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平凡的人真好
展开全部
这段时间,《五岁孩子简历完爆“985”毕业生》的文章不断,我也看看并表达自己一些赞同的观点
1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
其实,我们仔细读读这份简历,不难发现这对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很多亮眼之处。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从不缺席:“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他们从不会一股脑儿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交给特长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却做甩手掌柜,只出钱动口,不行动作为。他们所做的,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实实在在地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最好的结果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件事:阅读和体验。
洗澡时浮在水面的玩具教会孩子什么是浮力;把一杯水在冰箱里冻成冰块,孩子便学会了热胀冷缩;境内境外的长途旅行,与孩子作伴的是长长的书单,阅读和体验的结合就是孩子成长的证明……那个满满当当的时间表,不过是父母陪孩子不间断地阅读和体验的真实记录。
你看,其实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他没有三头六臂的特异功能,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超常本领,有的只不过是一对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的父母!
3 追求孩子的“平凡”
大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会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于是,为了让自家孩子赶超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假思索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一味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这不是个别现象,即使你很诚恳地告诉他自己的孩子什么班都没有报,他依然觉得你在骗他。
于是,这些焦虑的家长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这样的期望:
爸妈当年没有条件学钢琴,所以你一定要学好。
爸妈当年学舞蹈不吃苦,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吃苦。
爸妈当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所以你一定要考上。
焦虑的冲动下,很多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头上,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额费用的兴趣班、辅导班,出国游学,提前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做教育准备……越来越多的人高呼“孩子养不起”,却又停不下来。
“再穷不能穷教育”,更多的中国父母相信,钱到位了,就能换来回报。一边是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一边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贵族教育”,不甘平凡的背后,是父母们在望子成龙的焦虑里的苦苦支撑。
4 平凡,不等于平庸
从小到大,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大明星”“大企业家”“政界要员”……我们给自己设想的未来一个比一个精彩,当司机、做厨师这些平凡的工作几乎是要被嘲笑的。但最后,有几个孩子能实现当初宏大的理想呢?
有人觉得,让孩子做平凡的普通人,就意味着放任他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就是放弃努力。
抱歉,那是平庸,不是平凡。
作家梁晓声曾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金钱……”
原来他所谓的摆脱平凡,就是要有钱、有名、有权,而平凡就是没名、没钱、没权,生命本身在他眼里丝毫没有意义。
后来,梁晓声有一次接待一位美国朋友,朋友问:“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暗怕一种东西明桐,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叫作平凡的东西。”
朋友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朋友无比惊讶:“太不可理解了,做平凡的人不好吗?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平凡日子,都会平凡地走完一生。你们真的认为‘平凡’糟糕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类在一起吗销槐消?”
可不是吗?很多人甚至说自己不怕死,但就是怕平凡。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无比单一,成功的标准就只有“钱、名、权”。
实际上,平凡绝不是平庸,没有必要谈之色变。平凡的人,是那些脚踏实地、扎根生活的人,他们与风雨同行,随世事变迁,活得朴素而简单、真实而坚韧、普通而幸福;而平庸的人,则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纠结于细枝末节,陷入生活的旋涡不能自拔,沉浸在烦恼痛苦之中不能超脱,随波逐流,碌碌无为,渐渐失去自我。
所以,放下让孩子“不平凡”的执念吧,让他们回归平凡的正亏知途。
5 正视平凡,才是通往精彩未来的正道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曾经讲过她和孩子的故事:
她高考在全省排名前十,她的丈夫上大学是直接保送的,可是他们的女儿却资质平平,在班上只是一个中等生。她的母亲直接告诉她:“你女儿完全比不上你小时候的智商。”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在教孩子作业的时候,天天吼;她丈夫吐槽说:“教女儿做道题死的脑细胞比发篇论文还要多。”
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女儿只是慢一点,只要认真努力,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情况不是这样,他们的女儿和别人家的孩子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面,即使把女儿拽到并齐的轨道,女儿也连入口都找不到!
最后,他们只好完全放弃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女儿的想法,开始接受孩子的普通,学会从孩子的角度,为她找到一条适合的路,让她看清方向,奔跑向前。
就这样,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按自己的方式学习,成绩稳定了,最让她欣喜的是,女儿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位妈妈不禁感慨:“‘因材施教’四个字,我从小学就认识,但其真正的含义,还是女儿教会了我。”
看吧,这对精英父母一味追求孩子“不平凡”,不甘心承认孩子天资平平,最后的结果是家长失望、孩子疲惫,两败俱伤。而当他们终于醒悟,正视了孩子平凡的现实,顺着孩子的成长轨迹去陪伴她成长,孩子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越来越接近最初被期待的“不平凡”。
认可自己的孩子只能活成普通人,可能是对家长这种“职业”的救赎——毕竟,无论你心气儿有多高,是不是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最终,你的孩子十有八九跟你一样,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6 可怕的不是平凡,而是我们对于平凡的蔑视。
当你不断教育孩子要成为精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教他与未来的命运作对。只有心甘情愿地接受自身平凡的事实,才能脚踏实地地去生活、去努力——而这,正是通往“不平凡”的入场券。
周国平说:
“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
放下焦虑,摆平心态吧。正视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1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
其实,我们仔细读读这份简历,不难发现这对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很多亮眼之处。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从不缺席:“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他们从不会一股脑儿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交给特长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却做甩手掌柜,只出钱动口,不行动作为。他们所做的,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实实在在地和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最好的结果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件事:阅读和体验。
洗澡时浮在水面的玩具教会孩子什么是浮力;把一杯水在冰箱里冻成冰块,孩子便学会了热胀冷缩;境内境外的长途旅行,与孩子作伴的是长长的书单,阅读和体验的结合就是孩子成长的证明……那个满满当当的时间表,不过是父母陪孩子不间断地阅读和体验的真实记录。
你看,其实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他没有三头六臂的特异功能,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超常本领,有的只不过是一对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的父母!
