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翻译: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告子下》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义: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困于心:心中有困苦。作:奋起,指有所作为。色,颜面,面色。拂,通“弼”,辅佐。
扩展资料
主旨: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人物思想成就: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分人以为孟子是民主的先驱)。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于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人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里困惑,思想堵塞,然后才知道奋发;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