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具备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学英语教师理应担负起这个重任。显然,在当今世界发展和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求知欲差、知识面窄、文化素养低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英语教学工作。下面是我给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内容。
1.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对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呈现、相关资讯的输入、各类专案的操练及运用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
2.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构建认知,因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分解、呈现、传授知识技能改变为引导、观察、参与学习活动。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通过启用认知与元认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师生的语言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变得更为自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成功转变角色的前提。
3.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取代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用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五大基础训练取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大基础训练。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的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
4.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
教材的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既非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是一种国际性语言文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NSEFC,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
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方法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首先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应包含懂得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熟悉中国本土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等三个层面。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水平
杜瑞清先生说:“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也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掌握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认真阅读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读物,不断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使自己能够用英语来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基础知识,并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
2.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文化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世纪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的思维模式,擅长抽象思维。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相较而言,中国的文化根源是易经,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的思维是综合式的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物件模糊整体的图景。总之,汉语顺序一般则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
3.研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增进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作者所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文化,流畅的文笔,传神的文字,详细的刻画无一不在启用尘封的文化知识。通过研读,可以增进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这种细水长流的阅读是永葆我们文化水准的不竭动力。
4.加强英文阅读,增进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加强英文阅读是拓宽英美文化视野的有效方法。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国家出版的英语教材和原著,有些较好地采用了不少涉及英语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材料。这些“真实材料”注释部分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材料本身涉及一定的场合、人物、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是研究英美文化的好材料。另外,阅读报刊、杂志,如英文《21世纪报》,它是中国日报社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杂志《英语世界》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5.认真研究教材,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
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结构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英语语篇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资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而汉语的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注重隐性连贯,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喜欢“摆事实,讲道理”,资讯常常按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逐层深入,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等special-to-general sequence,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
总之,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广泛地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1.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学科特征所决定的。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始终对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英语承载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知识。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呈现、相关资讯的输入、各类专案的操练及运用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的学生走出课堂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没有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观和和价值观,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失败的。
2.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构建认知,因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即从过去的分解、呈现、传授知识技能改变为引导、观察、参与学习活动。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通过启用认知与元认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师生的语言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变得更为自然。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成功转变角色的前提。
3.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取代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用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五大基础训练取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两大基础训练。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的目标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上结合教材内容及所教学生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介绍,而且还应自成体系地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与分析。
4.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
教材的文化可以分为母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和国际目标语文化既非母语文化又非目标语文化,而是两者的变体,是一种国际性语言文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新课标修订出版的高中英语教科书NSEFC,除结构处理与活动设计上进一步体现任务型教学思想外,还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素材。
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方法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首先是指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一般说来,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应包含懂得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熟悉中国本土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等三个层面。
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水平
杜瑞清先生说:“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也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掌握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其次,要认真阅读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读物,不断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使自己能够用英语来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基础知识,并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
2.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文化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16世纪至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的思维模式,擅长抽象思维。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相较而言,中国的文化根源是易经,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的思维是综合式的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物件模糊整体的图景。总之,汉语顺序一般则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
3.研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增进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研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作者所描述的特定时代的文化,流畅的文笔,传神的文字,详细的刻画无一不在启用尘封的文化知识。通过研读,可以增进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这种细水长流的阅读是永葆我们文化水准的不竭动力。
4.加强英文阅读,增进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加强英文阅读是拓宽英美文化视野的有效方法。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国家出版的英语教材和原著,有些较好地采用了不少涉及英语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材料。这些“真实材料”注释部分着重解释文化上的差异,材料本身涉及一定的场合、人物、身份、相互关系等社会因素,是研究英美文化的好材料。另外,阅读报刊、杂志,如英文《21世纪报》,它是中国日报社利用其丰富的英文编辑资源创办的普及性英文时事周报,以报道时事文化知识和指导英语学习为特色;杂志《英语世界》有“小百科”之誉,使读者能在学习和提高英语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识,选材品位较高。
5.认真研究教材,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
分析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结构协调,让读者和听者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英语语篇突出主语和主题句,注重分析推理,有秩序、有层次地围绕主题展开,资讯安排往往采用突显语序:由近及远,开门见山,先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等,再追叙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而汉语的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注重隐性连贯,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喜欢“摆事实,讲道理”,资讯常常按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逐层深入,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环境、情况、原因、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等special-to-general sequence,大多语篇缺乏主题句。
总之,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广泛地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自己适应时代的要求,胜任英语教学工作,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