的更替,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以上这些话不仅提到了能动性,还讲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能动性其实就是必然性: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是必然的。据我看,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在黑格尔那里,能动性是(客观的绝对)理念的能动性。而其实,能动性是事物的能动性:是“事物”而不是“理念”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这里的能动性不是一个主观的范畴,不是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所谓“主观能动性”。
我觉得,《现实》的引言部分是黑格尔《逻辑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现实”是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在深入讨论之前,当然要概述一下黑格尔怎么过渡到现实这个环节的。
人类的认识首先是知性认识,即直接性的思维。在《存在论》部分,黑格尔对存在的规定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质、量、度这三个环节。当事物的量变超出一定限度,量变就是质变,事物就会丧失了存在。由此得出本质概念:本质是存在的根据。
而“现实”就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黑格尔这样界定“本质”和“现象”: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发展了的映现就是现象。由于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的就是现象。只有有了外部的实存时,现实事物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不在现象之后,不在现象之外。
这些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讨论。
本质是对事物的间接性、中介性、反思性的认识。即不仅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也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不是其他事物(异在)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会发展为其他事物去理解事物,从它和其他事物有因果联系、有相互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事物。当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没有丧失以前,它是现实的存在;但作为现实的存在,它又必然处在转化为别的事物的过程中,所以现实存在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不理解《本质论》,是无法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的。有些后现代哲学家反对黑格尔,说要取消“本质—现象”的所谓“深度”模式。但他们不是故意曲解,就是没有读懂黑格尔的本质论。
黑格尔的《欢乐颂》
在《本质论》的最后两节,即从存在论和本质论到概念论的过渡部分,黑格尔首先断言:“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而实体的真理就是概念。”
黑格尔解释说:“必然性发展的过程是采取克服它最初出现的僵硬外在性,而逐渐显示它的内在本质的方式。这就是必然性转化到自由的过程。这不是抽象的否定性的自由,反倒是一种具体的积极的自由。自由以必然为前提。”而“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真理。概念是返回到作为简单直接的存在的本质,这本质的现实性同时即是一种在自己本身内的自由映现。”
接着,黑格尔一改往日严谨刻板的文风,语言开始变得汪洋恣肆起来(这倒更像黑格尔本人的性格)。黑格尔说:“由必然到自由或由现实到概念的过渡是最艰苦的过程。独立的现实应当被理解为在过渡到别的独立现实的过程中,并且在它与别的独立现实的同一性中才具有它的一切实体性。但那现实的实体本身已受了必然性支配,必定要过渡到被设定的存在——这是最坚硬的事实。而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也就是对上述最坚硬的必然性的消解。”
随后,黑格尔突然开始抒情:“思维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是逃避到抽象中去,而是指一个现实事物通过必然性的力量与别的现实事物联结在一起,但又不把这别的现实事物当作异己的他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自己设定起来的东西。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做我;就其发展成全体而言,便叫做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做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做幸福。”
这一段颇不似黑格尔文风的抒情,是幸福的赞歌,自由解放的赞歌,也是主体性(个人)的赞歌,同一性的赞歌!如前所述,这是和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关的一种信念。黑格尔意在说明的,是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的“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合乎理性的都是要存在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因此是必然要存在的。阿多诺曾在批判同一性时,把音乐殿堂里的贝多芬和哲学讲堂上的黑格尔相提并论。如果说《小逻辑》可以比作黑格尔的第九交响曲的话,那么,这一段话便是黑格尔的《欢乐颂》。
