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的复习资料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2011-11-18
展开全部
《马说》练习
练习一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练习一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中考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无忧无虑语文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