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跟父母说想自杀,该如何应对?
展开全部
我是一名中学心理老师,在中学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和自杀危机干预12年,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一大早7点就收到学校危机警报,一个初一男生在班级割腕自杀,幸好发现及时,校医马上止血并送到附近医院,孩子脱离生命危险。我做为心理老师,校领导通知我来做孩子的心理安抚工作。在孩子情绪稳定后,我才从孩子口中得知,前一个晚上科任老师投诉孩子作业没写,父亲就批评责骂孩子,孩子气愤至极随口说 “再逼的话,就死给你看”,父亲不以为然,依然用激将法骂“有本事你就试试”,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真的实施自杀行为。
这周又接待一个有抑郁症的初三女生,母亲陪女儿一起来,母亲跟我说已带孩子去医院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医生给孩子开了抗抑郁的药,因担心有副作用,孩子只吃两盒。而孩子动不动就说要自杀,“老师,我觉得她应该是想用以死来威胁我们,她就是矫情,她不敢死,她不会真的想死的……”我听了悍然。询问母亲,孩子有自杀想法,但不知有自杀计划或行动?母亲说:“女儿有说过想烧炭死,但我去查了她的淘宝购物记录,她并没买工具,因此我觉得她应该只是想吓唬我们罢”。而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孩子由刚开始的自我防御“我觉得没什么可说,活得没意义”到最后得到共情后开始放声大哭:“老师,我活得这么辛苦,我父母却一点都没办法理解,还说我是装的……”我向来访者确认,她之所以自杀念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只是想用自杀来结束她的痛苦,而这对身陷痛苦中的她无力应对和解决当前的压力和困难,因此也是她唯一想到的结束痛苦最简单的方式。
针对此类真实事件,很多人可能感慨初中有些孩子过于偏激,动不动就搞跳楼自杀等,不免指责孩子:“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贵太脆弱了。”“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现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点委屈。”“养了十几年说几句就受不了,真是。”……
其实,当面对无法面对的问题时,或许孩子只是想停止眼前某种令他难受的状态,而他能想到的解决途径,只有一死。死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停止那么简单。而孩子的极端行为都是日积月累的,像个气球一样,撑不了才爆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被父母“语言暴力”过后,甚至总是被冤枉的时候,是真的想过“去死”。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我妈就是这样,不管场合,一不顺心就骂我,骂我为什么不去死。”很多时候,毁掉一个孩子,一句话就够了。
孩子过激行为背后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当很多人指责孩子心理脆弱时,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人格环境,孩子将来就容易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人格环境呢?
科胡特说了一句名言:“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关于子女教育,这是我最推崇的一句话。
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尊重,接纳,冷静,平等,温柔。就是不带情绪地坚守底线,我不答应你时,态度虽很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无价值。“我爱你,但是不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的沟通,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现实,“父母是爱我的,只是暂时无法满足我。”所以,科胡特说:“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呢?是不能用爱去绑架孩子。父母非常喜欢且擅长以爱之名,去诱惑孩子、裹挟孩子、绑架孩子。每当孩子们想反抗时,父母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我辛辛苦苦养大你,你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往往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爱是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我对你好,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不求任何回报,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孩子。我从来不把我认为好的给你,而是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所以,科胡特说:“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父母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喜欢科胡特这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该如何识别这种有自杀或者杀人倾向的孩子?
首先,澄清对自杀问题的错误看法:
1.自杀无规律可寻。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研究表明,5O%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青少年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不好或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PIMPS自杀风险评估
Plan(计划):你有没有自杀或者自伤的计划?是否有计划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当事人计划越详细,风险越高)
Intention(意图):你有没有已经产生了自杀的意图?
Means(方式):你有没有想到具体的自杀方法?(自杀的方法越详细具体风险越高)
Prior attempts(过往尝试):之前有没有去尝试过自杀,有过这样的念头,或者有过这样的一个实际的行为?(曾经有过自杀的行动,现在实施自杀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Supportsystem(支持系统):有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有没信任的人?(社会支持越薄弱的当事人,风险相对更高)
5个字母组成分别代表5个因素,这5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综合权衡被干预者当时的自杀风险大概有多大。
自杀有什么征兆?