但是黑格尔赞美的不是女神,而是概念。据黑格尔说,“概念是自由的原则”,只有概念本身才自为地是必然性的力量和现实的自由。这个概念怎么有如此魔力?这就引入了对《小逻辑》的第三部分《概念论》的解读。
黑格尔哲学的注册商标:绝对理念
在《概念论》里,正题是“主观概念”,反题是“客体”,合题是“理念”。
主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是概念、判断和推论。这一部分相当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内容,黑格尔用“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三个环节加以改造,使之不再仅仅是形式的东西。
客体的三个形式是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机械性就是客体的无差别性,化学性是客体的有差别性,客体就是“杂多事物的完全独立性”和“有差别的杂多事物的完全无独立性”之间的绝对矛盾。两者统一于“目的性”。在目的性部分,黑格尔提出了他著名的“理性的狡计”说。目的的运动最后达到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这就是理念。
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和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具有现实性的可能性”。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理念的三段论由“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组成。生命是直接性的理念,认识是反思性的理念(间接的理念),绝对理念就是生命(自在的理念)和认识(自为的理念)的统一。绝对理念是逻辑学最后、最高的阶段,是逻辑发展的总结。绝对理念是全部的真理,绝对的自由。它是自己思维着自己的理念,也就是理念各环节发展的知识。构成理念内容和意义的,乃是整个展开的过程。黑格尔说:“绝对理念的内容就是迄今所有的全部生活经历。”而理念的形式,则是思辩的方法,即分析和综合的辨证方法。
说起黑格尔的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因此要理解黑格尔的哲学,就必须理解这个“绝对理念”。但是我认为不能过分依照黑格尔自己的叙述把握,而应该把“绝对理念”看成是黑格尔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够领会其实质,而不会在黑氏太极拳的拳谱中迷失方向。
《概念论》要回答的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能够同一呢?黑格尔说:因为它们都是概念。概念是一个全体,全体中的每一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发展,在概念里那些区别开的东西直接地被设定为彼此同一、且与全体同一的东西。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就是理念自我认识的过程!难怪黑格尔说:“意义在于全部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必须在辨证运动中解决。
关于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黑格尔的《逻辑学》描写的其实是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而不是像他的“绝对唯心论”所说的“理念的自我认识”。这个过程本身遵循辩证法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以概念去把握事物,但是现实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表现为概念)也是辩证发展的(这是概念“不逮性”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什么语言的误用)。这就是列宁三位一体说的意味。
黑格尔的误区是夸大了思维对于存在的逻辑先在性,把概念的辨证运动归结为本原的东西了。因此,黑格尔的“概念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论的规律、辩证法的规律。如果剥去本体论的僭妄和圆滑,就可以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得出历史辩证法。
但是据我看,仅仅把黑格尔的“理念”还原为人的认识(所谓“颠倒”),是不够的。列宁曾指出,“《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我的理解,好就好在他没有把认识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活动。“认识过程一方面接受客观世界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客观世界当作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 前者就是认识的理论活动,是“求真”的冲力;后者是“求善”的冲力,意志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这种实践活动面前,认识就不会(像实证主义、自由主义那样)崇拜现存的事实。用列宁的话说,世界不会满足人。
理论活动要求合规律性,实践活动要求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物的尺度”,合目的性是“人的尺度”。不合规律的事情,人类不可为;不合目的的事情,人类不愿意为。因此,认识论就过渡到了实践论。马克思说:“问题不在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没有为解释而解释的事,人的认识都有意志(合目的性)这个冲力。但是目的性的辩证运动之中又有所谓“理性的狡计”。这就是历史辩证法。黑格尔的功绩在于给哲学一种历史感。但仅仅是历史感。因为真正的历史,是在他的视野之外的。
关于《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本论》的关系
马克思如何将黑格尔关于“纯粹理念”的逻辑学改造为新世界观?如何将理念的辩证运动改造成历史的辩证运动?
