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答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体会

思修考试,问题:请你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体会... 思修考试,问题:请你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体会 展开
 我来答
郑梦1309583314
2011-11-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反经验证明,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所以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的一位主讲教师,通过二年的实践教学,在这里谈一谈我教这门课的一些体会。
一、熟悉和掌握《基础》课教材的指导思想、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认真备课。
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6年秋季投入使用的,作为教材,该书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有按照逻辑线索的章节安排,有明确的讲授重点,有对重点、难点的深入分析,有结合实际的一些事例等。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这是该课程理论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从教学的角度讲,这本教材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内容的整合性。新教材是在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新教材以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为主体,增加了第七章、第八章的法律基础内容,第五章和第六章都插入了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第二,思想的前沿性。这个教材不仅充分吸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而且及时吸收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并把这一内容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线。第三,知识的广泛性。该教材内容涉及广泛。
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来说,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大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有密切关系。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与成长成才的关系上,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在新的起跑线上腾飞。第二部分: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包括三章,即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理想与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树立实现个人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什么样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探讨;新时期应当如何体现爱国主义?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等问题的解决和探讨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中存在的一些模糊问题。第三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三章,即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养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道德的需要问题的探讨上,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给予了我们什么?生活中的行为道德与规范与我们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等问题。通过教学,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自身素质的培养、自身发展的需要之间的联系,从而由小事到大事,自觉修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第四部分:法律意识的培养。即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领会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法、刑法、诉讼法律制度的了解和熟悉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大量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法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基础》课在内容上自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统一。教师只有掌握了教材的体系、内容,才能为教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真正了解的基础上。一部活生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是植根于大学生实际生活之中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摸得仔细,研究得透彻,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很强,一讲就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听进去。否则,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不到紧密联系现实,只是讲一些大话、套话和漂亮话,老生常谈,那么思想和理论必然无法讲透,学生也听不进去。现在大学里公修课逃课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学的实效性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是要紧密结合现实,把该讲的理论观点讲清楚,并致力于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讲适应人生新阶段时,我选取了《第一个梦想成真-----2005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新生致辞》。这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给新生的致辞,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哲理,情感丰富: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和上课,不要把学习仅仅当做一项任务,或是为了分数,为了满足人人会有因此无可指责的虚荣心而谋杀了你生活的快乐。不要追求“刻苦”学习,而是要“发现你的热爱”;学习应当是从容地,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常态。很有可能,你的才华、自信、经验以及其他许多东西都会在这里第一次受到挑战,高中孤独求败的经验将在这里终结。你还会遇到许多青春相伴的困惑、怀疑、挫折和痛苦,也许还有你的初恋,也许更多的是暗恋和失恋。这样的演讲辞,学生很爱听,能够听进去,从而在迈入大学的第一天,对大学阶段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认识大学仅仅是一个驿站,仅仅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地方,面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必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三,要给予学生真正的精神食粮,注重从理论上讲清问题,善于用知识去充实学生的心灵,使讲课具有说服力,让学生信服。
知识的问题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的无知会造成精神的空虚,会造成思想的偏见,会造成道德的堕落,会造成对法律的藐视、践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知识问题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心灵,克服无知与偏见,完善他们的品德。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发展定型时期,因而是相当复杂的,多样的,千变万化的。他们不仅受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而且受国外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理想和现实、理想和人生、福和祸、苦和乐、荣和辱、生和死、善和恶、公和私、自由与纪律、知与行的矛盾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并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和观念,没有科学的理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理论的阐述对基础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希望我们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信念的真正形成,不光靠感情,还得靠理论。我们这门课在学生中起的作用,不能像点了一根火柴,亮一下就熄灭了,应当至少像一支蜡烛,蜡烛就能照相当长的时间。就是要深刻一点,深刻才能持久,要深刻就要有知识,要从理论上解决。
例如,如对见义勇为者救人受伤甚至于牺牲值得还是不值得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感到迷惘,认为不值。这是一个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认识模糊,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产生迷惘,一旦社会和人民需要他们时,他们就会在行动上动摇和退缩。这是很危险的。而要扭转学生的认识,只能从理论上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我对学生讲,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仅从物质利益上来衡量,更应该从精神财富上来看。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不仅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道德榜样,而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巨大精神价值,使一大批精神上的落伍者得到了挽救,为国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其次,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也可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加倍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不能离开物质利益讲精神,但我们更不能抛开精神埋头于物质利益,脱离精神就会把人生价值混同于一般的物的价值。第三,从道德选择的角度来看,主体道德选择的尺度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超功利性,所谓超功利性,即超出选择主体个人的功利,这种选择有时不仅不能给个人带来什么功利,反而需要作出这样那样的牺牲,但这对于一个有道德的人来讲是理所当然的。大家知道,1946年周恩来同志在从延安回重庆途中,飞机遇到危急情况。在这生与死的关口,他毅然主动将自己的伞包让给了一个11岁的小姑娘,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但对周恩来来说这是他必然的选择。学生听后,印象深刻,认识提高,思想得到转变。