3 追求孩子的“平凡”
大部分的家长望子成龙,会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于是,为了让自家孩子赶超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不假思索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一味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这不是个别现象,即使你很诚恳地告诉他自己的孩子什么班都没有报,他依然觉得你在骗他。
于是,这些焦虑的家长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这样的期望:
爸妈当年没有条件学钢琴,所以你一定要学好。
爸妈当年学舞蹈不吃苦,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吃苦。
爸妈当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所以你一定要考上。
焦虑的冲动下,很多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头上,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高额费用的兴趣班、辅导班,出国游学,提前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做教育准备……越来越多的人高呼“孩子养不起”,却又停不下来。
“再穷不能穷教育”,更多的中国父母相信,钱到位了,就能换来回报。一边是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一边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贵族教育”,不甘平凡的背后,是父母们在望子成龙的焦虑里的苦苦支撑。
4 平凡,不等于平庸
从小到大,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大明星”“大企业家”“政界要员”……我们给自己设想的未来一个比一个精彩,当司机、做厨师这些平凡的工作几乎是要被嘲笑的。但最后,有几个孩子能实现当初宏大的理想呢?
有人觉得,让孩子做平凡的普通人,就意味着放任他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就是放弃努力。
抱歉,那是平庸,不是平凡。
作家梁晓声曾受邀到某大学举办讲座。与学子交流时,一男生语出惊人:“如果30岁以前,最迟35岁以前,我还不能脱离平凡,那我就自杀。”
梁晓声问:“那什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要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金钱……”
原来他所谓的摆脱平凡,就是要有钱、有名、有权,而平凡就是没名、没钱、没权,生命本身在他眼里丝毫没有意义。
后来,梁晓声有一次接待一位美国朋友,朋友问:“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暗怕一种东西明桐,那是什么?”
梁晓声答:“怕一种叫作平凡的东西。”
朋友追问:“究竟是什么?”
梁晓声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朋友无比惊讶:“太不可理解了,做平凡的人不好吗?我们大多数人过的都是平凡日子,都会平凡地走完一生。你们真的认为‘平凡’糟糕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类在一起吗销槐消?”
可不是吗?很多人甚至说自己不怕死,但就是怕平凡。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无比单一,成功的标准就只有“钱、名、权”。
实际上,平凡绝不是平庸,没有必要谈之色变。平凡的人,是那些脚踏实地、扎根生活的人,他们与风雨同行,随世事变迁,活得朴素而简单、真实而坚韧、普通而幸福;而平庸的人,则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纠结于细枝末节,陷入生活的旋涡不能自拔,沉浸在烦恼痛苦之中不能超脱,随波逐流,碌碌无为,渐渐失去自我。
所以,放下让孩子“不平凡”的执念吧,让他们回归平凡的正亏知途。
5 正视平凡,才是通往精彩未来的正道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曾经讲过她和孩子的故事:
她高考在全省排名前十,她的丈夫上大学是直接保送的,可是他们的女儿却资质平平,在班上只是一个中等生。她的母亲直接告诉她:“你女儿完全比不上你小时候的智商。”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在教孩子作业的时候,天天吼;她丈夫吐槽说:“教女儿做道题死的脑细胞比发篇论文还要多。”
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女儿只是慢一点,只要认真努力,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情况不是这样,他们的女儿和别人家的孩子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面,即使把女儿拽到并齐的轨道,女儿也连入口都找不到!
最后,他们只好完全放弃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女儿的想法,开始接受孩子的普通,学会从孩子的角度,为她找到一条适合的路,让她看清方向,奔跑向前。
就这样,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按自己的方式学习,成绩稳定了,最让她欣喜的是,女儿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位妈妈不禁感慨:“‘因材施教’四个字,我从小学就认识,但其真正的含义,还是女儿教会了我。”
看吧,这对精英父母一味追求孩子“不平凡”,不甘心承认孩子天资平平,最后的结果是家长失望、孩子疲惫,两败俱伤。而当他们终于醒悟,正视了孩子平凡的现实,顺着孩子的成长轨迹去陪伴她成长,孩子反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越来越接近最初被期待的“不平凡”。
认可自己的孩子只能活成普通人,可能是对家长这种“职业”的救赎——毕竟,无论你心气儿有多高,是不是为了孩子放弃了一切,最终,你的孩子十有八九跟你一样,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6 可怕的不是平凡,而是我们对于平凡的蔑视。
当你不断教育孩子要成为精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教他与未来的命运作对。只有心甘情愿地接受自身平凡的事实,才能脚踏实地地去生活、去努力——而这,正是通往“不平凡”的入场券。
周国平说:
“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
放下焦虑,摆平心态吧。正视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