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直接性的“存在”是什么?是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哲学、道德……等等现象。但是,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是“人类必须先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是“生产”!因此,人的主观需要和生产能力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历史的原动。生产是历史的本质关系,而其他现实只不过是“现象”。
就生产方式而言,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生产关系。量的规定性是生产力。当生产力的量变超出了一定的度,就是质变(注意:不是引起质变)。生产方式的质就变了。因此,今天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已经有了质变。当然这质变不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质变。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其现象是商品的等价交换,而本质是:资本这种死劳动剥削工人的活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但是马克思在分析的时候却没有从这一复杂的关系开始,而是从商品开始。就像黑格尔没有从理念开始,而是从存在开始一样。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直接性的概念,经过反思性的概念,达到了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普遍和特殊、主观和客观的综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商品的质的规定性(使用价值)和量的规定性(交换价值)这些直接性的规定入手,经过反思,商品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劳动。商品就使用价值说是有差别的,但就价值而言,又是没有差别的:都同一于货币。进而得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整个《资本论》就此展开。
以上就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中黑格尔的影子。一种方法论。
黑格尔《小逻辑》
读书之前的原初视域和读书时的问题意识
我知道现行哲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对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知道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看法。还知道,根据列宁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说,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据教科书说,马克思是“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即辩证法。但是据列宁说,仅仅颠倒是不够的。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位一体说。还说不懂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懂《资本论》。
所以,我看《小逻辑》之前,主要想搞懂这样3个问题:(1)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渊源关系和异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个来源到底是怎样的?合理内核在何处?马克思是如何改造黑格尔体系的(以《费尔巴哈提纲》为参照系)?(2)理解列宁三位一体说。(3)理解《逻辑学》和《资本论》的关系。这是我“带着问题看”的三大任务。
看过一遍之后的总体印象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的集大成。在导言里黑格尔批判了他之前的哲学史上的思想: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它用活的概念代替了形而上学的死的概念,用其“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论扬弃了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用辩证逻辑扬弃了形式逻辑,用辩证法反对不可知论。黑格尔哲学昂扬着理性的乐观主义信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所以人能够认识真理,所以人能够实现自由。这是和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关的一种信念。
黑格尔体系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高峰。今天有些时髦的哲学家,其实重复着的不过是黑格尔已经批判过的(都不要说是马克思批判过的)思想!今天,我们读黑格尔,最大的意义在于看清楚他设定的“路标”,免得走在林中路上时,错把老路当新路。应当以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重新拾起这份遗产。当然,这里面不能绕开马克思。坊间出现的诸如《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之类的著作,是非法的,是一种“无茎性”(这个茎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黑格尔哲学是根,现代的哲学诸流派不过是枝叶)。
黑格尔的出发点是“类意识”,即“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不同于知性,不能满足于经验科学的必然性,而要寻求更普遍的必然性;另外,理性还要把握自由、上帝、精神等经验知识无法把握的对象。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理性就是哲学思维,就是思辩的思维。思辩就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而不是像康德那样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既以感性事物为思维的对象,又以思维为思维的对象。这样思维必定陷于矛盾,必定要自己否定自己,又回到它本身,这就是思维的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就是思维全靠感官材料,且全靠否定感官材料。黑格尔比喻道:就像饮食全靠食物,且全靠消灭食物。
黑格尔哲学就是思维进展并复归的辩证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抽象的阶段,知性(理智)坚持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的差别;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自身,过渡到其反面;在思辨的阶段,思维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三段论:肯定——否定——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项。
因此,黑格尔哲学犹如许多小圆圈构成的大圆圈。每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最大的圆圈是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环节。逻辑学由三个环节组成,这也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的构架: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而存在论又有三个环节:质、量、度,本质论的三个环节是本质、现象、现实,概念论则是主观概念、客体和理念,每个环节又各自包含三个环节……这些圆圈一个个画起来,犹如一套黑氏太极拳。
我感觉,《小逻辑》过于拘泥于画圆圈了。有些段落写得叠床架屋,过于繁琐。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灵魂。我个人感觉,《小逻辑》写得最好的、也比较重要的,是第二部分《本质论》。下面我主要讨论这一部分。
