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
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
在历史上你对《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有哪些误解呢。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天地初开之时,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虚,这就是无,是开辟天地的初始。然后从这片空虚的“无”中生成出万事万物的“有”来。《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道产生于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结合不同的经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认为,有多少人看这本书,并且思考了,那么就会有多少种解释。“道可道”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有规可循之道”,即“伦理、经术、政教、礼法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章程规制、日用技术等等,那些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东西,也正是《老子》各章里不断反对的那些东西”。
第一个“道”,是人们经常说的“道理”的道;第二个“道”,是指言说的意思,“说道”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是指宇宙本体的“道”道,既无名又无象,它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道在我们所见所闻的现象世界之外,它无色、无声、无味、无形。道生成天地万物之后,又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因此,道虽无处可见,却又无处不在。道是可以讲述的,能够表述的,但是讲解出来的都不是那个最根本的、内涵最广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现象的、一时的、片面的一般见识;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老子反对刻板规范,反对墨守成规,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种无法固定化的、灵活弹性的、始终跟随形势而变化的“道”;可以言说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字,只能指称具体的事物,只能描述具体的形状,这些都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道”永恒存在,无形无象,所以不可言说,不可命名。“道”无处不在,而人在“道”中,往往不知“道”之存在。就好像鱼儿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一样。“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身体健康要有“养生之道”,成功做人要有“处事之道”,经商赚钱要有“生财之道”,企业盈利要有“经营之道”等等。
老子的存在论追求也是以“行”的问题为核心,他试图化自然为文明,将自然之道的高明之处,化为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使人在形势万变之中始终能够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存在状态。道”不远人,“道”就在事中,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道”,应该是可说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则又如何能够知“道”?道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别人也没法真正揉碎了讲给你听,因为那是别人的道,不是你的道。自古以来,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离“道”之人,必定都无所作为。老子毕竟用“道”这个字来称谓真常永恒的“道”的本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经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