1、言语上的征兆
(1)直接对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
(2)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3)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4)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5)流露出无望或无助的心情
(6)突然与亲友告别
(7)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
2、行为上的征兆
(1)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出现很危险的行为)
(2)抑郁的表现
(3)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怎样和有自杀倾向的对象谈话?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2.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情
3.认可他们表露的情感,不要进行批评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吗?”(注: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当然需要专业人士来沟通。)
5.不要轻视,他们说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如他们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予以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这些帮助
8.说服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
9.如果认为他们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
关于伤人的干预
伤人要评估危险性,看有没谁能帮他平息暴怒的情绪?了解伤人意念、伤人计划、伤人行动和伤人对象。
青少年的自杀或伤人极端行为背后折射出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心理问题。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
1、父母应注重对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父母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孩子要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学会寻求专业帮助。
青少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且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因此其最好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比如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等。
4、知晓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试策略,如人际交往技巧、学习适应策略、考试焦虑调整技巧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我想:每个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可能正是从家人或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一味地贬低孩子,无异于“杀死”孩子的诸多可能性,退一万步讲,你夺走了本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
父母要多体谅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要多体谅父母。暴力和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衍生出更大的悲剧。但不管怎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可以超越生死。
孩子不能选择出生和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去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最终有一个怎样的家。
这周又接待一个有抑郁症的初三女生,母亲陪女儿一起来,母亲跟我说已带孩子去医院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医生给孩子开了抗抑郁的药,因担心有副作用,孩子只吃两盒。而孩子动不动就说要自杀,“老师,我觉得她应该是想用以死来威胁我们,她就是矫情,她不敢死,她不会真的想死的……”我听了悍然。询问母亲,孩子有自杀想法,但不知有自杀计划或行动?母亲说:“女儿有说过想烧炭死,但我去查了她的淘宝购物记录,她并没买工具,因此我觉得她应该只是想吓唬我们罢”。而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孩子由刚开始的自我防御“我觉得没什么可说,活得没意义”到最后得到共情后开始放声大哭:“老师,我活得这么辛苦,我父母却一点都没办法理解,还说我是装的……”我向来访者确认,她之所以自杀念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只是想用自杀来结束她的痛苦,而这对身陷痛苦中的她无力应对和解决当前的压力和困难,因此也是她唯一想到的结束痛苦最简单的方式。
针对此类真实事件,很多人可能感慨初中有些孩子过于偏激,动不动就搞跳楼自杀等,不免指责孩子:“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贵太脆弱了。”“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现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点委屈。”“养了十几年说几句就受不了,真是。”……
其实,当面对无法面对的问题时,或许孩子只是想停止眼前某种令他难受的状态,而他能想到的解决途径,只有一死。死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停止那么简单。而孩子的极端行为都是日积月累的,像个气球一样,撑不了才爆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被父母“语言暴力”过后,甚至总是被冤枉的时候,是真的想过“去死”。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我妈就是这样,不管场合,一不顺心就骂我,骂我为什么不去死。”很多时候,毁掉一个孩子,一句话就够了。
孩子过激行为背后是父母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当很多人指责孩子心理脆弱时,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人格环境,孩子将来就容易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人格环境呢?
科胡特说了一句名言:“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关于子女教育,这是我最推崇的一句话。
不带敌意的坚决就是:尊重,接纳,冷静,平等,温柔。就是不带情绪地坚守底线,我不答应你时,态度虽很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无价值。“我爱你,但是不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的沟通,孩子反而很容易接受现实,“父母是爱我的,只是暂时无法满足我。”所以,科胡特说:“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呢?是不能用爱去绑架孩子。父母非常喜欢且擅长以爱之名,去诱惑孩子、裹挟孩子、绑架孩子。每当孩子们想反抗时,父母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我辛辛苦苦养大你,你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生活往往过得很不如意: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父母给子女最好的爱是什么?是不含诱惑的深情:“我对你好,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不求任何回报,我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孩子。我从来不把我认为好的给你,而是帮助你获得你想要的。”所以,科胡特说:“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父母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喜欢科胡特这句话:“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该如何识别这种有自杀或者杀人倾向的孩子?
首先,澄清对自杀问题的错误看法:
1.自杀无规律可寻。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研究表明,5O%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青少年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不好或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PIMPS自杀风险评估
Plan(计划):你有没有自杀或者自伤的计划?是否有计划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当事人计划越详细,风险越高)
Intention(意图):你有没有已经产生了自杀的意图?
Means(方式):你有没有想到具体的自杀方法?(自杀的方法越详细具体风险越高)
Prior attempts(过往尝试):之前有没有去尝试过自杀,有过这样的念头,或者有过这样的一个实际的行为?(曾经有过自杀的行动,现在实施自杀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Supportsystem(支持系统):有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有没信任的人?(社会支持越薄弱的当事人,风险相对更高)
5个字母组成分别代表5个因素,这5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综合权衡被干预者当时的自杀风险大概有多大。
自杀有什么征兆?
1、言语上的征兆
(1)直接对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
(2)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3)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4)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
(5)流露出无望或无助的心情
(6)突然与亲友告别
(7)谈论一些易获得的自杀工具
2、行为上的征兆
(1)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出现很危险的行为)
(2)抑郁的表现
(3)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怎样和有自杀倾向的对象谈话?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2.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情
3.认可他们表露的情感,不要进行批评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吗?”(注: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当然需要专业人士来沟通。)
5.不要轻视,他们说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如他们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予以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这些帮助
8.说服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
9.如果认为他们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
关于伤人的干预
伤人要评估危险性,看有没谁能帮他平息暴怒的情绪?了解伤人意念、伤人计划、伤人行动和伤人对象。
青少年的自杀或伤人极端行为背后折射出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心理问题。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
1、父母应注重对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父母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孩子要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学会寻求专业帮助。
青少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且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因此其最好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比如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等。
4、知晓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试策略,如人际交往技巧、学习适应策略、考试焦虑调整技巧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我想:每个少年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可能正是从家人或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一味地贬低孩子,无异于“杀死”孩子的诸多可能性,退一万步讲,你夺走了本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
父母要多体谅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要多体谅父母。暴力和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衍生出更大的悲剧。但不管怎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可以超越生死。
孩子不能选择出生和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去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最终有一个怎样的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