《本质论》解读:本质和现象、可能性与现实性、能动性、必然性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条里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显然,马克思指的就是黑格尔对能动性的论述。黑格尔论能动性的一段话,在《本质论》第3个环节《现实》的引言部分:“形式由内在转化为外在、由外在转化为内在地直接自身转化,就是能动性。即扬弃可能性为现实性,偶然的现实性扬弃为实质的现实性。作为内与外、外与内的合而为一的更替,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以上这些话不仅提到了能动性,还讲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能动性其实就是必然性: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是必然的。据我看,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在黑格尔那里,能动性是(客观的绝对)理念的能动性。而其实,能动性是事物的能动性:是“事物”而不是“理念”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这里的能动性不是一个主观的范畴,不是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所谓“主观能动性”。
我觉得,《现实》的引言部分是黑格尔《逻辑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现实”是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在深入讨论之前,当然要概述一下黑格尔怎么过渡到现实这个环节的。
人类的认识首先是知性认识,即直接性的思维。在《存在论》部分,黑格尔对存在的规定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质、量、度这三个环节。当事物的量变超出一定限度,量变就是质变,事物就会丧失了存在。由此得出本质概念:本质是存在的根据。
而“现实”就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黑格尔这样界定“本质”和“现象”: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发展了的映现就是现象。由于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的就是现象。只有有了外部的实存时,现实事物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不在现象之后,不在现象之外。
这些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讨论。
本质是对事物的间接性、中介性、反思性的认识。即不仅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也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不是其他事物(异在)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会发展为其他事物去理解事物,从它和其他事物有因果联系、有相互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事物。当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没有丧失以前,它是现实的存在;但作为现实的存在,它又必然处在转化为别的事物的过程中,所以现实存在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不理解《本质论》,是无法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的。有些后现代哲学家反对黑格尔,说要取消“本质—现象”的所谓“深度”模式。但他们不是故意曲解,就是没有读懂黑格尔的本质论。
黑格尔的《欢乐颂》
在《本质论》的最后两节,即从存在论和本质论到概念论的过渡部分,黑格尔首先断言:“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而实体的真理就是概念。”
黑格尔解释说:“必然性发展的过程是采取克服它最初出现的僵硬外在性,而逐渐显示它的内在本质的方式。这就是必然性转化到自由的过程。这不是抽象的否定性的自由,反倒是一种具体的积极的自由。自由以必然为前提。”而“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真理。概念是返回到作为简单直接的存在的本质,这本质的现实性同时即是一种在自己本身内的自由映现。”
接着,黑格尔一改往日严谨刻板的文风,语言开始变得汪洋恣肆起来(这倒更像黑格尔本人的性格)。黑格尔说:“由必然到自由或由现实到概念的过渡是最艰苦的过程。独立的现实应当被理解为在过渡到别的独立现实的过程中,并且在它与别的独立现实的同一性中才具有它的一切实体性。但那现实的实体本身已受了必然性支配,必定要过渡到被设定的存在——这是最坚硬的事实。而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也就是对上述最坚硬的必然性的消解。”
随后,黑格尔突然开始抒情:“思维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是逃避到抽象中去,而是指一个现实事物通过必然性的力量与别的现实事物联结在一起,但又不把这别的现实事物当作异己的他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自己设定起来的东西。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做我;就其发展成全体而言,便叫做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做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做幸福。”
这一段颇不似黑格尔文风的抒情,是幸福的赞歌,自由解放的赞歌,也是主体性(个人)的赞歌,同一性的赞歌!如前所述,这是和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关的一种信念。黑格尔意在说明的,是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的“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合乎理性的都是要存在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合乎理性的,因此是必然要存在的。阿多诺曾在批判同一性时,把音乐殿堂里的贝多芬和哲学讲堂上的黑格尔相提并论。如果说《小逻辑》可以比作黑格尔的第九交响曲的话,那么,这一段话便是黑格尔的《欢乐颂》。
但是黑格尔赞美的不是女神,而是概念。据黑格尔说,“概念是自由的原则”,只有概念本身才自为地是必然性的力量和现实的自由。这个概念怎么有如此魔力?这就引入了对《小逻辑》的第三部分《概念论》的解读。
黑格尔哲学的注册商标:绝对理念
在《概念论》里,正题是“主观概念”,反题是“客体”,合题是“理念”。
主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是概念、判断和推论。这一部分相当于传统形式逻辑的内容,黑格尔用“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三个环节加以改造,使之不再仅仅是形式的东西。
客体的三个形式是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机械性就是客体的无差别性,化学性是客体的有差别性,客体就是“杂多事物的完全独立性”和“有差别的杂多事物的完全无独立性”之间的绝对矛盾。两者统一于“目的性”。在目的性部分,黑格尔提出了他著名的“理性的狡计”说。目的的运动最后达到其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这就是理念。
理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和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具有现实性的可能性”。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理念的三段论由“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组成。生命是直接性的理念,认识是反思性的理念(间接的理念),绝对理念就是生命(自在的理念)和认识(自为的理念)的统一。绝对理念是逻辑学最后、最高的阶段,是逻辑发展的总结。绝对理念是全部的真理,绝对的自由。它是自己思维着自己的理念,也就是理念各环节发展的知识。构成理念内容和意义的,乃是整个展开的过程。黑格尔说:“绝对理念的内容就是迄今所有的全部生活经历。”而理念的形式,则是思辩的方法,即分析和综合的辨证方法。