四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互动式教学。例如讨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手段上, 应更注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的发挥, 教师要从雕塑家变成指挥家,要为学生提供思辨的材料, 要创造好思考的环境和氛围, 力求生动活泼,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以行导人,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课堂讨论法,即 围绕某一观点, 大家各抒己见, 平等、民主的交流探索, 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彼此尊重, 宽容、民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讨论是积极互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敏捷,他们决不甘心做被动的受体,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收效甚微。因此,在讲授“基础”课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教师将教材的核心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分解和阐述, 然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在组织和准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知识, 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修养性很强的课程,仅通过“说理”和“教化”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还必须发挥“修养”与“体验”相结合,任务和兴趣两种途径相辅相成的来逐步引导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比如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人特长? 怎样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什么有些机会会垂青别人而与自己无缘?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大学生明白,大学生活必须了解自己,从了解自己中去扬长避短,使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提高综合素质,并进一步促成个人的特长。防止在琐碎平淡的生活中被麻痹,以致迷失了自我,驾驭好每天的生活,定期反省自己,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能驾驭自己的人生。
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要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讨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共性问题、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八荣八耻、大学生与诚信道德、中国社会公德现状、大学生恋爱现状、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择业观、大学生与法等,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由同学们自己选择,组成小组,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目、查阅资料或组织实践调查,形成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评论、总结,以紧扣课堂主题, 并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
如理想部分,对于大学新生在刚刚实现人生的一大理想———考上大学之后,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容易陷入“理想间歇期”这个问题,我在第一堂课就提出了两个主要的问题:“我的大学阶段的理想”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并将愿意参与本章讨论的同学分为两部分, 要求他们根据个人意愿组成几个小组, 在课后进行准备。在正式讲授时,我首先要从理论上阐述了理想信念的定义。那么大学生是否需要从现在开始树立大学阶段的理想?我没有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由于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理想存在明显的差异,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化成两极,70%的同学处于迷惘、糊涂阶段,玩游戏、谈恋爱的较多,但也有20%的同学目标明确———考研等,10%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如做会计师、教师、公务员等等;而大四的学生较为现实,考研的拼命准备考研,而其他同学忙于找工作,其中也有许多同学处于后悔状态,他们在找工作时,才认识到自己平时不努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这样的调查结果令同学们大为惊讶, 所以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总结认为,“如果我们不对大学理想有清晰的认识, 那么学长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 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讨论准备充分、内容真切,尤其本校学长的例子对同学们更具有现实性、启发性。同时指出,大四同学的感慨与后悔,足以警示同学们应该从大一就做好学习规划, 甚至可以与整个人生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在总结过程中,再穿插上马加爵的案例,因为马加爵曾经说过“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从而促使那些还在迷惘中的同学早日确定自己的理想,不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虚度。最后,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理想这些问题上。
由于我所选择的有关课堂讨论问题均是与大学生生活、思想、情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参与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调查显示,在不计算成绩的情况下,关于“你是否愿意参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理论课课堂讨论? ”14.8%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61.4%表示愿意,6.5%的同学表示不愿意,16.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由此可见,76.2%的同学要求参与讨论,学生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非常高。
五、 运用多媒体, 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主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大大节省了传统课堂教学板书的时间, 增加了讲解教学内容的时间, 而且信息量大, 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资料进行链接,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因而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 《基础》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学习有了立体感和直观性, 便于理论在广大学生中得到更好地普及,能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知识、资料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还可以有效地克服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简单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有益于构建和谐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我们精心制作了许多优美实用的课件, 补充了大量的信息, 特别是许多真实的案例, 更是给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创造了可能,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实践证明, 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 学生受益。
例如,在讲第一章理想信念时,这一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问题是“如何看待苏联的和平演变,它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如果照本宣科讲一遍,不少同学会表示难以理解。但如果讲课之前先放一段《苏联和平演变秘闻》录相片,情况就大不相同。该片用大量详细的资料讲述了苏联从20世纪40年代中开始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所谓“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及八?一九事变等一系历史事件。通过观看录相,同学们对苏联演变的历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就问题:“苏联为什么会演变”展开讨论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在课堂上总结指出:“苏联的演变的确是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严重挫折,但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苏联政策失误引发的。苏联长期以来将工作重心放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忽视了经济建设。戈尔巴乔夫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又削弱了苏共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终导致了和平演变,走向解体”。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作比较,使同学们更加坚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信念。由于先观看了通俗易懂的录相,对苏联演变的历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又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他们就能较深刻地理解难点,难题也就不难了。
总之,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就是要做到使学生“愿意听,听进去,然后认为可信,形成信念,最后付诸行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