说起黑格尔的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因此要理解黑格尔的哲学,就必须理解这个“绝对理念”。但是我认为不能过分依照黑格尔自己的叙述把握,而应该把“绝对理念”看成是黑格尔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够领会其实质,而不会在黑氏太极拳的拳谱中迷失方向。
《概念论》要回答的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能够同一呢?黑格尔说:因为它们都是概念。概念是一个全体,全体中的每一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发展,在概念里那些区别开的东西直接地被设定为彼此同一、且与全体同一的东西。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就是理念自我认识的过程!难怪黑格尔说:“意义在于全部运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必须在辨证运动中解决。
关于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黑格尔的《逻辑学》描写的其实是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而不是像他的“绝对唯心论”所说的“理念的自我认识”。这个过程本身遵循辩证法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以概念去把握事物,但是现实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表现为概念)也是辩证发展的(这是概念“不逮性”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什么语言的误用)。这就是列宁三位一体说的意味。
黑格尔的误区是夸大了思维对于存在的逻辑先在性,把概念的辨证运动归结为本原的东西了。因此,黑格尔的“概念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论的规律、辩证法的规律。如果剥去本体论的僭妄和圆滑,就可以从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得出历史辩证法。
但是据我看,仅仅把黑格尔的“理念”还原为人的认识(所谓“颠倒”),是不够的。列宁曾指出,“《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我的理解,好就好在他没有把认识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活动。“认识过程一方面接受客观世界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客观世界当作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 前者就是认识的理论活动,是“求真”的冲力;后者是“求善”的冲力,意志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这种实践活动面前,认识就不会(像实证主义、自由主义那样)崇拜现存的事实。用列宁的话说,世界不会满足人。
理论活动要求合规律性,实践活动要求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物的尺度”,合目的性是“人的尺度”。不合规律的事情,人类不可为;不合目的的事情,人类不愿意为。因此,认识论就过渡到了实践论。马克思说:“问题不在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没有为解释而解释的事,人的认识都有意志(合目的性)这个冲力。但是目的性的辩证运动之中又有所谓“理性的狡计”。这就是历史辩证法。黑格尔的功绩在于给哲学一种历史感。但仅仅是历史感。因为真正的历史,是在他的视野之外的。
关于《逻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本论》的关系
马克思如何将黑格尔关于“纯粹理念”的逻辑学改造为新世界观?如何将理念的辩证运动改造成历史的辩证运动?
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直接性的“存在”是什么?是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艺术、哲学、道德……等等现象。但是,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据是什么?是“人类必须先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是“生产”!因此,人的主观需要和生产能力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历史的原动。生产是历史的本质关系,而其他现实只不过是“现象”。
就生产方式而言,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生产关系。量的规定性是生产力。当生产力的量变超出了一定的度,就是质变(注意:不是引起质变)。生产方式的质就变了。因此,今天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已经有了质变。当然这质变不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质变。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其现象是商品的等价交换,而本质是:资本这种死劳动剥削工人的活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但是马克思在分析的时候却没有从这一复杂的关系开始,而是从商品开始。就像黑格尔没有从理念开始,而是从存在开始一样。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直接性的概念,经过反思性的概念,达到了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普遍和特殊、主观和客观的综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商品的质的规定性(使用价值)和量的规定性(交换价值)这些直接性的规定入手,经过反思,商品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劳动。商品就使用价值说是有差别的,但就价值而言,又是没有差别的:都同一于货币。进而得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整个《资本论》就此展开。
以上就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中黑格尔的影子。一种方法论。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97619.html?fr=qrl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同时又体现着世界观,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而这两者又是哲学体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问题本身 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世间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是不是反驳政治老师哦 算了 过来人的劝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对。
世界观人人都有,因为世界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或保持自己的世界观;而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是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比世界观更系统,更科学,哲学是建立在真确的世界观上的。
就这么简单。
世界观人人都有,因为世界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或保持自己的世界观;而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是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比世界观更系统,更科学,哲学是建立在真确的世界观上的。
就这么简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